疫情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22-09-18 05:39郑潇
湖南包装 2022年4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校企实验室

受新冠疫情影响,高校学生专业实践环节受到了空间移动的限制,传统线下模式形成的校企合作实习实训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国内各大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教学情况亦是如此。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与社会密切接轨、应用范围广泛、实践性强的综合型专业[1]。通常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每学年将设置1~2个月教学实践环节,安排学生外出实践。根据年级的不同实践教学内容存在循序渐进的特点,具体内容包含社会实践、企业认知、企业实践、就业实习等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将课程所学与实践运用能力结合,深化对于校内课程的理解,同时也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疫情前,众多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除了进行校内教学外,还会通过大量“产学研”的教学模式对艺术设计类人才进行培养,“产学研”模式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

但当下受疫情影响无法跨区域远距离移动的情况下,校企合作的教学实践平台将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学生的专业实践训练将会受阻,且势必会产生众多教学的问题,如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缺失、教学资源的浪费与限制、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就业问题等。

1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意义与价值

实施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能够同时满足学校、企业、学生、教师四方的利益需求,具有非常关键的育人战略作用。同时也带来了学科发展和社会应用两方面的价值。

对高校的意义是:高校可以借助企业实训基地、设备仪器、人才指导等资源助力学校多元化的教学场景和人才培养方式。企业设备、技术方面会根据行业发展不断更新迭代,校企合作弥补了高校实验硬件设备更新不及时、无法快速适应技术发展且同步性弱的短板。同时,企业人才所具备的行业经验能够改善高校教师资源单一且固定化的问题。

对企业的意义是: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将高校科研成果向行业企业转移转化,优化企业内部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同时也提前为储备人才做了预备工作,为人才进入行业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促进并吸引高校人才,落实人才就业。

对学生的意义是:学习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学生需要清晰地形成专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规划。“走出校园”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行业规范认知。为学生完成学业后接轨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教师的意义是:部分高校教师存在教学经验和社会经验失衡的现象,校企合作的平台模式有利于教师与企业专家交流,了解企业项目与流程,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增加科研机会,提升科研水平[2]。

对学科发展的价值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科需求。艺术设计类学科与社会经济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存在紧密的关联性。深化产教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科进步。

对社会应用的价值是:对于社会而言,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创造力都有价值,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能够促进良好的社会就业,能够有效地将学生能力转化为社会应用价值。

传统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体现为众多的优势,不应因疫情的原因使其丧失原本的生机与活力。长久以来高校与企业都处于一种相互被需要的状态,期待打造互利共赢的教育生态。应当结合数字技术手段,深入探讨如何将校企合作教学的模式线上化、灵活化、智能化,以适应多变或突变的教学场景。对于校企合作方式为主导的线上教学方式的探究是时代对教育变革的新要求[3]。

2 校企合作形式下“虚拟实验室”相关实践案例调研与分析

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威廉·沃尔夫教授在1989年首次提出了“虚拟实验室”的概念,其设计初衷是为了满足科研人员的资料、仪器共享,并实现远程项目探究的目的。后人发现其设计与运用有助于教学创新与发展,被誉为现代实验教学的概念源头。在其概念中,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效地利用虚拟实验室中所提供的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据、信息、仪器设备及人力等资源。它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的伸缩性和适应性[4]。

笔者对国内“虚拟实验室”平台及模式进行了调研,选取了3个具有代表性的平台进行分析: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实验室、腾讯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这些案例对于进一步研究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虚拟实验室”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1 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

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简称:实验空间)是由教育部进行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管理的齐聚全部专业学科、涵盖各层次高校、直接服务于学生、教师和社会的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实验空间经过5年的建设,目前该平台已经上线了3 250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其中网站可查艺术学类共开设169项。在防控疫情期间,所有实验项目均面向大众免费开放[5]。

在“实验空间”艺术学类类别中,同济大学用户体验实验室主任由芳教授带领团队研发了《数字皮影动画虚拟实验室》项目。该项目由同济大学与上海震旦博物馆和汪氏皮影工作室合作,在内容创作、研发过程中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方式。通过数字皮影动画仿真实验与大量课后实验训练,学生能直观体验传统皮影工艺、理解其美术造型方法、戏剧化动作设计与表演节奏控制,并将对知识的理解带入到未来的动画创作中。相较于传统工艺的制作,虚拟仿真具备使用成本低、操作便捷、趣味性高等优势,拓宽了皮影文化传播形式,扩大了传播受众,提升了传播效果。

北京科技大学覃京燕教授团队研发的《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项目,利用该系统与微软研究院、百度人工智能交互设计院、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京东人工智能实验室、驭势科技无人驾驶车、依图人工智能等企业进行合作项目9项,为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虚拟仿真实践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产学研合作资源及研发基础。

2.2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实验室

疫情背景下,中央美术学院为适应线上教学的要求成立了央美虚拟策展实验室平台。据官方统计,在2020年春季学期,央美虚拟策展实验室平台活跃人数达到2 549人,提交虚拟策展实验报告454份。线上教学的方式有效扩容了学习者人数,体现了线上教学师生比不受限制的优越性[6]。

2022年2月21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策展与美育课程虚拟教研室”获批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项目。项目正在探索艺术策展人才培养的新形式。疫情的到来更是打破了过去的教学模式,教育资源数字化运用和全球化共享一直是艺术管理教育学界关注的热点,项目的建设将大力推进高校与全国各省市美术博物馆、艺术机构的合作,促进馆、校间紧密结合,形成多层次、多功能、多交互的教育服务体系。

2.3 腾讯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

为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满足社会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产业人才的需求,腾讯发起“优才计划”,携手行业权威机构,链接全国高校、合作伙伴及用云企业,以就业为牵引,打造“人才培养”到“人才输出”闭环模式,共同构建数字化人才培养新生态。“优才计划”培训模式包含:云计算线上视频课程、云资源、动手实验室、认证考试及企业线下培训课程等[7]。

深圳大学与腾讯云共同开设了一门《云计算基础及应用》课程,面向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学生,课程涵盖了腾讯云从业者资格认证的所有内容,构建了“学习+实训+认证+就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途径。基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通过产业学院、产业基地、短训营、竞赛赛事、1+X认证等模式,助力高校培养创新型产业人才。

以上两种方式的教学组织主体有所不同,第一种是以企业为主导,第二种是以高校为主导,但都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展开。目的是促进产教融合、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搭建广阔平台,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与就业能力,助力互联网产业人才培养。

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建立了“专业-院校-课程-实验室”基本模式。利用了高校的科研优势和企业的行业资源,组建了“高校+企业”的基础实验模式。企业可以参与实验室教学内容的把关,同时可以引入真实或前沿课题到实验室模式下进行创作与探究,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增添了实践机会。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虚拟实验室“在线教学”的方式让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环境的教学资源得以整合,并有可能在“后疫情时代”逐渐常态化。虚拟策展教学的实践让人们进一步思考,如何将资源有效连接在一起,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启发。

腾讯云则是依托名企优势和行业经验,牵头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高校与企业合作搭建的课程平台,有利于促进人才在校企双模式下的高效转化,提高了人才的行业输送率。

以上3个平台及案例都是对未来“虚拟实验室”有效形式的探索。“虚拟实验室”的前景非常广阔,但是发展道路也比较漫长。如何让以校企合作为主体形式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是未来需要深入探索的课题。

3 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企合作“虚拟实验室”模式构想与展望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一、二年级的课程多为专业基础课程。三、四年级进入项目综合类训练课程。在校期间常以教师虚拟或模拟课题形式展开,如果仅以校内课程方式教学,学生的真实运用能力将得不到充分的锻炼,势必影响未来就业,这正体现了校企合作模式的必要性。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就业形势严峻复杂。2022年初,人社部、教育部等10部门印发通知,部署并启动实施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进一步推进就业见习工作,帮助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升就业能力。通知提到,需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全年招募不少于100万个就业见习岗位,为青年提供充足见习机会[8]。

在此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是国家信息化教育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内涵延伸[9]。由此引发人们对于如何有效提高高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适应就业需求、如何在校企合作方式下更好地发挥“虚拟实验室”作用的问题的思考。

3.1 实践教学形式在“虚拟实验室”模式下的重塑

通常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多样灵活,如: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共同培养人才、企业专家高端论坛、企业专家走进课堂、校企共建信息平台、校企高端交流、企业参与课程改革、技术培训与服务等[10]。

以上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针对无法进行的实践环节,需要探讨其转化为线上的可能性。可以考虑将实验室(工厂)搬到线上、将专家请到线上、将技术培训转到线上、将校企论坛引到线上(图1)。

图1 校企共建资源线上与线下形式对比分析

从实现形式思考,校企双方可以探讨在现有虚拟现实、虚幻引擎等技术的支持下,在直播、录制等手段表达下,如何让学生了解企业、实训的内容,并通过交互体验、项目制作、线上测试、项目汇报等方式进行学习和考核。

从实践内容思考,可以将课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业知识性课题,另一类是实践应用性课题和研究科研性课题为主导的实践类课题。第一类的学习作为学生了解行业形成认知的通识性内容;第二类的学习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实践活动均可以在线上进行,实现平台化的企业实践项目信息的共享、发布与招募。师生、企业组成团队参与其中。实践性课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性课题有利于促进校企科研(图2)。

图2 校企共建(线上虚拟)课题实施模式思路

从实践效率考虑,线上方式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时间、人力、物力成本。能够将之前阶段性的外出实践环节嵌入到所需的课程中。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展开实践。

3.2 师生角色在“虚拟实验室”模式下的重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师需要思考如何传道、如何授业、如何解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是不容置疑的,这将能很好地运用在具体的专业实践中。但是对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一定的路径。这个路径对于学生本体来说却又是迷茫的。这个路径就是“道”,企业和高校需要共同根据就业人才需求设置人才培养路径。让学生摆脱对未来发展的迷茫。

那么“惑”由谁来解答?在虚拟实验室中教师的角色也应符合可以“解惑”的要求。答案可以来自企业的导师、校内的老师或者是智能AI学习助手。根据学生遇到的实践问题,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并建立导师组。在未来,机器教学工具也将成为学生的老师(图3)。

图3 教师、学生与AI学习助手的关系构建

虽然AI有可能提供很多支持教与学的机会,如果发展教育AI的目的是通过实现教育教学“智能化/自动化”,减少对教师的需求甚至是取代教师从而达到降低教育成本的企图,那么教育AI的研究方向和应用现状难以有新突破。人们需要思考,AI如何能够更好地给教师和学生赋能,能恰到好处地服务教育教学。未来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未来的教育也将会迎来“人机共教”的时代,但是教师的职业依然不会消失,也不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11]。

3.3 实践教学评价系统在“虚拟实验室”模式下的重塑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收到的评价都是来自教师单方面的,会带有教师个人的主观性。学生每个学期都会收获一个一个的分数,这高高低低的分数背后,学生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虚拟实验室”模式下应该强调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从具体问题中能够了解评价标准和优化方向,让评价变得更加有效与有助。

在评级系统中由于实践内容的不同可能评价的形式也不同。“虚拟实验室”的构建需要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有效评价,对实践成果进行积累。学生刚进入“虚拟实验室”学习时企业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综合素质进行摸底了解,并在正式进行实践之前进行行业知识性课题的教授与训练,这两部分都可以以AI智能评测和企业评测方式展开,为进入实践类课题做好基础准备工作。实践应用性课题和研究科研性课题需要较为综合的评价方式,可以采取企业评测、校方评测、学生自评、社会评测多方评价方式。除此之外,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除了具备以上评价方式外可以增设职业潜力值分析与预测功能(图4)。

图4 虚拟实验室评测板块构建思路

评价系统不仅是为了呈现分数与排序,更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大数据、数字化智能手段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潜在的问题,同时在评价之后可考虑对学生推荐补充学习、重点学习的内容。

3.4 校企共建“虚拟实验室”技术关键点与交互体验优化方向分析

校企共建“虚拟实验室”是未来线上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对于它的研究是跨学科、多领域、综合性的探索。在整体构架当中有两部分内容是不应该被忽视的:第一点是什么技术能够实现线上“虚拟实验室”的体验要求;第二点是如何让学生在“虚拟实验室”内自然、友好、高效地交互式学习与实践。

在构思当中将“虚拟实验室”中的学习体验要素总结为: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学习评测。其分别可以对应未来在“虚拟实验室”平台中的技术功能板块的重点研究方向:学习环境——沉浸式可交互虚拟空间、学习过程——AI智能助手、学习评测——AI智能评测(图5)。

图5 校企共建“虚拟实验”课题研究方向

学习环境:线上相较于线下体验感和交流感会被明显削弱,在接下来的交互体验设计中需要考虑如何增强交互感、体验感、沉浸感。技术关键点可以考虑使用虚幻引擎技术搭建虚拟空间平台,配合沉浸式体验形式和设备(如VR、AR等),结合人机界面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友好沉浸的学习环境。

学习过程:需要具备对行业知识进行机器学习的能力,目前AI智能答疑型机器人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对答案回复的专业性有待提高。这需要AI智能助手具备较强的机器学习能力,将答案有效地进行信息的爬虫技术搜索与可视化呈现,配合人机交互界面进行展现。

学习评测:需要给学生提供可靠、准确、有价值的评测结果与意见。智能评测系统需要机器具备专业的分析能力,并能将评测结果数据进行有效的可视化展现,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进行测评、查询与回顾。过程中同样需要不断进行机器学习,积累案例与经验,进行更精准的评测。

4 结语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培养国家、社会所需要的人。社会的需求也是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的责任。文章基于疫情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学科校企合作方式的探索,思考“虚拟实验室”的概念框架,后续研究将结合艺术教育实践探索其可实现性与路径,并将经验进行运用与总结。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校企实验室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星.云.海》
《花月夜》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