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创新的辉煌成就与宝贵经验

2022-09-19 05:45栾丽萍程美玉
潍坊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

栾丽萍,程美玉,张 鹏

(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3;2.山东建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101)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始终坚持对“科学”问题的探索及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使命,谱写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崭新篇章。回溯和归纳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的实践与经验,有利于新时代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科技强国开好局。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的百年历程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踔厉奋发、砥砺奋斗,面对各个时期的新形势、新任务,党始终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理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新时代科技自立自强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的探索可以追溯到建党之初,党的早期领导人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形成了新的科学观,从哲学方面研究“科学”,并参与了“科学与人生观”的大论战。大革命时期,科学被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当作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武器,《新青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刊物,明确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1]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导,是科学的支持者和发展者,在此基础上形成中国共产党早期科技思想。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在苏区创建科技事业,秉承贴近实用、满足军需的特点,共产党积累了最初的科技工作经验。随着革命战争的进行和革命根据地的相继建立,苏区的医疗卫生、军需工业、工农业等领域的科技事业逐渐创建起来。医疗卫生在科技工作部门中发展较早,中央苏区在1931年成立红军总卫生部。井冈山第一家兵工厂“主要修理枪支,…起初有七八人,后来发展到十多人。”[2]中央红军兵工厂发展到不仅可以修理枪支、迫击炮,还能制造子弹、步枪。中央苏区的无线电通讯技术由最初靠收缴敌军设备到1929年成功安装第一部无线电收发报机。[3]革命根据地军需工业的创建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将军工技术在实践中运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形成长远政策及指导科技事业发展的总方针。毛泽东号召要重视、研究自然科学,他明确指出:“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具体的革命工作。”[4]中共提出科技工作为边区建设及革命服务的指导思想,“一切科学研究,不论是一般的还是专门的,理论的还是技术的,都应该服从于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达到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的目的。”[5]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军事、医疗卫生、工业、农业等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工作来抓。

解放战争时期,党继承与发展抗战时期的科技发展理念,解放区的科技发展逐渐向规范化、稳定化转变。党中央发出号召要将科学技术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必须使干部充分认识到改良农业技术的重要性,认识农业建设和农业技术改进工作的长期性,必须采取有领导、有计划的群众路线。”[6]为满足前线战场的需求,保证供应,1947年华北兵工会议确立了兵工建设的总方针,要求制造出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的武器弹药,并明确了军火生产技术等一些重大问题,为兵工生产指明了方向。[7]其中,解放区的医疗卫生科技水平有了重大发展。医药卫生领导组织更加完善规范,自制药品种类也达到军需药品的70%以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尊崇科技人才、科技知识,科技创新事业也得以持续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我们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新中国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提出“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8]的发展理念。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毛泽东提出要建设新中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学习。1954年党中央向全国转发周恩来提出的要结合总路线的学习,做好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报告。[9]1956年党中央召开知识分子工作会议,提出指导科技文化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首次把科技振兴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向科学进军”[10]的号召,在此号召指引下,中国创办和开展了原子能、火箭、计算机技术等新型科技领域,我国诞生和发展了一系列新型工业部门。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党在科技创新工作上也出现“左”的偏差,1965年又出现严重“左”的错误,但科技创新工作仍有前进。《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这一时期基本概括为:“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1]1958年,毛泽东明确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上,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技术革命的新局面。1963年,周恩来提出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创新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在此形势下,为保卫新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党内许多领导干部做出了巨大努力。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我国科学事业发展的春天。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我国的科技创新面临着科研院所功能重合、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科技跟经济脱节等一系列束缚科技创新发展的弊端。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是科技体制改革的起端,大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点是科学技术;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述。[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强盛科技创新事业的根本保障。1982年提出经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工作,这将科学技术工作提高到战略思想地位。1978-1984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全面发展阶段。

1995年,党确定“科技兴国战略”,调整科研院所结构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2006-2011年,以自主创新战略为指导,以开放的思维和胸襟,对世界形势和时代脉搏进行判断与把握,构建起指导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思想。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相继出台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意见与纲要,开始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2015年设立国家研发重点项目,2016年颁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标志着我国科技创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中国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总体战略:到2020年成为创新型国家,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当前,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例如中国实体申请的专利数量全球领先。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将2021年的首要改革重点定为“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13]中国共产党在2020年10月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14],要求把科技创新放在首位,通过加快核心技术能力建设和研究,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十四五”规划在技术应用方面强调数字经济,5G智能制造、医疗卫生、可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以及空间科学和海洋科学等。

未来中国科技发展需要聚焦三大领域,从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自主可控。第一,提高原创的比例,特别是基础研究的比重,第二,继续推动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在某些高科技领域从“跟随”转变为“并驾齐驱”,最终实现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领先”。第三,对于逆全球化科技封锁和断供问题要做到防患于未然,自主创新既要解决“卡脖子”问题又要补齐短板。我们可以透过“新发展理念”看中国的科技创新,它契合新发展阶段,推动着十四五规划的落实,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

二、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

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从百废待兴到日新月异,中国科技创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1.基础研究不断夯实

基础研究是科研的总开关,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产业化等环节中间,基础研究起到了最初的源头活水的作用。另外,基础研究的能力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的科技创新发展速度尤为突出,在基础研究方面,对信息技术进步产生重大影响的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外尔费米子”电子的存在;王贻芳发现中微子振荡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抗疟获诺贝尔医学奖,2015年潘建伟团队荣登国际物理学榜首;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启用,成功发现脉冲星;中国散裂中子源使中国成为第四个获得脉冲中子的国家;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海洋号”科考船扬帆起航;堪称超级风洞的JF12激波风洞顺利通过。科技基础设施的全面布局,有利于提升科技原始创新能力。2020年,国家运行522个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350个。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推动我国在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促使我国早日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创大国。

2.应用研究不断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15]。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的运行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对如何保持经济增长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其中,在党的科技创新理念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承担重大航天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飞行圆满成功;走向世界的全球定位系统北斗三号;震惊中外的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深潜勇士“奋斗者”号海试成功;“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发射成功;首枚大型运载大火箭“长征五号”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开启航天强国之路;我国历时十年自主研发的大客机C919破茧成蝶;创建筑史上多项记录的港珠澳跨海大桥通路。这些科技成就在充分展示我国科技实力的同时又增加国际影响力,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有力证明。长远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将迎来巨大挑战。随着生物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孕育,国际竞争日趋严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意义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强有力科技保障。[16]这为未来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指明了方向。

(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

1.科技投入不断增加

2020年,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位列第14名,中国排名较2011年跃升了15位,2020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2.21万亿元,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8件;而在2011年,这三个数字分别为第29名、0.86万亿元、3.3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1年的51%提升到2020年的60%。国家在科技创新上不断增加研发投入。1995-2008年,研发经费投入每年均不足5000亿元,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均不超1.5%。2009年开始,研发经费投入超5000亿元,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超1.5%。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超24000亿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技术市场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不断攀升,由2001年的782.75亿元增至2020年的28252亿元,上涨了36倍(见图1)。

图1 研发经费投入总额和技术市场成交趋势

2.科技人才队伍不断扩大

我国科技发展蒸蒸日上,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建立了完整的现代科技创新体系,中国不断加强科技队伍人才培养与引进,研发人员数量、质量不断提升,日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创大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由2001年的96.65万人年,发展到2020年的509.15万人年,2020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9件,比2010年增加2.8件,增长了约5倍;基础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01年的7.88万人年,发展到2019年的39.2万人年,增长约5倍;应用研究人员全时当量由2001年的22.6万人年发展到2019年的61.54万人年,增长2.7倍;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由2001年的65.17万人年发展到2019年的379.37万人年,增长5.8倍(见图2)。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加快涌现,建立了以创新贡献、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图2 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增长趋势

(三)创新驱动能力提升

1.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科技研发。我国的科研人员、发明申请总量连续八年均为世界第一。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主体不断增加。科技中介组织相继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了发展平台。我国也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强国。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科技研发。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下,激发了新增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力,我国的科研人员、发明申请总量连续八年均为世界第一。

2.科技活动广泛开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战略高技术、航天、交通、能源、通信、农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材料、新产品1.4万个,技术标准8500项,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实现新增产值1.4万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以兼顾当前长远作为科技规划的基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有力地支撑中国的网络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国家各项科技创新计划顺利展开的同时,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工业企业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2019年,高等学校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1188769个,比2011年增加584662个;科研与开发机构发展项目数为125642,比2011年增加5467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项目数为671799,比2011年增加405567个(见图3)。

图3 研究与试验发展项目数增长趋势

三、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积累的宝贵经验

深入总结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对新时代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全面建设科技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坚持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科技创新道路上的开拓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可以概括为“源于科学,成就于科学”。[17]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总体科技发展水平低,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苏联科技创新模式,新中国科技创新得到发展,中国共产党更加认识到发展科学技术的必要性。科学方针从“为人民服务”到“向科学进军”。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将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表明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江泽民将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相结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胡锦涛将科学发展观融入科技创新发展进程中,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支撑科技创新的发展,使我国科技创新稳步前进,成为世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高地。在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下,面对美国制裁以及科技“脱钩”的压力,中国科技创新发展国际壁垒重重,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方面实现不俗成绩。

(二)坚持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当前,我们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党的“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18]。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的一贯传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和八路军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英勇作战。解放区虽面临国民党的严峻封锁,但最终形成了以自力更生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改革开放新时期仍然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立足点。“走更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是习近平总结革命、建设、改革实践得出的经验。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部分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仍然依靠国外技术支持,面对日益激烈的博弈市场,这样只会让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距离越拉越大。中国要想在关键核心领域成为佼佼者,免受其他国家制约,要坚持自力更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也要加强国际交流与资源共享。如果我们不进行自主创新,势必会长时间处于产业分工的低端。现在,高新技术引进受到限制,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总体上依旧差距很大,这种形势下,我们更要走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之路。

(三)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合乎时代潮流的发展大势。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开拓进取,从自力更生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成功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9]。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将“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20]作为重大战略举措。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从过去的被动型开放转为主动型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提高国际治理话语权,既有利于实现高水平自力更生之路,开辟有利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并更好的把科技创新成果让世界共享,从而互利共赢。面对挑战与障碍,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积极参与全球交流合作,实施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当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日益走向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在科技自立自强与国际开放中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创新的政治优势。

(四)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习近平提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21]人是科技创新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载体。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科技工作中重视培养科学技术人员,包括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制度、积极培育新生的科技工作队伍、将科技人才的培养纳入十年科技规划中,为科技队伍不断增添科技人才。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资源争夺异常严峻,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自觉、坚定的重视人才资源。提高科技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为建设创新型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我们要继承发展党中央关于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保证科技创新的长远发展。在全面实行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重视人才在科技强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为我国科技竞争力的提升培养科技人才,使中国的科技创新走向世界前列。

(五)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将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制度保障,也关系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国的科技体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顺应国内外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体制的调控与保障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实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与资源分配体系,明确科技研究服务在新中国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行科技体制的全面规划,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规划,积极引导科技创新的布局与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展开了一次深入、全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改变了以往相对僵化的发展模式,中国的科技创新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国内外的风险挑战带来的不确定性,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中国需要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建新的科技创新管理方式和组织模式,从而大幅度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水平。当前科技创新呈现出扩散、融合的鲜明特点,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是科技体制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要搭建科技体制改革的“一体两翼”。一是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消除不合理的经费管理和审核制度。二是要改革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机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保护知识产权。[22]

(六)围绕“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内部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科技创新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与挑战。中国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集聚科技创新重要资源,形成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第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就是要畅通国内科技创新的内循环动力,提升科技创新的总体抗风险能力,提高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第二,面向经济主战场是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功效,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科技创新产出率。第三,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在关系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展开专项攻关,发挥资源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第四,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为人民构建高质量生活健康体系。“四个面向”把科技、经济、国家、人民四方面融为一体,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政治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探索世界、改造自然的奋斗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肩负发展科技、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在一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科技创新奇迹,造就了宏大科技创新战略,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的一大进步。这一百年是踔厉奋发、砥砺奋斗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创未来的一百年,回望百年征程,展望美好未来,中国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实现科技强国的宏大目标。我们要加倍珍重党和人民科技创新的实践,从中国共产党百年科技创新的历史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谱写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科技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科技在线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