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看到的东西写成文章?

2022-09-20 00:45夏光清
莫愁 2022年27期
关键词:高墙竹简科举

文 夏光清

2022年8月5日、8月12日,“莫愁小记者”研学营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开启。孩子们坐上时光机,回到科举时代,聆听学子们求学路上鲜为人知的艰辛故事,感知南京文脉,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研学中,我们还邀请“夏光清育德工作室”主持人夏光清,给孩子们带来了关于写作的精品课程——

我们来做个放松练习。请用最舒服的姿势坐在椅子上,手自然放于膝盖,微闭双眼,头正,整个身体尽量处于镇定、放松状态,不要有任何的肢体动作;然后,请告诉自己,刚才你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雕版拓印的;为了表示鼓励,妈妈端来一盘鲜红的草莓,你看一看、闻一闻,拿起一颗草莓,轻轻地咬上一口……

你能说一说雕版拓印的过程吗?没吃到草莓,为什么像真的品尝到了一样?其实,这里面就蕴藏着写作之道。写好一篇作文,一般涉及这三个方面。一是内容,写什么;二是结构,怎么写;三是技法,怎样写得好。

作文写什么?

作文是“输入、思考、输出”三件事,不知道写什么,其实是把习作当作了输出这一件事。就像缺乏食材和烹饪方法一样,是烧不出美味饭菜的。教育家、文学家叶圣陶认为:“写作必须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实际生活流注出来,那才合乎要作文的本意。”早饭是豆浆油条,可以写;大街上人流如潮,可以写;大家坐在一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好奇,太值得写了。

作文的素材有三个来源,第一来源正是生活,是大自然。写一篇有关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的作文,就得深入科举博物馆,接近每一件实物,练就一双撷取素材的慧眼,这就是研学的价值。我们以眼睛为主力,像摄像机一样把观察到的东西记下来,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怎样让画有声、有色、有形呢?只靠看是不够的,还要用听觉获取、触觉感知、味觉品味、情绪感受来体察,这些都是观察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举博物馆正前方的墨池像一方砚台,有汇墨成池之意。一道长长的斜坡,右边的高墙用数以万计的竹简叠放而成,看上去像一座书山;左边层层叠叠的瓦片,看上去像一片片鱼鳞,有鱼跃龙门的寓意。

这段话不仅写竹简是什么,还写竹简像什么,甚至还可以写“‘哗——’打开竹简,端坐在草席之上,阵阵墨香沁人心脾,我也开始了‘十年寒窗苦读,一朝破茧成蝶’的求学生涯”。这样一写,有了声音、气味,给人无限的画面感。

素材的第二来源是对生活的体验。我们吃过又甜又酸的草莓,这是经验;凭着吃过草莓,就可以描写吃草莓的感受,这是体会。可见,对生活的体验除了有观有察,还要做起来。如,参与雕版拓印体验活动,只有认真地做了,才可能把它写好。

丰富的想象也是素材的重要来源。如,“走在黑而深长的甬道,我也踏上古代学子艰难而又漫长的赶考之路,耳边传来嗒嗒的脚步声,仿佛和那些学子并肩前行一般。”这样的想象,把根本不可能的赶考似乎变成了现实,让平常不平常起来,自然就抓住读者的眼球了。

作文怎么写?

生活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素材,为什么还是写不出来东西呢?这里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思考,二是思路。

古人写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指的是作文的结构,相当于一间屋子的四梁八柱,必须立好。因此,写好作文,首先要有一定的思路。否则,就会像一个新手厨师,一股脑儿地把食材都放入锅中,不管顺序先后,不论数量配比,烧出来的只能是一锅“大杂烩”。

开头要直奔主题,开门见山;结尾要见好就收,避免套话。

科举博物馆有为国求贤、鱼龙变化、金榜题名、金陵佳话、源远流长五个展区,如果按照这样的参观顺序写,就是移步换景,作文也就有了基本的框架。然而,按一定的顺序写,不见得处处都写,而是抓住景物的特点写,重点部分具体写。哪些写,哪些不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到哪里转个弯,到哪里结束,心里要有个数。写游记或参观记,绝不是平铺直叙地叙述,可以有情节,有细节,甚至还有冲突,让读者有似曾相识或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写出“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皆无”的作文。

有了思路,我们还需要会思考。遇到自己不明白的、不理解的,不能熟视无睹。作文想不准,会走题;想不开,往往会写一句想一句,导致文思不顺。怎样思考呢?做一件事,就是学会不断追问,不停留在“易得性思维”上。如看到圆,你会想到什么?太阳、汤圆、灯笼、苹果,这样想,是俗常却肤浅,其实还可以想到南京眼、一汪清泉、大树的年轮、草叶上的露珠、家乡的古桥等。再如,什么叫科举?科举原来是分科举人之学;古人为什么要映月读书?古人读的书有哪些?他们考什么内容?考中举人有什么待遇?古人阅卷是打钩叉吗?他们的牌匾相当于现在的奖状吗……

这样不同角度的思考,脑海里就涌现出一大堆素材,思路也就容易打开了。

怎样写得好?

怎样写出一篇好作文?我有“三个三”的说法:作文结构分为“头、身、足”三部分,素材选取至少有三种不同的角度,重点部分运用三种不同的写作手法。

还以游览科举博物馆为例,重点部分我选博物馆的竹简书山、鱼跃龙门,走进展馆时的为国求贤展区,最后写一写考试的号舍,其他内容不是不可以写,而是略写。而每一重点部分,至少用上三种不同的写作手法,即“主题部分或词句+细节1+细节2+细节3+感受”。有了这些细节,有了亲身体验,再用上一定的写作手法,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一是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

比如这样两句话:“竹简叠放而成的高墙令人震撼。”“右边的高墙用数以万计的竹简叠放而成,不,那不是高墙,而是书山。月色如水,古人打开一卷竹简,熟读成诵;静坐片刻,再打开第二卷竹简……这一卷卷竹简堆积成山,成就了最后的龙门一跃。”

两句都写了高墙的震撼,句1只是叙述,而句2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赋予高墙一定的情感,并通过古人勤学场景描写,让静态的画面动了起来。

二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如,“太阳热情似火,汗水弄湿了我的头发都顾不上道歉。”这句话巧用比喻、拟人,常见的自然现象富有情趣,把研学的心情也表现出来。

“号舍不大,只有1.16平方米的空间,连坐着都不舒服。这狭小的格子间就像一个个蜂巢,考生如同一只只嗡嗡嘤嘤的蜜蜂,在号舍里一待就是九天六夜,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我想,如果抽到靠近厕所的‘底号’,这臭烘烘的环境,考生的妙笔还能生花吗?”

运用列数字、打比方、引资料,与当今的学习生活对比、反衬、烘托,作文就不会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了。

三是采用具体化的习作方法。

如,写紧张这样抽象的文章,就得采用具体化的方式,作文才能生动起来。换句话说,要用“看、听、感、想、做”等感官去观察,去思考。

“走进考场,看到明远楼上监考官摇旗示警(看),伴随着咚咚咚的鼓声(听),我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感)。万一抽到的题不会写怎么办?如果风吹雨淋,考卷淋湿了如何是好(想)?我的大脑如一张白纸(感)。我一直在祈祷:老天爷保佑,让我不再名落孙山,让我金榜题名吧(想)。我不敢多想,忙正襟危坐,紧握毛笔,在砚台里蘸了几下,颤颤巍巍地写下了第一个字……(做)”

无拘无束写,有章有法练。“正确的方法+持续的练习”是作文的成功之道。写作就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先要会爬,再扶着桌椅站起来,后面才能试着自己走两步。也许我们会摔跤,那就爬起来,继续跑,失败只是成功前的那一丝黑暗而已。

猜你喜欢
高墙竹简科举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科举”
挖墙角
春风册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