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一针一线”缝合法治疗Palmer ⅠB型TFCC浅层损伤的疗效观察

2022-09-20 04:15赵加松林砚铭
重庆医学 2022年17期
关键词:腕关节皮下浅层

赵加松,龚 民,林砚铭,文 雯,邱 恒,黄 勇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 610075)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是下尺桡关节和尺腕关节之间的一个复合体结构[1]。在日常生活中TFCC容易受到各类急慢性损伤,导致腕尺侧疼痛,前臂旋转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随着临床上对TFCC损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腕关节镜手术治疗TFCC损伤也逐渐被患者接受。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TFCC损伤,其治疗方法不同,主要包括清创、缝合修复及重建等。研究显示,Palmer ⅠB型TFCC浅层损伤由外向内缝合修复效果较好,但有部分患者术后短期内出现皮下线结反应、局部刺痛等不良反应[2-3]。在临床治疗中,本院采用“一针一线”缝合法,有效避免了线结反应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113例Palmer ⅠB型TFCC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腕关节有外伤史(摔伤或扭伤),受伤3个月内,有不同程度的腕关节尺背侧疼痛、无力或关节弹响;(2)查体:腕关节尺背侧压痛,尺侧研磨试验(+),前臂旋转活动受限;(3)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诊断为Palmer ⅠB型TFCC浅层损伤。排除标准:(1)X 射线提示存在尺骨正向变异、桡骨远端及尺骨茎突等部位骨折者;(2)Palmer 分型中其他类型;(3)数据不完整者,如失访等;(4)完善相关术前检查,存在手术禁忌证者。根据腕关节镜下修复术缝合方法分为对照组(54例)和观察组(59例),对照组采用由外向内缝合,其中男26例,女28例,年龄21~55岁,平均(37.7±11.3)岁;观察组采用“一针一线”缝合法,其中男29例,女30例,年龄20~57岁,平均(38.5±10.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手术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麻醉满意后,患侧上臂根部上止血带,患肢外展,屈肘90°,常规消毒铺巾后,示、中、环3指指套牵引,牵引重量5 kg,桡腕关节腔内注入生理盐水5~10 mL,建立腕关节镜3/4入路,插入关节镜(直径2.7 mm,30°广角)镜头,检查近排腕骨及桡骨远端关节软骨面,下尺桡关节掌背侧韧带及TFCC结构。进一步明确诊断,建立4/5入路、6R或6U入路,清理增生滑膜组织,将损伤创面新鲜化,采用2-0 PDS缝合线及10 mL注射器针头,分别由外向内缝合,皮下打结固定,或“一针一线”缝合(图1),关节内田纳西打结固定,生理盐水冲洗关节腔,缝合切口,无菌敷料包扎,术毕。

A:穿刺针带2-0 PDS线缝合TFCC下表面,将PDS线一头由6R入路引出;B:退出穿刺针于皮下,调整角度;C:穿刺针缝合TFCC上表面,将PDS线尾端由6R入路引出;D:田纳西打结固定于关节内TFCC上表面。

1.2.2术后处理

术后患侧前臂用支具于旋后位悬吊胸前固定4~6周,第1天逐渐开始行握拳锻炼,术后6周开始行腕关节被动功能活动锻炼,术后10~12周逐渐恢复日常活动,一般情况下,术后6个月逐渐恢复体育活动或工作。

1.2.3疗效评价指标

(1)术前及术后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腕关节改良Mayo评分。腕关节改良Mayo评分从腕关节疼痛、功能状态、活动范围及握力4个方面评估腕关节功能,每项25分,共100分,各项相加总分90~100分为优,80~<90分为良,60~<80分为可,<60分为差。(2)线结反应发生率及腕关节活动度。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两组术后6个月VAS低于术前,改良Mayo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VAS、改良Mayo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线结反应发生率及腕关节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线结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9%(1/59)vs.14.81%(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21,P=0.010)。观察组无局部红肿刺痛,术后两组腕关节活动度均良好,见图2~4。

A:关节镜下探查为TFCC损伤Palmer ⅠB型浅层损伤;B:穿刺针带PDS线由外向内缝合修复损伤的TFCC;C:术后出现皮下线结反应,局部刺痛。

A:关节镜下探查为TFCC损伤Palmer ⅠB型浅层损伤;B:穿刺针带PDS线“一针一线”缝合修复损伤的TFCC;C:术后无皮下线结反应。

A~C:对照组;D~F:观察组。

表1 两组疗效比较分)

续表1 两组疗效比较分)

3 讨 论

TFCC是维持远端尺桡关节及尺腕关节的重要结构,包括三角纤维软骨盘及类半月板、腕掌、背侧桡尺韧带(均包括深、浅两部分)、尺侧副韧带、第5和6背伸肌腱鞘管的底、腕掌侧的尺腕韧带(尺月韧带、尺三角韧带)[4]。TFCC在腕骨及远端尺桡关节的生物力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6]。TFCC是维持下尺桡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有利于传导和分散腕尺侧的应力,同时提供了复杂腕关节运动时腕骨的滑移平面。在TFCC的诊断中,关节镜下检查被认为是金标准,目前常用的镜下检查试验为弹簧床征、hook征和幽灵征。弹簧床征常见于TFCC深、浅支的完全撕脱损伤患者,在单纯深支损伤或可以部分浅支损伤时,该试验可能表现为阴性;hook征常见于TFCC完全损伤的患者;幽灵征阳性则提示TFCC深部纤维发生撕脱损伤。

Palmer ⅠB型浅层损伤特征为:TFCC从尺骨茎突止点上撕裂,其损伤部位血供好,为损伤的愈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7-8]。关节镜下对此类型的处理方法较多,大致分为由内向外、由外向内和全内3大类[9-10]。ATZEI等[7]通过尺骨头建立1个2.9 mm骨隧道,通过骨隧道由外向内进行缝合修复,但对于较小的尺骨头,这个2.9 mm的骨隧道显得较大[11]。有研究者采用特制定位器建立2个1.2 mm的骨隧道,由外向内缝合修复,此种方法技术要求较高,容错率低[12]。FUJIO[13]采用专门的引导定位器由内向外进行缝合修复,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特殊器械,且技术要求高,不能很好地临床推广。CHEN[14]认为锚钉全镜下缝合修复,固定是1个点,其采用1个1.6 mm的骨隧道,4根线缝合固定,是附着点区域1个面的固定,更接近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的修复。在临床过程中,大部分采用4-0或3-0的PDS线或2-0爱惜帮肌腱缝合线缝合,本课题组发现采用由外向内缝合方式、皮下打结固定的患者,早期局部可能出现一些皮下线结反应,皮肤刺激疼痛,困扰患者。为此,根据膝半月板“一针一线”缝合法的技术理念,对Palmer ⅠB型TFCC浅层损伤由外向内“一针一线”缝合修复,将线结采用田纳西打结固定于关节内,从而有效降低了这一反应[15]。本研究结果显示,由外向内缝合法和“一针一线”缝合法均可以有效治疗Palmer ⅠB型TFCC损伤患,且其疗效在患者术前及术后均无差异(P>0.05)。而术后观察组线结发生率(1.69%)明显低于对照组(14.81%),证实“一针一线”缝合法可以有效降低线结反应发生率。

综上所述,腕关节镜下由外向内和“一针一线”两种方法缝合修复治疗Palmer ⅠB型TFCC浅层损伤均能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近期疗效,但后者可以有效避免线结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技术方法。

猜你喜欢
腕关节皮下浅层
晋西黄土区极端降雨后浅层滑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腕部外伤别只看骨折不看脱位
复方樟柳碱两种注射方法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比较
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
近30年陈巴尔虎旗地区40厘米浅层地温场变化特征
腕关节痛:骨关节疾病中不能承受之轻
经皮下连续环形缝扎术在下肢浅静脉曲张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