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省水产养殖业发展现状

2022-09-21 16:11邵廷发卜林刚江波王延富
水产养殖 2022年8期
关键词:种养冷水渔业

邵廷发,卜林刚,江波,王延富

(1.吴起县乡村振兴服务中心,陕西 延安 717600;2.陕西省水产研究与技术推广总站,陕西 西安 710086)

根据2022年陕西省渔业局统计数据,2021年,陕西省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5.3万hm,水产品总产量17.1万t,渔民人均纯收入1.6万元。除传统的池塘养殖外,还形成了一大批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型养殖模式,其中,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1.0万hm,大水面生态养殖面积达到3.4万hm,冷水鱼养殖面积达到800.0 hm。特色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对加快陕西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步伐以及改变过去粗放、低效、高排的养殖方式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对陕西省2021年4种主要养殖模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发展对策。

1 陕西省主要水产养殖现状分析

1.1 池塘养殖发展现状

陕西省现有池塘养殖面积1.0万hm,主要分布于关中沿黄河、沿渭河流域和陕南汉丹江流域,年产水产品11.0万t。“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升级改造池塘面积约3 333.0 hm,结合华山至府谷的沿黄河旅游公路建设,在渭南、韩城打造了沿黄河6 666.7 hm池塘生态养殖观光区,建设了一批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用药减量模式示范点、省级水产品种试验推广基地和池塘养殖尾水处理示范点。

1.2 稻渔综合种养

陕西全省共有稻田约10.5万hm,其中适合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有4.0万hm,实际种养面积1.0万hm,形成了以陕北无定河滩涂型、汉中盆地型、安康山区型和关中休闲农庄型为主的4种发展类型。其中,汉中市探索实施了渔业保险政策措施,2021年稻虾、稻鳅、稻鳖综合种养面积已突破3 333.3 hm,呈现出“鱼米之乡”的美景;陕北榆林无定河流域形成3 333.3 hm集中连片稻蟹综合种养区,河蟹大眼幼体2年养成商品蟹技术成熟,培育的扣蟹返销辽宁;在关中黄河滩成功试种水稻,建立了100.0 hm稻虾综合种养示范区,初步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田间工程建设、生产经营管理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

1.3 大水面生态渔业

根据陕西省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年),陕西省大水面约3.4万hm,其中湖泊0.8万hm,水产品年产量8 630.0 t;水库1 125座,约2.6万hm,水产品年产量4.5万t。按照地理及气候条件,水库主要分为三大区域:一是陕南安康、汉中、商洛三市的山区峡谷型水库,库区总面积约1.3万hm;二是陕北黄土台塬区域的库坝群养殖,主要分布于靖边、吴起、志丹等县区,总面积约0.7万hm;三是关中地区的中小型灌溉水库高产精养类型,总面积约0.5万hm,单个水库面积一般0.6~6.7 hm,养殖方式与高产精养池塘类似,最高可达600.0 kg,养殖经济效益较好。

全省建设大水面生态渔业、净水渔业示范点30个。安康花鲢和安康钱鱼(多鳞白甲鱼)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安康市示范了政府引导、协会主导的“汉水鱼”品牌营销新模式,创设“全鱼宴”,建立“品鉴店”,花鲢全年单价约6元/kg,明显高于市场价,品牌效益初步显现。

1.4 冷水鱼养殖

陕西冷水鱼养殖除大鲵之外,虹鳟、金鳟、鲟为主要品种,秦岭水域冷水鱼养殖占陕西省冷水鱼养殖半壁江山。资料记载,秦岭水域有160多种鱼类,陕西省境内大约110种,其中大鲵、秦岭细鳞鲑、川陕哲罗鲑、多鳞铲颌鱼等省级以上重点保护水生动物26种。根据2022年陕西省渔业局统计数据,目前,陕西省冷水鱼养殖面积超0.08万hm,产量约5 000.0 t,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和秦岭南北麓,关中和渭北高原也有一定规模养殖,养殖品种主要为鲑鳟和鲟。多鳞白甲鱼和齐口裂腹鱼在人工繁育技术上有了很大突破,但还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养殖。

2 主要养殖模式发展对策及建议

2.1 池塘健康养殖

按照《陕西省“十四五”渔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渔业发展蓝图,开展生态健康养殖、尾水治理、用药减量和种业质量提升等行动,紧扣渔业提质增效和水产品稳产保供主题,守牢生态和发展底线,加快发展节水渔业和生态渔业,不断完善资源养护制度,推动黄河流域渔业高质量发展。

2.2 稻渔综合种养

进一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转型升级,在宜渔稻田面积较大的汉中、榆林等地,实施一批特色产业、三产融合、苗种繁育、稻渔综合种养提升改造等重点工程,通过建设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示范基地、种苗保障、三产融合和改造提升等系统工程,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2.3 大水面生态渔业

按照陕西省《关于进一步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科学谋划产业发展。以水域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统筹协调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与水生态环境、鱼类生殖洄游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及迁徙通道等方面功能,打造生态净水型、绿色环保型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模式。重点扶持配套苗种繁育和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持续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水域环境监测、渔业资源调查评估、新型渔业环保设施建设、政策性保险试点等工作,着力构建陕西大水面生态渔业特色发展格局。

2.4 冷水鱼养殖

持续推进冷水鱼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在良种繁育、设施技术、资源养护、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大投入,在基础性研究上求突破,在保护与开发利用上出成效。一是重点培植已有的渔业生产企业,大力支持建设冷水鱼标准化养殖基地,推进特色土著品种养殖和优良品种繁育。二是积极发展冷水鱼餐饮业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推动冷水鱼产业向休闲、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创新产业技术服务体系,利用现有科研和推广队伍,建立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完善咨询服务渠道。

3 结语

充分利用各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渔业,可加快渔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是拓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美的新途径。同时,培育专业型技术人才,完善咨询服务渠道,做好鱼种供应、饲料保障、渔药推介、鱼病防治、信息发布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把养殖者关心的问题放在心坎上,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优质高效,实现“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三产融合、绿色发展”的目标,促进渔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猜你喜欢
种养冷水渔业
万州区科技助农效果明显
2022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渔业博览会
冷水泡面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稻虾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
绿豆汤冲鸡蛋治嘴角糜烂
袁善楚
中国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
冬季健身:冷水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