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用血涂片分析的重要性

2022-09-21 08:31苏菊花厦门市第三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6期
关键词:涂片分析仪符合率

苏菊花 厦门市第三医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验时采用血涂片分析的重要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院内行血常规检测标本123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样本均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并行血涂片镜检分析,对不同方式结果符合率进行统计。结果:本组123份血液样本中,血涂片检测阳性率71.54%,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阳性率89.43%,两种方法阳性结果符合率72.13%,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符合率最高,达到92.0%,其次为幼稚粒细胞,符合率为91.3%,原始幼稚淋巴和原始粒细胞检出符合率相对较低。结论: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完成血常规检验,仪器给出报警信息容易出现假阳性问题,在检验时加用血涂片分析可有效提升准确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精准依据。

血常规是临床中常见检验项目,包括体检与某些疾病诊治均会应用到血常规检测结果。血常规检验结果精准性可直接影响到医生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严重可造成误诊或漏诊等问题。在临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促使各类检查,逐渐实现自动化及现代化,而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也得到广泛应用[1]。当前血常规检验中多应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具有操作简单及所需时间短等优势,但可能存在漏诊或误诊现象。而血涂片镜检利用显微镜进行白细胞与红细胞等形态观察,属于血液形态学检查方式。为有效提升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率,本次研究主要分析了血涂片分析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0月院内行血常规检测标本123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78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平均(45.26±5.18)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20例,高中73例,大专及以上30例。疾病史:高血压32例,冠心病1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并行血涂片镜检分析。

1.2 方法

受检者于清晨采集空腹静脉血2mL,放置到EDTA-K2抗凝试管中摇匀。每份标本行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完成血常规检测,选用仪器为希森美康XE-21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并行血液涂片,血液玻片干燥后应用瑞士-姬姆萨染色液对涂片进行染色。染色干燥后将涂片放置在Zeiss双目光学显微镜下,由资深检验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进行镜检,观察血涂片中血细胞数量与种类及形态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对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及阳性报警信息与血涂片镜下结果进行统计,观察检测结果符合率。血涂片镜检阳性标准:①PLT、WBC评估数目与仪器测定数一致;②仪器测定结果与WBC分类一致;③有核红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形态学发生中度以上变化;④有血小板聚集、异型淋巴细胞、粒细胞未成熟、细胞核左移;⑤中毒颗粒、血液寄生虫。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完成调查数据处理,对比统计两种检验方法对阳性结果分析的符合率。

2.结果

本组123份血液样本中,血涂片正常结果35份,阳性结果88份,检测结果阳性率71.54%,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正常结果11份,阳性结果110份,其中12份结果同时存在两种阳性报警,检测结果阳性率89.43%。两种方法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72.13%,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符合率最高,达到92.0%,其次为幼稚粒细胞,符合率为91.30%,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和原始粒细胞符合率相对较低,见表1。

表1.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

3.讨论

血常规检查作为临床上最基础最常用检测项目之一,其通过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分析来对疾病进行辅助判断。血常规检查较为简单易行,尤其在现代临床中可应用自动化检测方式进行。血常规检查包括白细胞检查与红细胞计数检查以及血红蛋白检查等项目[2]。在健康人群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其主要功能为输送气体,红细胞的增减与人体中血红蛋白数量增减变化维持一致,若低于标准指标,则提示患者存在贫血情况。白细胞主要通过计数与分类方式进行体现,此细胞在人体中发挥着免疫防护功能,可通过测定白细胞计数来评估机体是否存在炎症或者其他疾病,例如白血病等。对于机体止血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判断主要参考血小板指标变化情况进行,若存在血管破损,则血小板会发挥自身止血及凝血功能。在血常规检测中,结合不同指标变化情况,可对相应疾病进行判断。

在临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下促使各类检查项目逐渐实现自动化及现代化,而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也得到广泛应用。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全血细胞分析质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具有操作简便与检测所需时间较短等优势。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可总结出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前不需要稀释血液标本,有助于减少检测用品的消耗,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检测所需费用[3]。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查时,基于操作者无法观察血液标本中细胞形态,可能出现检测结果偏差等现象,进而增加疾病检查的漏诊与误诊率。关于血常规检测精准性提升问题,以往有关研究资料,在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行血常规检查时,发现并不能够完全有效辨别血细胞形态,检查结果的误诊率及漏诊率相对较高[4]。采用显微镜对疑似血液疾病患者行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分析,可清晰观察到血细胞形态,更有助于对疾病的确诊及发展程度的评估[5]。存在的问题是此种检测方式耗时较长且需要有责任心强和具有形态学基本功扎实的工作人员。为此在临床检验中并未被大多科室采用。

结合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本组123份血液样本中,血涂片正常结果35份,阳性结果88份,检测结果阳性率71.54%,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正常结果11份,阳性结果110份,其中12份结果同时存在一到两种阳性报警,检测结果阳性率89.43%。两种方法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72.13%,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检测符合率最高,达到92.0%,其次为幼稚粒细胞,符合率为91.30%,原始幼稚淋巴和原始粒细胞符合率相对较低。此结果显示,血常规检查中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结果,但对嗜酸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结果相对较准确,仪器报警原始幼稚淋巴和原始粒细胞时出现误报警较多,其他细胞的报警阳性率也均相对手工复核结果偏高。基于避免出现误报,所有仪器出现阳性报警信息并触犯镜检规则的标本均必须进行复核血涂片。准确的血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数量和寄生虫结果在监控血液分析仪质量与诊断疾病以及掌握疾病感染程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血液分析仪检测方法投入临床应用后,标本血涂片复检率有所下降,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检验人员未能充分掌握血液分析的性能及原理,针对某些异常结果难以作出正确判断,对于检测仪器依赖度过高;②仪器生产厂家与销售企业对于血液分析仪器过度宣传,致使部分检验人员忽视血常规形态学观察的重要性[6];③国内当前还未统一规定血液分析与检测后血涂片检验的标准及流程,致使多数检验人员无法依据相关标准决定何时进行血涂片复检。血液分析仪存在操作方便且所需时间短等多种优势,但无法对血液细胞形态及结构进行精准判断。对比之下,血涂片检验对于血细胞形态的诊断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现有大量研究资料均有证实,血液分析仪虽然应用广泛,但仅可作为基础检查手段存在,若需进行进一步检测保障检验结果精准性,则有必要进行血涂片检验。作为临床医生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及评估过程,不能单纯依据血液分析与检测结果进行,还应参考血涂片检验结果及临床表现等作出综合判断[7]。如果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结果显示异常或存在报警信息提示标本,需要进行涂片镜检,借助于细胞形态学监测,确保及时识别某些血液系统疾病,降低误诊及漏诊率。

血液疾病在临床中已被称之为造血系统疾病,近年来临床常见疾病包括红细胞异常疾病与白细胞异常疾病以及血小板异常疾病。此类疾病具体为原发在造血系统且累及造血系统的疾病[8]。而此类病症发生的原因较多,其中物理学因素与生物学因素以及免疫因素等均可诱发疾病。针对血液系统疾病,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功能或可引发免疫力下降,严重者造成患者死亡。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精准治疗要求,在治疗前对病情作出可靠判断。血涂片检验对于血细胞形态学分析具有较高应用价值。除此之外,血涂片检验对于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血液感染是常见感染性疾病类型。疾病因为生活中血液系统容易受到多种病原微生物入侵,同时部分人群基于缺乏运动锻炼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可增加血液感染发生风险。血液感染患者常规病情危重,早期确诊及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9]。现在临床主要采用实验室检查,辅助血液感染疾病的诊断。血涂片检验在此类病症诊断中具有操作简单且检出率较高等优势。但值得注意的问题为血涂片检验过程中要求对检验过程及检验结果密切观察,若显示异常病原菌,则需认真记录,以确保检验结果精准度。以疟疾为例,通过血涂片检验可有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当前多数医院在进行血液分析时,多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检查。现代应用到临床中的血液分析与功能性较为全面,在多种疾病诊断中,临床医生均会应用血液分析仪进行辅助检查,从而对疾病作出判断。但临床实践中有多项数据表明,虽然血液分析已具有其自身诸多优势,但仅能够作为基础检查项目存在,若需更为全面且深入的检查,则需要借助于血涂片检测方式完成,可确保检测结果的精准性。在进行某些关键血细胞形态分析指标如在粒细胞方面,有助于判断机体是否存在炎症或者其他疾病,例如各类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后情况的观察。在红细胞方面包括特殊红细胞及红细胞内容物如点彩红细胞、豪若小体(Howell-Jolly)、卡波氏环以及寄生虫等检查,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还无法满足此类临床检测需要。对贫血相关疾病进行诊断时,可在血液分析仪的血液红细胞参数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显微镜下红细胞大小形态以及内容物辅助判断贫血类型。同时血涂片对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引起的疾病判断中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常规情况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结果在血小板发生聚集或者红细胞和血小板体积偏大或偏小时会出现假性升高或者假性减低现象,针对此类样本必须进行显微镜下镜检确认才能得到准确的血小板计数结果。因此临床医生对于各种疾病的判断,不能够单纯依据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查结果进行,还需配合血涂片检测的细胞形态,综合参考两种方式检查结果作出判断,更有助于提升临床的诊断精准性。在现代医学水平不断进步情况下,各类先进检验技术及仪器投入临床应用。血液分析仪目前在血常规检验中得以广泛应用,虽然此种检验技术避免了人为计算的误差,促使计算结果更为精准。而血涂片检验作为基础形态学检验手段,在血细胞形态学分析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针对血液系统疾病与感染性疾病,除血液分析仪的应用之外,临床应充分重视血涂片检验的应用价值,可将两种检验方式联合应用,以进一步提升诊断精准性,预防血液系统疾病及感染疾病的误诊与漏诊问题。

综上所述,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完成血常规检验,为避免漏检和误诊问题,在检验时加用血涂片分析可有效提升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以及稳定性,可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为精准的依据。因此建议日常血常规检测需将血涂片分析与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联合应用。

猜你喜欢
涂片分析仪符合率
Sekisui CP3000与STA Compact Max凝血分析仪检测项目比对分析
SYSMEX XN-55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校准及性能评价
Sievers分析仪(苏伊士)
痰涂片与痰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直肠FH检测剩余液涂片用于评估标本取材质量的探讨
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Chirp变换频谱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痰标本涂片与培养结核分枝杆菌检测结果比较
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性状痰标本抗酸染色阳性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