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土拱效应及中主应力影响的桩间挡板土压力计算方法

2022-09-21 02:34尤静霖王士杰王昊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2年5期
关键词:桩间板墙黏聚力

尤静霖,王士杰,王昊岚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1)

在我国地质结构复杂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广泛分布不良地质体[1]。桩板墙支护因其结构合理、支护效果好和易于施工等优点,在山区水利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等工程的边坡防护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保证边坡工程支护设计的安全与经济,关键是要正确地计算出桩板支挡结构上的土压力。现行规范对土压力的计算均是基于M-C 强度准则的库仑与朗肯土压力理论[2],这一传统算法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之处:一是未考虑中主应力 σ2的影响,导致传统的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值偏大,最大可偏大约50%[3];二是忽略了桩间土拱效应的存在,同样会使得经典理论计算值较实际土压力大很多[4]。因此,在边坡支挡结构设计时,如仍采用现行理论与方法进行计算,势必造成较大的浪费。迄今为止,我国的岩土工作者在该方面已做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如:从不同角度就中主应力对土压力的影响进行的广泛探讨,并借助统一强度理论,推导了考虑中主应力影响的土压力计算公式[3,5-6];分别采用数值分析、室内模型试验等手段对桩间土拱效应进行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考虑土拱效应的桩间挡板土压力计算方法[4,7-11]。本文旨在提出一种可同时考虑中主应力与土拱效应影响的桩间挡板土压力计算方法。通过将统一强度理论引入桩间土拱强度分析,进而利用极限平衡理论,推导出桩间挡板上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并结合工程实例加以验证分析,以期为桩板支挡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土的统一强度指标ct、 φt的确定

桩板墙属于长条形支挡结构,作用于其上的土压力可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应捷等[6]基于统一强度理论,考虑 σ2的影响,引入中间主应力参数m,给出了统一强度理论的黏聚力ct和内摩擦角 φt的表达式:

并定义:

式中:b—中主应力系数;

c0、φ0—土体的黏聚力和内摩擦角。

m的数值可根据分析或试验适当地选取,文中并未给出具体的m值。

由文献[12]可知,考虑中间主应力影响的Lode 参数的定义表达式为:

µσ决定了土体发生应变的类型,在平面应变条件下 µσ=0,即σ2=(σ1+σ3)/2,将其代入式(3),则m=1、式(1)可简化为:

利用式(2)和式(5)即可确定统一强度理论的土体黏聚力ct和内摩擦角φt。

2 桩间土拱效应

由于桩板墙的桩与桩间挡板两者刚度相差很大,对其后土体的约束作用存在明显差异,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墙后土体的不均匀或相对位移将在墙后土体中形成图1 所示的土拱效应。工程实践中,为保证桩间土拱效应的形成,应使桩间距在合理范围之内。综合已有研究成果[13-14]:当桩间距介于3~5 倍桩宽或5~8 m 时,在滑坡推力(均布线荷载q)作用下,桩间土会产生土拱效应,此时,面侧挡板受到的土压力基本上不受桩背土压力影响。因滑坡推力q为均布线荷载,故合理拱轴线为一抛物线[15],拱体单元任一截面上剪力、弯矩均为零,建立其力学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设:f为土拱矢高/m;L为土拱跨度/m;Fx为拱脚的水平反力/kN;Fy为拱脚竖直反力/kN;N为拱顶截面上的轴力/kN;q为滑坡推力线荷载/(kN·m-1),则其合理拱轴线方程为:

图1 桩板墙土拱效应示意图Fig.1 Soil-arch effect model between sheet pile walls

图2 土拱受力简图Fig.2 Stress sketch of soil-arch effect

据已有研究成果[8-9]可知:影响桩板墙后土拱效应的因素除桩间距、桩径及深度外,还有土体类别及其力学性质等。早期的研究均假定土拱效应自桩顶以下均匀一致,不考虑土拱效应随深度的变化[11,16]。近期研究表明[9-11]:土拱效应沿深度方向呈逐渐减小的规律,故可近似假定水平土拱矢高自桩顶向下呈倒三角形分布,如图3 所示。

图3 板后土拱随深度变化示意图Fig.3 Sketch of soil arch change with depth behind slab

板后形成土拱区域为AOBFDE,该空间曲面即为潜在塌落面。在均布荷载作用下,距桩顶任意深度z处的截面(A′O′B′)土拱均为抛物线,O(O′)为抛物线顶点,OD为抛物线顶点连线,OD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 α,抛物线矢高f为:

式中:a—坡顶拱高/m;

H—抗滑桩悬臂段高度/m。

由拱脚及拱顶截面的强度条件可得坡顶拱高为:

由几何关系可知:

式中:S—土拱轴线弧长/m;

A—水平微元层上下断面面积/m2;

L—桩间净距/m;

h—桩截面高度/m。

3 挡板上的土压力

3.1 基本假定

(1)将土压力计算简化为平面应变问题。

(2)墙后土体为均匀的各向同性体。

(3)滑坡推力在水平方向均匀分布。

(4)不计桩侧摩阻力,将其作为安全储备,只考虑桩承拱作用。

(5)墙后边坡填土表面水平,挡板垂直。

3.2 土压力计算

3.2.1 土的侧压力系数

根据图3 的假定,图4 给出了板后土拱受力分析示意图。在距坡顶下深度z处取一水平土体微元层dz,忽略薄层土体拱高沿其厚度上的变化。

图4 板后土拱受力分析示意图Fig.4 Stress analysis of soil arch behind slab

当墙后微元层土体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时,其应力圆应与抗剪强度包线相切,如图5 所示。

图5 统一强度理论的极限应力圆Fig.5 Limit stress circles for the unified strength theory

此时,强度条件为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抗剪强度表达式[5]:

式中:σz—微元层竖向应力;

σy—拱内土体传递给挡板的水平土压力;

τδ、τφ—填土与挡土板的摩擦应力、土体自身的摩擦应力;

cδ、 δ—土体与挡土板间的黏聚力和外摩擦角。

将图5 极限应力圆的纵轴向左平移ctcotφt,得到一新坐标系,在该坐标系下结合式(12)可得:

式中:λ—土的侧压力系数。

将式(13)(14)代入式(11),整理后得:

式(15)是一元二次方程,其解的判别式为:

因δ ≤φ,Δ ≥0,故式(15)一定有实数解,即:

式(17)即为本文给出的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主、被动土压力系数表达式。

3.2.2 土压力强度

假设坡顶作用均布荷载q0(图4),基于统一强度理论、极限平衡理论,结合水平层分析法,则水平微元层竖向静力平衡方程为:

式中:dW—水平微元层自重/kN;

γ—土体重度/(kN·m-3)。

将式(7)(8)(9)(10)(17)代入式(18),并令:

则,式(18)可简化为:

将坡顶处边界条件z=0 时σz=q0代入微分方程式(20),求解得:

因此有:

由式(22)即可确定桩间挡板土压力沿墙高的分布。

4 实例计算与分析

以昌都市某桩板墙为例,采用本文方法对挡板土压力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经典朗肯土压力理论、文献[4]方法等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该工程桩板墙全长约170 m,坡高为14.1 m,土质边坡,坡顶较为平坦,支护桩截面1.5 m×2.0 m,桩长20 m,嵌入段长度10.0 m,挡板高10 m,桩间净距L=3.5 m,墙顶以上杂填土厚度7.24 m,将该范围内的土重视为均布超载q0=134 kPa,取挡板与土体间的摩擦角、黏聚力为δ=φt/3、cδ=ct/3,桩长范围内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 所示。

表1 土层主要物理力学参数Table 1 Main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different soil layers

经不同方法计算所得土压力沿板高的分布以及挡板所受总的主动土压力分别见图6 和表2。图表中采用本文方法的计算结果系在同时考虑土拱效应及中主应力影响基础上、不同b值条件下的理论计算值,而文献[4]方法仅考虑了土拱效应。

表2 不同方法计算所得挡板总主动土压力Table 2 Total active earth pressure of baffle calculated with different methods

图6 挡板土压力值随深度变化曲线Fig.6 Changes of earth pressure of the retaining plate with depth

因板高范围内共有3 层不同土质的土层,在土压力计算时,分层界面上下分别采用相应土层的ct、φt值,故土压力强度沿板高的分布均为折线型。

采用传统朗肯土压力理论计算土压力,其理论计算值较实际值明显偏大。究其主要原因,一是朗肯理论假设墙背光滑,无法考虑土体与墙背间的摩擦效应对土压力的影响;二是朗肯理论未考虑中主应力及土拱效应的影响。从本文实例计算结果来看:文献[4]方法假定土体黏聚力为零,考虑了桩间土拱效应对挡板土压力的影响,计算所得挡板总主动土压力为朗肯土压力的78%;采用本文方法同时考虑了土体与挡板背侧的摩擦效应、以及中主应力和土拱效应等对挡板土压力的综合影响,在0~1 之间选取不同的b值分别计算,所得挡板总主动土压力为朗肯土压力的37%~52%,挡板同一高度处的土压力强度及总的土压力均随b值的增大而减小,且所得土压力理论计算值与文献[17]经模型试验揭示的“挡板实测最大土压力为朗肯主动土压力的1/3~1/2”的规律是一致的。

5 结论

(1)基于统一强度理论,对桩间土拱强度进行分析,给出了桩间挡板上土压力的计算公式,可同时考虑土体黏聚力、中主应力和土拱效应等对挡板土压力的综合影响,从理论上来讲,较已有相关研究成果和现行规范方法更趋完善。

(2)采用本文方法,计算所得土压力与前人经模型试验实测的主动土压力分布规律基本吻合。

(3)考虑深度对土拱效应的影响,即随深度增加桩间水平土拱拱高逐渐减小至零,由此而得到的土压力理论计算值更为接近实际;不考虑土拱效应沿深度方向的变化,将会导致挡板土压力理论计算值偏于保守。

(4)中主应力系数b对土压力的计算值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合理确定b值至关重要,无当地经验时可采用真三轴试验对其进行确定。

猜你喜欢
桩间板墙黏聚力
成都膨胀土深基坑桩间土破坏模式及原因分析
膨胀土地铁车站深基坑桩间土失稳特征研究
基于桩周土加固效应的双排桩承载性状模型试验研究
旋喷桩加固桩板墙桩前软弱地基模型试验
基于开挖过程的桩板墙加固数值模拟分析
路堤下CFG桩-筏复合地基桩土应力分析及地基反力模型探讨
土体参数对改良黄土边坡变形的影响
黏聚力强度对滑面作用的差异分析
浅谈大尺寸连跨异型清水混凝土板墙施工技术
电厂工程建设中混凝土板墙裂缝的原因及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