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度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分析报告

2022-09-22 07:28杨成卫齐翼任秀华王奇王涛
中国纤检 2022年8期
关键词:鲜茧蚕茧方格

文/杨成卫 齐翼 任秀华 王奇 王涛

蚕桑产业是四川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经过四川省多部门协调联动,有力推动了蚕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桑蚕茧质量连续9年持续提升,总体平均质量达25A3879Ⅱ,居全国第一。

根据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和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工作部署,四川省纤维检验局组织桑蚕干茧公证检验成都实验室、南充实验室和凉山实验室对凉山、南充、绵阳、宜宾等16个市州的615批次10208吨的桑蚕茧开展了公证检验,涵盖了生产、使用和交易环节,涉及菁松×皓月、雄蚕、7532×781、川山×蜀水等多个优良品种,涵盖了方格和草笼茧别,检验量占全省桑蚕茧产量的1/3。

一、桑蚕茧质量状况

(一)蚕茧质量连续9年提升,居全国第一

对比近年来质量状况,四川省桑蚕茧质量实现了9年连续增长,高品质蚕茧产量大幅度提高,47.63%的桑蚕茧可缫制最高等级6A级的生丝(较2020年高23.49个百分点),81.52%的桑蚕茧可缫制5A及以上等级生丝(较2020年高22.62个百分点)。

2021年四川省桑蚕茧关键技术指标中清洁洁净等级平均为5A(与2020年持平),最高为6A,最低为4A;毛茧出丝率平均为37.69%(较2020年高0.77%),最高为43.98%,最低为18.13%;解舒丝长平均为793.06米(较2020年长32.43米),最高为1091.4米,最低为352.3米;万米吊糙平均为3.9次(较2020年优0.3次),最优为1.8次,最差为10.3次;基本级达2级(与2020年持平)。

(二)凉山宜宾绵阳质量领跑全省

凉山州、宜宾市、绵阳市桑蚕茧质量领跑全省,其中凉山州质量最优,为26A4085Ⅱ,其次为宜宾市26A3880Ⅲ,绵阳市26A3877Ⅲ,且三市州检验量已达7707吨,占总检验量的75.5%,四川省蚕业向优势蚕业带集聚趋势明显。

(三)高品质蚕茧应用已成主流

1.“川字号”蚕品种质量稳步提升

川山×蜀水是四川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蚕品种,也是主推优良蚕品种之一。经检测,其质量连年稳步提升,由2016年的4A3359Ⅲ提升到2021年的35A3575Ⅲ。2021年该品种检验量为2707吨,占总检验量的26.8%,说明该品种在推广应用中占重要地位。

2.优良品种应用已呈百花齐放局面

四川省优良蚕品种推广使用率已超过90%,菁松×皓月、蜀芳×川白、雄蚕、7532×781位居前列,菁松×皓月为26A4095Ⅱ、蜀芳×川白为26A3989Ⅲ、雄蚕为26A3684Ⅲ、7532×781为26A3878Ⅱ。四川省各市州因地制宜采用优质蚕品种,摆脱了往年雄蚕品种一枝独秀的局面,菁松×皓月、蜀芳×川白、7532×781质量已齐平或超越雄蚕。菁松×皓月主要在攀西地区春秋两季主推使用。蜀芳×川白为试养新品种,检验量为30吨。

雄蚕严格来说不是品种名称,它是利用辐射诱变及杂交技术实现对家蚕性别控制,而专养雄性个体的技术。雄蚕有夏华×平8、秋华×平30、秋丰×平28等品种,目前四川省使用较多的为秋华×平30。雄蚕品种推广使用非常迅速,雄蚕品种检验量由2016年的162吨,发展到2021年的1004吨,增长5倍多。但随着雄蚕品种大范围推广,综合质量却呈现下降趋势,且川南地区与攀西、川中北地区质量存在一定差异。

(四)纸板方格簇对蚕茧质量提升明显

方格茧是桑蚕在纸板方格簇上结的茧,草笼茧则是桑蚕在草笼簇等落后簇具上结的茧。方格茧质量为26A3981Ⅱ,草笼茧质量为44A2955Ⅲ,方格茧的检验量为9324吨,占全年检验量的91.3%,可看出方格蔟仍有进一步普及空间。由于纸板方格簇具有防止下茧形成等优点,其历年各指标均优于草笼茧,故推广普及方格簇是提高蚕茧质量的快速途径。2021年四川省干茧平均毛脚茧率为4.1%,较2020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毛脚茧的存在一定程度破坏了蚕茧质量。

表1 四川省桑蚕茧质量状况

表2 四川省桑蚕茧区域质量状况

表3 川山×蜀水蚕品种质量状况

二、存在的问题

四川省蚕桑产业在高质量发展中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存在一些影响蚕茧质量的问题。

(一)执行规章制度力度不够,毛脚茧降低了蚕茧质量

2021年,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专业纤检机构开展了桑蚕鲜茧收购质量监测工作,发现鲜茧收购者没有严格执行《茧丝质量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存在收购毛脚茧行为,鲜茧平均毛脚茧率为21.5%。这些鲜茧毛脚茧一部分会逐步化蛹,但受震动、光照、风吹、温湿度变化等因素影响,会导致茧丝长度降低、糙疵增多、茧层分层等,降低蚕茧品质;另一部分则无法化蛹,甚至出现蚕体破裂污染茧层,成为内印茧、烂茧等,导致质量严重下降。同时,在监测中还发现蚕茧包装标志标识不齐全、不规范的问题。

(二)优良品种精细化饲育管理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四川省优良蚕品种推广使用率已超过90%,但优良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性状不同。以雄蚕品种为例,在攀西、川中北地区清洁洁净等级为6A、解舒率为78.9%,而在川南地区清洁洁净等级为5A、解舒率为71.0%,质量差异较大。三大蚕业带雄蚕品质差异除气候因素影响外,生产管理没有达到精细化水平也是重要原因。

三、质量提升建议

四川省蚕茧质量水平的再提升需要外部有效监管和内生动力激发相结合,一方面强化市场监管和公证检验服务,继续规范产业发展;一方面激发企业动力,开展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养殖,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达到蚕桑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表4 四川省桑蚕茧品种质量状况

表5 四川省雄蚕品种质量状况

表6 四川省茧别质量状况

(一)强化质量监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个别企业和个体经营者为获得蚕茧资源,无序抢购鲜茧,一定程度影响了四川省高品质蚕茧生产企业的生产计划,导致蚕茧品质下降。市场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鲜茧收购质量检查力度,打击收购毛脚茧、过潮茧、统茧的质量违法行为,规范茧丝产品包装标识,同时进一步服务企业做好茧层水分测定仪、电子天平(磅秤)等计量检定工作,维护公平交易秩序。

(二)加强服务支撑,发挥公证检验有效性能

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已实现对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蚕业带中主要蚕茧产区的覆盖,公证检验数据和证书在资源调查、交易结价、质量控制、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相应作用。桑蚕干茧公证检验在加强能力建设的基础上,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农业、商务部门及协会和企业的沟通,在品种选育、文化传承、金融融资、标准化建设、技术研究等方面探索应用,进一步发挥有效性能。

(三)激发内生动力,推动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

生产企业应着力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家庭农场,通过补助措施和激励政策,探索订单生产、预约售茧等模式,建立互相依赖支持的合作关系,坚定落实优质优价政策,共享质量成果。应着力构建标准化种植养殖,通过集中土地流转,规范土地改造,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建设标准化种植体系;通过优良蚕品种试养和筛选,提高小蚕共育化程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化养殖体系。应着力构造集约化种植养殖,探索人工饲料饲育,推广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自动上簇、仪评定级等技术,通过对要素的含量增加、方式重组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猜你喜欢
鲜茧蚕茧方格
咬破死亡的蚕茧
方格里填数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方格里填数
分方格
分方格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含胶率试验比对
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理化性状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