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东非战场:出人意料的游击战

2022-09-24 01:11鸿
军事文摘 2022年17期
关键词:东非福尔卡里

鸿 渐

一支由欧洲人和土著士兵组成的德国混合部队,在东非战场上对英军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游击战,写下了世界非对称作战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独眼将军的另类战术

如果人们看过德国将军冯·莱托·福尔贝克的照片,恐怕很难把他同游击队领导人联系在一起。这位独眼却目光炯炯、留着小胡子、穿着整洁制服的德国军人,一望可知是强调严格纪律和森严等级的普鲁士军事传统薰陶下的产物,似乎与成功的游击战所需要的灵活性、开放性、实用主义等元素格格不入。然而,正是这名在一战开始前藉藉无名的军官,领导了让英国人十分头痛的东非游击战。

当一战于1914年8月爆发时,时任德国陆军上校的福尔贝克虽然已经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军官,却难言有什么成就。1870年出生在普鲁士萨尔路易斯一个军人贵族家庭的福尔贝克,有点像是德军中的一个“另类”,他从军后的时光主要是在海外度过。后于1904年在德属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镇压当地起义的行动中失去左眼。

在东非写就传奇的福尔贝克

正是基于他的国外经验,福尔贝克在德国投入一战后被任命为驻扎在德国最大的非洲殖民地——德属东非的警备部队指挥官。那时,福尔贝克的上司,也就是德属东非总督海因里希·施尼正被可怕的前景所困扰,他意识到,自己管理的这片海外领地被敌对的英属东非、比(利时)属刚果、南罗得西亚和葡(萄牙)属东非团团包围,他竭力采取低调的不挑衅政策以求保持现状,同时他也要求福尔贝克管好他那支小小的队伍,不得轻举妄动。

与自己上司谨小慎微的态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福尔贝克决定有所作为,他想要尽可能地激怒和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身处与祖国隔绝、四面楚歌的遥远海外领土,福尔贝克认定自己的任务绝不是固步自封,而是“从西线战场转移协约国的部队和资源,并把他们束缚在遥远的非洲泥潭中”。

不过,德属东非警备部队确实规模很小,在战争爆发时只编有260名德国军官、士官和当地德裔志愿者,以及大约2500名受过德国军事训练的非洲辅助士兵“阿斯卡里”(意思是“士兵”)。非洲殖民地的英军也有自己的当地部队,但是素质比德军的阿斯卡里要差得多,德国人在训练土著士兵方面可是花了血本,他们为每一名阿斯卡里支付的训练费用是英属东非土著士兵费用的10倍之多。事实证明,德军的阿斯卡里比欧洲士兵更能抵御非洲大陆严酷的气候和疾病。由于受到了普鲁士式的严苛训练,他们也被认为是最出色的非洲本土军队。

充分认识到敌众我寡的福尔贝克从一开始就执行非常规战略,他率领部队焚烧村庄、摧毁桥梁、爆破铁轨、砍倒电线杆,花样百出地破坏英国人的殖民地。这些可以说都是典型的游击战术,是在普鲁士军事学院中看不到的东西。

英印军出动

英国人对于德军在东非的行动自然不会坐视不理,开始调兵遣将、积极应对,于是福尔贝克的部队迎来了第一次真正的考验:坦噶之战。而这场首战使他们一战成名。

从一开始,英国人就把东非的行动视作无关紧要的次要事态,认为用二流部队就足以解决问题。英陆军挑选了艾特肯少将率领英国-印度远征军前去弹压福尔贝克的部队,然而此人在外表和气质上都更适合于19世纪的殖民地战争。这位在印度服役长达35年的军官自己倒是信心满满,当有人警告艾特肯不要低估德军阵中的土著部队时,他不以为意,宣称自己将会在1914年圣诞节到来之前结束战斗。

艾特肯的远征军有8000兵力,但其中许多人未受过系统训练,印度士兵的装备也非常差,缺乏斗志。英国舰队大摇大摆地行进在从非洲海岸就能看见的水域中,让其行动毫无突然性可言,而福尔贝克则可以采取相应的防御之道。

1914年11月2日,第一批英国运兵船驶抵德属东非的重要港城坦噶,福尔贝克让地方长官冯·斯克尼与英军前锋部队的代表展开“和谈”,斯克尼声称港口布满了水雷。其实停战讨论只是一种拖延策略,目的是给福尔贝克赢得用火车向坦噶调兵的宝贵时间。

结果为了“排雷”,英印军的主力到第二天晚上才开始登陆,德国人那时已经做好了战备工作。虽然在兵力对比上处于1:8的绝对劣势,但福尔贝克看出英国部队的指挥和行动都很笨拙,他避实击虚,针对敌人的弱点下手。

训练中的阿斯卡里士兵

当英军前锋穿过坦噶城外的一片可可种植园时,德国守军在四下里放冷枪。3名英国军官爬上一座小山想看清周围形势时,立刻就被打死了。随后一声军号声突然响起,四处响起阿斯卡里愤怒的呼喊声,惊慌失措的英军败回登陆场,报告说他们遭到了2500名德国步兵的正面冲击,事实上向他们的开枪只有250名阿斯卡里。

蜂巢成了秘密兵器

初战受挫后的艾特肯决定倾尽全力,一举拿下坦噶。不过,当舰队方面提出以炮火压制德军阵地的建议时,竟遭到了他的拒绝,艾特肯声称他不想毁坏平民财产,但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搞不清楚德国人的阵地究竟在哪里。

虽然并没有构筑完整的防线,但是福尔贝克似乎在战场的每一处角落都设置了火力点,还有许多狙击手藏身于当地高大的猴面包树上,令为数众多的英国军官和士官沦为冷枪的牺牲品。

当被长官驱使着投入进攻时,远征军中的印度士兵正处于中暑或极度口渴的状态,就在那时,他们又遇到了比德国人更强大的敌人。在英印军行进的地段中有许多大树,上面悬挂着众多蜂巢,里面住着体形巨大而格外好斗的非洲蜂。在被子弹的响声惹怒后,非洲蜂从蜂巢中蜂拥而出,向前进中的英印军士兵发动了猛烈的袭击。

甚至不等德军采取什么行动,艾特肯的进攻就在蜂群的蜇咬下彻底瓦解了,这真是现代战争史上的一幕奇观。许多逃回运兵船上的英国士兵对德国人能够运用非洲蜂这种特殊武器感到震惊,而英国《泰晤士报》也报道称:“蜂巢被福尔贝克当成了秘密兵器。”但事实上,守军只是运气太好了。

目睹溃败的艾特肯终于决定请求海军炮火的支援,然而英军舰射出的许多炮弹却落到了败退的英印军中间,又导致了进一步的人员伤亡。最终,英印军在坦噶之战中付出了800人死亡、500人受伤和250人失踪的重大代价,而打赢了这一仗的德国守军只有15名德国士兵和54名阿斯卡里伤亡。

福尔贝克取得了一场彻底的胜利,他不仅打垮了优势之敌,而且还大获“丰收”。英印军仓皇逃离战场后,在身后留下了大批步枪、16挺机枪、60万发子弹以及食物、毯子、摩托车、电报设备甚至船只,这些物资足以让福尔贝克的警备部队用上一年。

此战之后,福尔贝克决定避免进一步的正面交战,在策略上完全转向游击战。他的决定得到了部下的无条件支持,在他们看来,福尔贝克已经是一位极具个人魅力的领导者。而那名倒霉的英国将军艾特肯则被招回英国,他先是请求晋见陆军大臣基钦纳勋爵而遭拒绝,后来先是被降至上校军衔,最终被勒令以半薪待遇提前退休。

用游击队对付游击队

在对英国人控制下的乌干达铁路发动了一系列袭击后,福尔贝克在1915年7月实施了他最具想象力的行动之一:从军舰上获取大炮。此前在印度洋实施商业掠夺的德国轻型巡洋舰柯尼斯堡号在被英国海军一路围追堵截之后,被困到了德属东非的鲁菲吉河三角洲,看来已不可能逃出生天。

在这种情况下,福尔贝克同舰长马克斯·洛夫上校取得联系,说服后者将柯尼斯堡号的3门105毫米大炮拆卸下来,供东非警备部队使用。7月11日,舰员们成功地拆下大炮,由弗朗茨·科尔上尉负责将其交运到了福尔贝克手中,福尔贝克为这3门大炮配上了炮车,东非的德军就这样拥有了整个非洲大陆上最大口径的火炮。

福尔贝克很快就让他新获得的重型武器发挥了作用,其中两门火炮有效保护了坦噶尼喀湖上的港口城市卢库加,第三门火炮则被安装到“冯·戈岑伯爵”号汽船上,参与了保卫达累斯萨拉姆的战斗。有关记录显示,这些火炮一直使用到1916年3月,到那时这几门海军舰炮才因为使用过度而报废。

德军东非警备部队在村落中行进的场面

大炮并不是柯尼斯堡号的全部馈赠。这艘被困的军舰上存有数百支新型步枪,而洛夫上校和他手下的180名水手也成了福尔贝克部队的生力军,而利用来自军舰的步枪,福尔贝克又得以招募和训练了一批新的阿斯卡里。

指挥着这支新老结合的部队,德国“游击队”指挥官不断使出他惯常的“打了就跑”的战术,这种打法已经给他的敌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英国人开始按照福尔贝克的谐音称他为“退却者”。

决心打败“退却者”的英国人开始向东非增兵,他们觉得已经找到了解决掉这位不断羞辱大英帝国的德国军官的办法,那就是用游击队来对付游击队。克里斯蒂安·斯姆茨登场了,这是一位勇敢的南非白人军官,曾在1899—1902年的布尔战争中折磨过英国人,后来转而效忠英国女王,现在被赋予了追捕德国游击队的任务。共有4.5万名英国、印度和非洲士兵供斯姆茨驱使,他的策略是从英属东非、尼亚萨兰(今马拉维)、比属刚果和葡属东非同时发起进攻,从不同方向分兵进击,形成围剿之势以消灭福尔贝克或令其投降。

然而,东非地区密布的灌木丛、湖泊和闷热的沼泽地所带来的挑战,与斯姆茨所熟悉的开阔的南非草原环境截然不同。同时由于他把总部设于遥远的蒙巴萨,还带来了严重的后勤补给问题。斯姆茨不断试图包抄和诱捕福尔贝克的主力,但灵活机动的德国部队却一直躲闪,来无影去无踪。有英国记者形容说“这场战役就像大象和牛虻之间的斗争”。而在一次考察前线之后,斯姆茨自己也沮丧地评论道:“我所面对的前景相当黯淡。”

在坦噶之战中,蜂群帮助了德国人,而这一次,英国人又吃到了采采蝇的苦头。其实这得怪斯姆茨自己,是他从南非购置的数千匹战马带来了采采蝇,结果这种带病昆虫开始传播疟疾和痢疾,大批士兵因之倒下。就这样,在经过一年毫无结果的追堵后,福尔贝克的部队仍然打得有声有色,斯姆茨则被就地免职。

牵制对手35万大军

在东非的出色表现,让福尔贝克成了在德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当福尔贝克于1917年10月在马希瓦战胜了以尼日利亚士兵为主的一支敌军后,他被晋升为陆军少将。这场战斗是东非德军少见的阵地交战之一,德军方面损失了500多人,但敌人的伤亡人数多达2700人。

马希瓦的溃败进一步刺痛了大英帝国,伦敦决心不惜代价粉碎东非德军,于是进一步向东非投注了重兵。为了避开多路敌军从四面八方逼近的无情压迫,福尔贝克在11月带领他的部下越过鲁武马河,从德属东非进入葡属东非。德属东非总督施尼也不得不随军行动,他写道,“(殖民政府)变得类似于一个游牧部落,一个在地面上不断移动的流浪商队。”

在“流浪”的过程中,福尔贝克的部队一路劫掠,有一次从一艘葡萄牙货船上缴获了大批抗疟疾奎宁和足够士兵们用上近一年的武器弹药。到了1918年9月,英军再度加大了围捕力度,福尔贝克则再次以出敌不意的方式来躲避追杀,他率部再次渡过鲁武马河,向西进入另一处英国殖民地北罗得西亚(今赞比亚)。

被困于鲁菲吉河三角洲的柯尼斯堡号轻巡洋舰

一战结束后回到德国的福尔贝克及部属受到欢迎

到那时为止,德国人可用的炮兵力量只剩下一门缴获的葡萄牙老式火炮和一门破烂不堪的战壕迫击炮,但福尔贝克仍然在11月1日对英国人的法夫定居点发动了成功的袭击。这是福尔贝克的“游击队”在战时的最后一次主动出击。

11月13日,德军进入了不设防的卡萨马镇。第二天,一名英国信使忽然出现,并向福尔贝克送上了由英军指挥官雅各布·范·德文特中将亲笔书写的信件,信件里提到,协约国和德国的停战协议已于3天前在法国签署。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莱托·福尔贝克将军率领他的部下放下了武器,他们在此前的战斗中保持不败。据统计,当时这支德军游击部队由30名德国军官、125名士官和士兵、1100名阿斯卡里和大约3500名搬运工、信使和各种志愿追随者所组成。而为了击垮这支小小的队伍,英国到1918年已经部署了惊人的35万名士兵!福尔贝克在投入行动时的主要目的是牵制和消耗对手的战争资源,他无疑达成了这一目标。

1919年3月,福尔贝克回到战败后的德国,尽管这个国家被笼罩在失败的气氛中,但是福尔贝克和他的部属依然在柏林勃兰登堡门前受到了民众的热烈欢迎,福尔贝克被柏林的报纸誉为“唯一一位从战争伊始到战斗终结的德国将军”。

东非游击战是福尔贝克人生的顶点,回国后的他则开始走下坡路,他参与了柏林的右翼武装,希望让德国重回民族主义道路,但又因为同新兴的纳粹党政见不合而拒绝了希特勒让他出德国驻英大使的建议。二战期间,福尔贝克的两个儿子都在战场上送命,他自己到1945年已沦入近乎赤贫的窘境。正是那位在东非奈何不了福尔贝克的前敌人、时任南非总理的斯姆茨救了福尔贝克,在了解到他的困境后为他送去了食物和养老金……

发生在东非的游击战是一战的次要篇章,却有丰富的内涵。英国历史学家约翰·基根曾这样评价道:“就作战性质而言,德国人在东非的游击战与‘阿拉伯的劳伦斯’在中东地区的行动可相提并论,而在持续时间和规模上,东非的行动又远远胜过了劳伦斯在沙漠中的壮举。”

猜你喜欢
东非福尔卡里
需求导向下于东非国家国际产教融合对策研究
在东非,中国人不是外人
安娜·卡里纳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Knave1 and Fool 无赖和傻子
19岁缅甸少女的艰难大学路
安娜·卡里娜及她的说明书(组诗)
好老板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与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转了
毛毛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