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联合病理大切片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2022-09-26 06:17关义满房勤茂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切片前列腺癌磁共振

关义满, 李 沛, 房勤茂

1.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2. 河北省深州市医院超声科, 河北 深州 053800

前列腺癌在男性生殖系统中较为常见,且发病较为隐匿,近年来发病逐渐上升,对男性生活质量影响较大,故早期的精准诊断临床价值较高[1]。前列腺癌特征为多灶型,对其进行穿刺活检在前列腺的诊断中尤为重要[2]。随机穿刺为临床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但此方式难以检测出微小病灶,具有较高假阴率,故临床逐步研究其前列腺靶向穿刺[3]。经直肠超声检查,操作较为简单,可实时对其动态进行显示,具有安全无创的优点,但此检测方式对病灶检测敏感性较低,易造成漏诊[4]。磁共振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度,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提高。使用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可精准、高效地检测疾病,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5]。根治性前列腺癌手术为治疗前列腺癌的常用方法,其术后处理方式为切片法,相对于常规切片,大切片法可提供更准确的判断[6]。因此,本文分析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联合前列腺病理大切片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穿刺方法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8.53±7.36)岁,体质量指数(BMI)为(23.56±3.51)kg/m2,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为(12.05±2.36)ng/mL,f/tPSA为(12.95±3.55),前列腺体积为(60.15±10.25)mm3,PI-RADS为(4.15±0.42),均进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常规系统穿刺。研究组:患者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66.78±7.02)岁,BMI为(23.41±3.55) kg/m2,tPSA为(11.98±2.16)ng/mL,f/tPSA为(13.21±3.61),前列腺体积为(59.84±9.86)mm3,PI-RADS为(4.12±0.44),进行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结合常规系统穿刺。两组患者年龄、BMI、tpSA、f/tPSA、前列腺体积、PI-RADS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参照《中国前列腺癌外科治疗专家共识》[7]中关于前列腺癌的诊治标准;患者PSA浓度≥4.00 ng/mL;患者直肠指检显示前列腺表面触及结节;患者凝血功能正常;患者出现严重痔疮。排除标准:患者对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无法耐受;患者活检前肿瘤出现远处转移;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患者曾进行前列腺癌手术。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常规系统穿刺:患者在进行手术前服用左氧氟沙星,防止感染,穿刺前对患者进行清洁灌肠,减少其穿刺不适感,穿刺前需对其影像图片进行阅片,明确其前列腺可疑区域。采用Supersonic Imagine Aixplorer彩色超声仪,经直肠腔内探头SE12-3,探头频率3~12 MHz,均由高年资超声主治医师操作。取患者左侧卧位,背对医师暴露肛门,使用碘伏对肛周皮肤进行消毒,涂抹丁卡因胶浆,并对直肠内黏膜进行消毒。在超声探头处涂抹耦合剂,并套好无菌乳胶套,将探头放入直肠内,对其腺体形态、体积、内部腺体回声进行扫查,进行直肠前列腺穿刺时首先对其可疑部位进行1~3针靶向穿刺,后对前列腺中间部位检查,取出腺体组织送检,术后常规处理治疗并观察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采用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结合常规系统穿刺: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扫描检查,对前列腺轴位、冠状位、矢状位进行检查,检查后由两位前列腺影像科医师对其进行阅片。患者进行穿刺前2 h使用稀碘伏不保留灌肠,进行常规消毒肛门后,由高年资主治医师在经直肠超声的引导下进行穿刺,穿刺活检前,对比核磁共振影像图,在其磁共振影像图上标记前列腺可疑标点,取患者左侧卧位,背对医师暴露肛门,使用碘伏对肛周皮肤进行消毒,涂抹丁卡因胶浆,并对直肠内黏膜进行消毒。在超声探头处涂抹耦合剂,并套好无菌乳胶套,将探头调好方向后放入直肠,对其腺体形态、体积、内部腺体回声进行扫查,进行直肠前列腺穿刺时首先对其可疑部位进行1~3针靶向穿刺,后对前列腺中间部位检查,取出腺体组织,穿刺结束后对肛门进行消毒,且在肛门处塞入3~5枚碘伏棉球进行止血,在患者排便时随之排出,并嘱咐患者穿刺后平卧休息。穿刺病理组织分瓶装入10%福尔马林溶液中,送入病理科,患者穿刺结束后进行抗感染与止血治疗,并观察患者血尿、发热、直肠出血等并发症情况。

切片制作及病理观察:将切片做脱水、透明、浸蜡、包埋为蜡块,然后病理切片机上切片,厚度为4~6 μm,组织均匀完整,进行烤片,染色成片。选取两位高年资病理医师,对所有病例活检标本进行诊断。前列腺病理危险度分级:低危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6分,中危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7分,高危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8分。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穿刺针数对比

对照组患者穿刺总针数为900,前列腺癌阳性穿刺针数为390;研究组患者穿刺总针数为325,前列腺癌阳性穿刺针数为98。穿刺总针数、前列腺癌阳性穿刺针数比较,研究组患者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照组与研究组患者穿刺结果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穿刺阳性患者比例较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病理结果对比

2.3 两组患者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穿刺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穿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2.4 病理大切片与常规切片对比

研究组确诊的50例前列腺癌患者,进行前列腺癌根治术,将25例患者病理标本制作为病理大切片、25例制作为常规切片。如表3所示,与常规切片组相比,病理大切片组神经累及率、包膜累及率较高(P<0.05)。两组患者病理T分期对比,病理大切片组对pT≥3检出例数更高(P<0.05)。

表3 前列腺手术后病理大切片与常规切片对比

2.5 两种穿刺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常规系统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67,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结合常规系统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AUC为0.856,后者价值较高(P<0.05)。

3 讨论

前列腺癌多发生于老年男性患者,在男性肿瘤中位于第二位,且发病率逐年上升[8]。前列腺癌生物学特性较为复杂,且癌细胞易出现转移,早期发病时患者无明显症状,发病较为隐匿,生长速度较为缓慢,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治疗效果较差,故早期的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较为重要[9,10]。本文研究表明,经直肠超声穿刺后并发症相对于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较高,该研究与朱云开等[11]研究保持一致,其原因可能为肠腔内细菌经穿刺进入前列腺组织,在泌尿系统中蔓延,引发感染易导致患者出现脓毒血症。研究显示[12,13],患者前列腺出现病变时,可使包膜出现连续性中断,使腺体内血流量改变,经直肠前列腺超声表现为异常低回声结节。经直肠前列腺超声检测为超声直视下对病灶进行检查,可对前列腺进行全面、清晰的反映,并可观察出体积的大小,患者前列腺发生改变时,可通过观察其回声的改变、血流的分布状况及包膜的完整性识别其病灶,使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提高。但此检测方式敏感性较低,漏诊导致患者易行重复穿刺,使患者痛苦增加,并加大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4]。

本研究使用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对前列腺癌检出率较高,且可降低患者穿刺总针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分析其原因可能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对病变及病变周围组织进行清晰的显示,可用于前列腺癌的诊治与评估,可使病灶检出率提高,在前列腺癌的筛选、评估与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作用[15,16]。前列腺癌穿刺受到前列腺体积的影响,其前列腺体积越大,患者穿刺活检阳性率越低,其前列腺体积可影响穿刺针数,使穿刺效果受到影响[17]。临床研究表明,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将磁共振成像、经直肠超声两种影像检查方式结合起来,可提高靶向穿刺的准确性,可减少检查时穿刺针数,使患者穿刺痛苦降低,并降低其相关并发症[18-20]。本研究发现,观察术后大切片,可对每个层面进行全面观察,较常规切片可发现更多病理信息,为患者后期的治疗进行更为准确的指导,为治疗效果提供更为准确的判断,改善患者后期的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磁共振-经直肠超声靶向穿刺联合前列腺病理大切片可更为准确地诊断前列腺癌,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有效信息。但本研究纳入病例较少,所获结果有待后续进一步分析验证。

猜你喜欢
切片前列腺癌磁共振
新局势下5G网络切片技术的强化思考
5G网络切片技术增强研究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MTA1和XIAP的表达与前列腺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网络切片标准分析与发展现状
前列腺癌,这些蛛丝马迹要重视
磁共振有核辐射吗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前列腺癌治疗与继发性糖代谢紊乱的相关性
微小RNA-424-3p和5p对人前列腺癌细胞LNCaP增殖和迁移影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