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胡悠扬桃李芬芳 挚爱恒久民乐无恙
——访著名板胡教育家李恒

2022-09-26 08:20孟建军
乐器 2022年9期
关键词:板胡教授创作

本刊记者/孟建军

李恒“中国民族器乐作品”演奏会会后与部分学生合影

板胡教育家李恒先生从教近半个世纪,他的学生遍布各地,知名的院校、乐团里,都有他的学生。细数起学生来,李恒教授满是自豪和欣慰。

李恒不光从事板胡教学,还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囊括板胡独奏、唢呐独奏、琵琶与乐队、三弦协奏曲、板胡协奏曲等风格多样的作品。李恒教授驾驭着教学与创作的两架马车,驰骋了半个多世纪,如今满头银发的李恒教授已跨入耄耋之年,回首过往,老教授思绪万千。

父亲给他制作第一把板胡

李恒的第一把板胡是父亲给他亲手做的。

“我爸爸是木匠,在农村大集上买了一个劈开皮能做水舀子的椰子壳,弄了一块面板蒙在壳上面,再用枣木做一个琴杆,装上丝弦,板胡就做好了。”李恒出生在河北定兴的农村。当时村里有个评剧团,每到秋收闲暇以后,评剧团的成员就聚在一起排练评戏。 正值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李恒那时就带着板胡和这些大人凑在一起担任伴奏。没事时他还带着指套在家里听着评剧唱腔拉一段。李恒笑着说,虽然那时还不懂什么弦、什么调,但依然跟着其他拉琴的人每天晚上去排戏。

因为李恒经常跟评剧团的人们晚上排练拉琴,白天上课难免打瞌睡,老师很恼火,不让他晚上再去拉琴了。

李恒考入容成县中学后,学校有一个业余文艺活动小组,会拉胡琴的李恒也加入了这个组织,与同学一起参加评戏排练。“当时我还排过一出评戏,大概也就是半个多钟头的一个戏,唱腔都是我设计的。”回忆起这些经历,满头白发的李恒教授至今难忘。

一门心思考音乐学院

1959年的一天,对音乐充满热爱的李恒无意间在学校的报栏里看到一张报纸上刊登着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消息。一门心思想考专业艺术院校的李恒十分兴奋,马上就跟别人借了五块钱前往北京考试。“从容城走了60里地到徐水坐火车,到北京时已经很晚了。”李恒回忆着考学的一幕幕:“在中央音乐学院碰到一个人,我告诉他自己是来考学的,那人对我说:人家都考完了!”李恒闻听后非常沮丧。那人安慰李恒说:你在那个大殿里住一晚上,明天回去吧。李恒走进地上铺着稻草的大殿,这个17岁的少年怀着低落的心情在空荡的大殿里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第二天匆匆坐火车返回学校。不久,李恒从报栏里看到天津音乐学院招生的消息,考点在保定。李恒心头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他背着一个布袋子前往保定,里面装着他的几件胡琴。

招生点儿在保定河北文化学院,他头一天报名,第二天就考试。李恒报的是冷门专业——板胡,他的视唱练耳和板胡全部通过了考核。当年李恒还报考了师范学校。结果他同时收到了天津音乐学院附中和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虽然读师范学校吃饭不用花钱,还有补助,对于家境贫穷的孩子很有吸引力,但喜欢音乐的李恒最终还是选择了天津音乐学院附中。

李恒说:“当时天津音乐学院叫河北音乐学院,后改名天津音乐学院。学校成立之初没有板胡教师,但仍然开办了板胡专业,原来当时流行‘先上马后加鞭’的口号,附中的板胡专业的学生仅我一人。”

板胡老师是大学的学生

1958年考入天津音乐学院本科的学生王玉芳也是板胡专业,当时学校刚成立,师资匮乏。王玉芳也只能在张长城等板胡演奏家来天津演出交流之时,登门求教,跟一些名家学习板胡演奏技巧。之后,学校就让王玉芳带着李恒,让他把学到的一些板胡演奏技巧传授给李恒。

李恒称,自己当年还跟随天津歌舞团程今老师上过几次课。李恒上附中三年级的时候,王玉芳到北京跟著名板胡演奏家刘明源上课。“他跟刘明源学完一个曲子后,回到天津后再教我。刘明源的几首曲子他都学完了,也都传授给了我。”李恒从天津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后,继续在天津音乐学院读本科。

乱世中分配到北京工作

1966年,李恒从天津音乐学院毕业,当时“文革”运动席卷全国。1968年9月,李恒被分配到中国音乐学院。当时工宣队掌权,他来报到时工宣队负责人感到奇怪,经过跟文化部核实才相信了李恒的话。“当晚没地方住,我就跑到西直门车站住了一晚上。”回忆起当初的情形,李恒忍不住笑了。第二天,负责人把李恒安排到毕业班的宿舍,找了一个床铺安顿下来。无所事事的李恒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无奈干起了发大字报纸的工作。

李恒经历了几大艺术院校合并成立“中央五七艺术大学”以及中国音乐学院与中央音乐学院分家的过程。1980年开始,中央音乐学院正式恢复民乐系,李恒留在了中央音乐学院担任板胡教师。历史似乎跟李恒开了一个玩笑,当年他错过了报考中央音乐学院的时间,20年之后,他竟成为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一名板胡教师。

教学之余不舍创作

在板胡教学的几十年里,李恒除了教学演奏,还醉心于音乐创作。记者问李恒教授从什么时候开始搞创作的?李恒回答:我在天津学音乐学院附中的时候就有一个观点:民乐的发展在于创作作品,尤其是板胡,如果没有作品,肯定发展不起来。当时鉴于板胡作品少,就决心自己写作品。李恒笑着说:我上附中时没有板胡老师也有个好处,就是我可以跟理论作曲系的学生一起上课。李恒系统学习了和声学和复调、配器等知识。李恒记得在1965年,河南兰考焦裕禄书记的事迹风靡全国。李恒与同班同学共同创作了歌颂焦裕禄的合唱作品,当时河北省文化局的领导前来审查节目,认为李恒与同学共同创作的作品很棒,作为器乐专业的学生创作的作品居然胜过专业作曲的学生,让专门学习作曲的同学情何以堪!当时全院停课,管弦系、民乐系、声乐系和作曲系一起排练李恒和同学联手创作的合唱作品,作品在昌黎演出数场反响强烈。初战告捷,更坚定了李恒创作音乐作品的信心。

知识储备奠定创作高度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百废待兴。作为板胡教师的李恒,面对教材匮乏的现状,他开始埋头编写板胡教材和板胡练习曲。从教几十年来,李恒教授先后编著出版了《板胡教学法》《板胡基本功训练》《板胡演奏艺术》《板胡演奏基础教程》《板胡曲谱》《浅易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集》《中国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集》《李恒板胡独奏、协奏作品集》等,为音乐院校板胡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恒教授坦言,自己非常喜欢读书。在书房的书柜里,摆满了书籍,仔细浏览,发现都是大部头的书,全套的《资治通鉴》《四库全书子部精要》《鲁迅全集》《中国通史》《中国全史》《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莎士比亚戏剧故事》《刘天华全集》,还有世界名人画传《麦克阿瑟》《罗斯福》《戴高乐》《巴顿》《蒙哥马利》等。

广泛的阅读和理论上的储备,为李恒的板胡创作做了高度的铺垫。他说: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很窄,若想把音乐搞好,那是不可能的。

李恒搞创作本着这样的原则:不仅会‘地方话’,还要能说‘普通话’。“如果你光会说‘地方话’,不会说‘普通话’,你音乐的思维就非常受限制。”既要有地域特色鲜明的作品,也要有冲破地域制约、能被更多人接受的音乐语言的作品;既谱写表现平凡生活的小曲儿,也创作表现重大社会历史题材的作品。把中国民族元素融合进来,创作出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中国人的思维逻辑的作品是李恒毕生追求的目标。李恒说:民族乐队交响化本身没错,有些作曲者把民族乐队当交响乐队使用,使得演奏效果大打折扣。李恒觉得,年轻的作曲家要熟悉中国民族乐器的基本演奏法,要潜心研究中国的曲式,作品中要挖掘民族乐器的特点,走出中国民乐自己的道路。只有立足于中国音乐的土壤进行创作,他的作品生命力才会长久,作品方能走向世界。“中国民族乐队的音响效果有中国民族乐器的音响特点。”李恒深谙此理,因为他了解不同种类的民族乐器的声音特点,因此他创作的作品完全是按照民族乐器的特点进行创作和配器的。中央音乐学院律学教授姜夔在聆听了李恒1985年开的作品音乐会后感觉耳目一新,他对李恒说:“你的音响跟谁的都不一样。”由此证明,李恒的“民乐队不能一味模仿管弦乐队”的思路是对的。姜夔教授还建议李恒编写民族乐队的配器法。

板胡要把地方戏曲音乐化

板胡作为民间戏曲中的主要伴奏乐器,有着鲜明的个性。李恒说:我听过一些陕西的板胡演奏者演奏的《秦腔牌子曲》,我说你不是在拉音乐,而是在拉戏。如果要拉戏,戏校学生都会,但是作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用板胡拉奏戏曲的层次,如何超越?这是板胡教授李恒考虑的问题。“我们用板胡拉秦腔、河南梆子、河北梆子,你要把这些地方戏曲的东西升华,要音乐化,这样层次就高了。”提起京剧《杜鹃山》,李恒认为里面的唱腔音乐至今无人超越,无论是戏曲圈的还是音乐圈的都认可。“原因何在?因为创作者把戏曲吃透了,又跳出来搞的这个作品,他把杜鹃山音乐化了,而不是戏剧化了。”李恒说。

会拉二胡不一定能拉好板胡

李恒告诉记者:“我也教过一些拉二胡的学生,虽然二胡拉得很不错,但拉板胡却存在许多问题,关键是他没有掌握板胡陈述的方式,因为每一件乐器都有它自己的音乐语言和陈述方式、思维逻辑。拉二胡是一种感觉,拉板胡要换一种陈述音乐的方式。拉二胡要转到板胡上,需要经过一个阶段的磨练。”李恒接着道:如果没有扭转由二胡到板胡的演奏技巧和演奏方法,板胡发出的声音就不对劲,声音也振动不起来。搞音乐理论的袁静芳特别佩服张长城的弓法,称他的弓法特别洗练特别干净,就是说他把板胡的声音拽出来了。“我们有些人就是拽不出板胡的声音来。沈阳一个搞音响的用仪器测试过一些板胡演奏者的录音,许多都没有达到振动标准。”

在艺术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李恒认为,作为一个演奏人士,人格要高尚,要立足于很高的审美层次。演奏中不卖弄不做作,自然而然地表现自己。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审美取向,从他的演奏中也能够呈现出来。李恒教授非常推崇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严洁敏,“她拉的音乐非常干净,她的音乐特别的纯洁,声音很通透。”

李恒教授谈起与板胡界人士的交集,如烟往事在他的轻言慢语中云淡风轻。记者问李恒先生:您从事板胡教学、创作几十年,桃李遍地,收获颇丰。您还有什么遗憾吗?李恒教授沉吟一下道:我本来想写几首民乐队的作品,但是没有写成。现在上岁数了,精力确实达不到了。说道这里,李恒教授面呈遗憾的表情。当记者问他在音乐生涯中,对他的演奏和创作影响最大的有哪些人?他笑道:我不太容易受别人的影响,特立独行。我从上初中就开始想到我要做的事,就是现在这个结果。就是说,李恒教授的艺术之路,正是他年轻时代就设计好的人生轨迹。

李恒教授透露,他正在制作六个专题的网络节目,都是有关板胡教学和板胡演奏的内容,不久就会在网络上播出。

记者问:您是否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李恒笑着回答:我觉得我也不是有多聪明,但是有一条:我很勤奋,一条道走到黑。李恒一生坚守着板胡的园地,他说:我所做的一切缘于热爱,所以才如此执着。李恒教授为了他一生挚爱的事业,执着耕耘,持之以恒。这种精神,暗合了他名字中的“恒”字; 这种精神,必将激励板胡后人奋力前行……M

猜你喜欢
板胡教授创作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关于板胡演奏技术和情感联谊的作用探究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中国民板族乐器胡(之八)板胡
板胡个性之我见
评剧板胡的特色及其作用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