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民俗表演的多声道录制创新性研究
——以善音法鼓为例

2022-09-27 14:47李雪键陈溢慷金玺朱熠
黄河之声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环绕声瞬态话筒

李雪键 / 陈溢慷 / 金玺 / 朱熠

一、非遗民俗音乐“法鼓”背景概论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巫术祈福、劳作庆祝等需要,音乐与舞蹈由此诞生。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历久,各地方各民族音乐类型丰富,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十九世纪末,随着爱迪生发明出第一台机械录音设备,开启了音乐从自然传播至电声媒介传播的开端。真正意义上音乐的记载设备从蜡桶、钢丝、磁带发展到至今的数字音频,声音制式从起初的单声道、立体声、环绕声至沉浸声。而录音技术近几十年迅猛的发展,无疑都是为了更还原真实的、更利于艺术家主观创造性的再现声音作品,即音乐声音、影视声音作品等。声音记录设备的出现、应用以及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让不同时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脱离实际发生的场域,出现于另一个或多个空间并多次以相同的面貌重现。因此,如果没有留声机,民族音乐学是绝不会发展为一门独立学科的。[1]

(一)研究对象介绍——“天津法鼓”

天津法鼓是天津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表演艺术,三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使其成为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法鼓艺术历经从清朝、民国、改革开放至今四起四落,充分印证了人民大众对其强烈的自发性和饱满的热爱。2007年天津法鼓申报成功,成为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法鼓艺术,其本质上是民族打击乐融合武术舞蹈等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是富有民俗式的宗教音乐。其演奏乐器为鼓、铙、钹、铛、镲等,表演形式分为“设摆”和“跑落”两种,简单理解为前者表演者站位固定,身体和手部在演奏时有动作动势;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在表演场地内会有两顶八抬大轿,围绕场地行走运动,同时伴随着方言人声的呐喊和念白。

(二)研究动机和意义

目前,法鼓艺术已有基础研究,主要来源于社会学者或期刊,主要探讨法鼓的历史、表演形式、未来发展、走访调查等。据了解,天津音乐学院近年来也加紧挖掘法鼓等民间艺术的舞蹈意义。但纵观已有研究,仍缺乏对于此项表演艺术高质量的音乐录音与多媒体纪录方式,同时缺乏相对应的理论研究。

故本文意在对前期自行收录的法鼓环绕声录音素材进行客观分析,加之主观评价。积极探讨相关民族打击乐器的音响审美特征,给予未来民族乐器录音的拾音方案以启迪和指导意见,丰富我国民族乐器音响库。同时法鼓传统的表演场地往往是“田野”,此次录制将在“音乐录音棚”和“田野”中进行比对,极大地丰富了民族音乐田野录音的经验与内容。同时此次研究还将以音乐与影视纪录片相融合的方式探讨融合性发展问题。

二、天津法鼓的环绕声录制方案与研究分析

(一)拾音与录制方案选定

大众对于民族音响的审美水平逐渐提高,从早期的“记录保存”变为“真实再现”及“悦耳动听”。法鼓的表演所需要的场地开阔,表演者形成自己的调度站位同时有运动变化,环绕声的录制方案则变成此次录音的首选。

传统的双声道立体声录音理论是5.1环绕录音的基础。在麦克风的选择、收集、定位和组合中,双声道立体声系统与 5声道环绕麦克风系统前段的关系理论保持不变。[2]常见的环绕声音乐录制方案基本依托于录音师在声学环境良好的音乐厅堂。一般意义上会设置:1.环绕主话筒(左中右声道)2.环境话筒(左环、右环声道)3.乐器补点话筒(以补充乐器演奏细节及乐器声像定位感)。常见的主话筒阵列为:decca tree、oct、ina3等,常见的环境话筒阵列为:hamasaki、irt等。

此次录音的场地为:天津阿米卡录音棚、空旷的室外田野场地。同时,此次项目的进行需配合影视片同期拍摄,故机动性和设备简易性要求较高。综合上述需求后,录音组确定使用ina5的方式进行录制。ina5为小间距录音制式,所需支撑辅助设备相比于decca tree等要求小,话筒相对可密集性摆放,不要求大间距的拾音传声器摆放,利于影视类拍摄中的音乐录音方式。但是相比于decca tree等传统拾音制式,ina选用的五支心形小振膜话筒会相比于全指向话筒会丧失低频的力度饱满感。故在阵列话筒两侧加入两只u87开全指向作为侧展,后期可低通增强低频响应。录音棚中,在鼓及四类打击乐布置心形小振膜点话筒。故拾音设备如下:(1)ambient a-ray 环绕声ina5支架;(2)五支森海塞尔mkh416、防风套装;(3)se8四只、shure sm7b、sm57(补点);(4)zoom h3vr环绕声录音机(自带拾音器);(5)五支纽曼km184、两支纽曼u87(环绕声阵列及侧展)。

录制方面,考虑到参与影视拍摄以及户外录音的需求,故使用同期录音机。且通过前期走访和资料调查,考虑到法鼓表演的响度大、瞬态丰富,所以要求录音动态应适当。故选用带有32bit浮点录音功能的多通道录音机:zoom f6两台、sound devices mixpre3一台、702t一台。

(二)对于拾音素材的分析与研究

1、录制完成后首先对素材进行整理和后期制作如下:

(1)对齐各录音机所录制的素材,使其成为一个声道完整的5.1环绕声节目。

(2)调整主传声器——电平与声像:主传声器为INA话筒组中,振膜朝向声源的三支KM184,根据朝向方向,分别对应重放声道上的L,C,R。左右声道pan到70%,其最大响度控制在-20lufs左右,中间声道电平比左右低3~5dB,避免听感上中间声道过分突出。

(3)侧展话筒的调整:考虑侧展话筒在本次录音中的作用,两支侧展话筒的声像pan至极左和极右,并对250Hz以上的高频做衰减。

(4)补点辅助话筒:由于主话筒的特性与摆放位置的关系,对乐队的直达声拾取十分清晰明确,因此本次棚内空间录音的点话筒作用较小,其电平不宜过大。经过实验。在主话筒电平确定后,分别推起各点话筒推子,基本上在小于主话筒12-18dB左右,即可以起到平衡声部音量、清晰声源定位的作用。

(5)混响效果器的使用:由于场地关系,本次混响的发送较为克制,主要补充了后环声道的空间感,具体如下:使用altiverb混响器,选择混响时间较短(1.559sec)的The National剧院混响,各轨道的具体发送量为——后环发送量:-20dB;主话筒发送量:L/R-30dB,C-36dB;侧展话筒发送量:-28dB;除大鼓外,各补点话筒发送量均在-40dB,大鼓补点话筒发送量:-28dB。

(6)关于延时效果器的说明:由于本次录制场地小,声部站位十分集中,在波形对齐后基本无需对延时进行调整。

2、听评分析总结

对已整理的素材,小组邀请浙江传媒学院录音系18位同学在演播楼B203环绕立体声混录棚进行听评测试,具体评价方式为:听评考察素材的5项表现——空间感、临场感、定位感、层次表现、瞬态响应。设置评分等级为:较差——1~3分;一般——4~5分;良好——6~8分;优秀——9~10。具体18组评分情况如表1所示。

对于主观评价的数据,首先进行数值化处理,然后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剔除了不可靠的数据。[3]

根据表格数据,去除整体分数最高的第五位和最低的第18位后,各评价因素的平均分为:空间感:4——一般;临场感5.94——良好;定位感:6.94——良好;层次表现:5.88——良好;瞬态响应6.75——良好。

小组成员整理了的听评结果以及听评成员的意见反馈,深入分析了各个评价因素的得分情况,做出以下总结:节目听感上,空间感表现较差,整体发紧,空间信息过少,尤其纵深空间的表现比较扁平。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录音制式的选择以及场地因素。INA5的话筒摆位相对紧凑,并且使用的话筒指向性为心形,一定程度上使录音系统在对空间信息的拾取上有不足,稍显死板。其次是录音场地挑高不足(低于4m),面积较小(在乐队标准站位后,后环话筒距离后方墙面仅不足2m),环境话筒可拾取到的空间信息较少。并且房间的吸声处理比较充分,混响时间短,导致对于表现空间信息的反射声过少。

评委编号评价因素 空间感 临场感 定位感 层次表现 瞬态响应1 5 6 7 6 7 2 4 7 6 6 8 4 4 7 6 7 9 5 6 7 9 8 5 6 5 6 7 8 6 7 7 7 7 4 5 10 5 6 6 7 5 11 2 8 8 6 7 12 4 7 6 8 8 13 6 5 8 6 5 16 4 7 7 5 6 18 3 6 8 4 7

临场感和定位感的听评结果为良好,具体表现为各声部乐器在环绕声重放环境中可以被比较精确地定位,并且表演的细节声音可以得到一定的体现,声音干净,清晰,比较明亮。主要得益于小振膜心形话筒对位置信息的拾取比较准确,加上整套主话筒与演奏者的距离比较接近。

瞬态表现较好,在后期未经任何瞬态处理的情况下,低频的鼓声瞬态清晰,打击感、力度比较充分,低频的弹性表现生动,颗粒饱满。高频端表现略差于低频,在部分镲声和锣声比较密集的音乐片段,声音容易发糊,高频端失去颗粒感。

三、民族音乐传播展望与多渠道融合发展

(一)当下民族音乐发展传播情况

近代化以来,西方音乐体系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从而西方音乐价值标准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创作标准,传统民族音乐却被轻视了。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窘境日益严重,民族音乐发展环境严峻。因此制定属于我国的音乐标准是刻不容缓的。中国民族乐器的风格特点较西方的和谐融合而言,更重视每个乐器自己的独特性,通常动态范围大,突出中高频成分。以法鼓为例,音乐需体现锣镲清晰明亮的高频成分,以鼓良好的瞬态响应。

新媒体背景下,听众倾听音乐的形式与途径等都发生重大变化。移动终端已经成为音乐传播的主要载体。[4]除了腾讯、网易云音乐等各大知名的音乐平台,微信、抖音、各大社交软件、博客等逐渐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用户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不断进行音乐创造与传播共享。交互作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有效推进了音乐的传播和交流。值得一提的是,当前苹果的APPLE MUSIC平台已支持环绕声、全景声的“空间音频”音乐,听众得以更便捷低成本地接受到环绕声音乐的渠道。新媒体时代,音乐表现出丰富化、海量化、传播渠道交互化的重要特征。现阶段的民族音乐传播需要既面向未来又立足于历史,既聚焦技术又包容社会,既欢呼革新也关注传承的多维的、审慎辩证的历史逻辑。

(二)融合媒体趋势下,展望民族音乐趋势

从最初的定格画面到3D4D,从单声道到环绕声全景声,无一不是努力提升感官感受。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大众已经不满足于单一的形式,对于视听作品如何扩展观者的感观也成了当下热门的研究课题。数字时代的发展,全景画面、VR、AR、互联网直播等技术的发展,对于音乐传播来说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观众可以在视听两大感知能力的刺激下,最大程度地享受音乐资源。本研究小组将法鼓拍成相应主题的纪录片,并在纪录片中高质量、全方位展现善音法鼓老会的表演画面以及拓展法鼓的发展历史和意义内涵,提高了观众的获取信息的趣味性和效率,让观众可以在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获取信息,提高了作品可观性。■

猜你喜欢
环绕声瞬态话筒
周向拉杆转子瞬态应力分析与启动曲线优化
基于开放边界条件的离心泵自吸过程瞬态流动数值模拟
针对客厅中小型空间的佳作 惠威(HiVi) RH6/Sub 10G 5.1环绕声音箱系统
把话筒传给鹏鹏特
现场音乐会环绕声录音实践探析*
百万千瓦核电机组瞬态工况除氧器压力和水位控制
自制大话筒
美声话筒
莲蓬话筒
环绕声多样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