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心肺之患”,让蓝天白云常在
——记大气污染防治这十年

2022-09-28 02:42李禾
中华环境 2022年9期
关键词:臭氧层臭氧大气

文|李禾

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国大气质量总体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4.6%,同比上升0.3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9%。而在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就已经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PM2.5等6项大气主要污染物浓度首次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大气污染宣战,2015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2016年,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在法律的支撑下,十年来,我国开启了极不平凡的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如今,蓝天白云已不再是“稀缺品”,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北京的大气改善成果誉为“北京奇迹”。

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热词”。单是1月,全国就出现4次大范围雾霾过程,涉及30个省(区、市),多个城市PM2.5 “爆表”。这一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也遭遇新一轮的大气污染,雾霾成为与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7年,经过5年的努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全面、超额完成。2018年,我国启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这两大“行动计划”,作为我国大气治理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思路、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确定了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此后,各地相继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及措施,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大力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结构等优化调整,并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芝加哥大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我国7年内减少的空气污染与美国30年内减少的一样多,这也印证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显著成效,以及对全球环境治理做出的卓越贡献。

如今,我国大气治理的脚步并没有停止。2022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发布。该方案要求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要协同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

四大结构优化调整创造多个世界第一

我国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着力优化四大结构,即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并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国累计淘汰钢铁产能近3亿吨、水泥近4亿吨、平板玻璃1.5亿重量箱、煤炭超10亿吨,重点区域“散乱污”企业实现动态清零。

其中,钢铁行业,2013年至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增加27%,而企业数量却减少20%,平均规模提升56%。目前,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钢铁全流程超低排放技术体系,约有6.8亿吨粗钢产能已经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

同时,能源结构清洁化、低碳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较2013年增长26%,而煤炭消费量基本持平,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67.4%降至56%,清洁能源占比上升至25.5%,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建成世界最大的清洁煤电体系,10.3亿千瓦煤电机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93%。全国燃煤锅炉数量由近50万台降至不足10万台,重点区域35蒸吨/小时以下的燃煤锅炉基本清零。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累计完成农村散煤治理2700万户左右,减少散煤6000多万吨,平原地区冬季取暖散煤基本清零。

交通运输体系也在持续绿色起来。首先是推进“公转铁”,2021年,全国铁路货运量达47.2亿吨,实现“五连增”,建成投运多条企业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专用线。连续实施重型车的国四至国六排放标准,新生产重型车污染物排放水平下降9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淘汰老旧及高排放机动车超过3000万辆,新能源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车用油品标准从国三升级到国六,硫含量下降90%,实现车用柴油、普通柴油和部分船用燃料油“三油并轨”。

优化用地结构,继续大力开展造林、种草等绿化行动;着力整治露天矿山开采,交通道路和工地扬尘得到有效治理,降尘量明显下降。

随着四大结构优化调整,空气质量显著改善。与2013年相比,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64%,汽车保有量增加132%,但PM2.5平均浓度却下降56%,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减少87%。北京市PM2.5浓度从89.5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3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从58天下降至8天,创造了世界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奇迹。

摸清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

为加强科技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支撑能力,科技部、原环境保护部启动了多个科研项目。其中,组织开展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组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会集国内2000多名环境、大气、气象科学及行业治理等方面的优秀科学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集中开展联合攻关。经过3年努力,在成因机理、影响评估、精准治理等方面实现了一批关键技术重大突破,基本弄清了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成因,实现了对重污染过程的精细化、定量化描述等。同时,生态环境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汾渭平原开展“一市一策”技术帮扶,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应用等。

“十四五”期间,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臭氧污染等新问题逐渐凸显。针对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生态环境部等研究制定了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科技攻关方案,通过对38个预研课题的研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组织开展的综合立体观测实验等,逐步探明了臭氧污染形成的机理,深化了对臭氧污染成因及其影响因素的认识,明确了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思路、污染减排策略,为臭氧污染的科学治理奠定了基础。

大气是流动的,要科学治污,还必须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让各城市携起手来,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更大作用。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国务院成立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领导小组;长三角地区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突出抓手;汾渭平原建立了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根据精准治污的要求,生态环境部持续开展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组织实施夏季臭氧污染防治攻坚。针对39个重点行业开展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绩效分级,将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的27.5万家企业纳入应急减排清单,实施差异化管控,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50.4万吨

在大幅降低二氧化硫、PM2.5等大气污染物的同时,我国在减少消耗臭氧层物质排放方面,也做出了国际公认的突出贡献。2007年,我国完成全氯氟烃和哈龙的全面淘汰,比《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所规定的时间提前了两年半。2010年和2015年,又分别如期完成四氯化碳、甲基氯仿和甲基溴的全面淘汰。

特别是近十年,我国加速淘汰最后一类消耗臭氧层物质——含氢氯氟烃,超额完成了2015年淘汰10%和2020年淘汰35%的履约目标。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50.4万吨,为臭氧层空洞的逐年愈合和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减缓气候变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美等国学者联合开展的研究表明,仅从1995年至2014年,我国因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就累计避免11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排放。

2021年9月,《〈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对我国生效。这是我国为全球臭氧层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新贡献,是为共建美丽地球家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新承诺。

在修正案生效近一年时间里,我国迅速而及时地修订了管控清单和名录,将氢氟碳化物纳入生产、销售、使用和进出口管控范围。在生产方面,要求企业自2022年1月1日起,5种氢氟碳化物不再新增产能,实施生产总量控制,这体现了国家自主贡献和大国担当;同时还要求企业自2021年9月15日起,副产的三氟甲烷不得直接排放,应尽量销毁。在进出口方面,生态环境部联合商务部和国家海关总署下发通知,要求自2021年11月1日起,提前对氢氟碳化物建立并实施进出口许可证制度,目前已完成审批逾1.8万单,覆盖100多个国家。

猜你喜欢
臭氧层臭氧大气
近地层臭氧剂量减半 可使小麦增产两成
文印室内臭氧散发实测分析及模拟
宏伟大气,气势与细腻兼备 Vivid Audio Giya G3 S2
双面臭氧
如何“看清”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大气稳健的美式之风Polk Audio Signature系列
国际臭氧层保护日
南极臭氧层空洞2060年有望恢复
为什么要保护臭氧层
臭氧分子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