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创新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2022-09-28 02:42钮钦
中华环境 2022年9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科技

文|钮钦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了整体推进。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行动指南,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作为根本途径,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和美丽中国建设寻答案、要方法、找出路。

全面创新理念贯穿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离不开对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创新观的贯彻落实。

理论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形成

理论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先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作为一项崭新的社会实践形式,它不仅推动着理论的发展,同时也迫切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标志性、创新性、战略性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不断丰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理论创新的不断拓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不断深化。总的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主要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系统观、生态法治观、生态共赢观六个方面。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理论。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同时,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强化和凸显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当前关于“两山理论”的体系非常完善,主线非常明确,研究文献也日渐丰富。

制度创新: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制度创新是引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十八大报告专门设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专题,对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九大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系统部署,十九届四中全会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充分展现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坚定决心和一贯态度。

领导干部的特殊身份决定其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对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要让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就要运用好党员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增加生态文明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

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

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为推进我国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持续加大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力度,强化科技创新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联合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等部门,编制了《“十三五”环境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十三五”资源领域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各类科技计划、产业技术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在资源环境生态领域部署和实施了一系列科技项目与工程,研究机构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启动了实施重点研发计划“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和“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通过科技任务的部署和实施,资源环境领域的一批重大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要素、全链条的绿色生态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环境质量改善、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文化创新: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生态文化凝缩了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态智慧和文化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的崛起,生态文明时代的开启,象征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型,是中国国情之必然,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这对推动全国生态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在全国遴选命名了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生态文化示范企业。世界园艺博览会、生态文化高峰论坛、生态文明论坛、森林旅游节等文化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的引导作用。森林文化、竹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养生等生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和普惠民生的新兴产业。

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创新之路

创新是新时代最可贵的精神,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只有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支撑,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推动科技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才能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

在科技创新方面,要构建新时代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一是培育壮大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激发高校、科研院所绿色技术创新活力,充分发挥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对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二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示范应用。在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经开区等科创园区率先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工业废水近零排放、碳达峰等目标,开展绿色技术创新转移转化示范。三是持续优化绿色技术创新环境。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各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争取各类绿色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在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体系,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任务。

在理论创新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阐释。一是全面系统、完整准确地研究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组成、内在逻辑和思想精髓。同时,将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相结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更宽广的视野上深化理论创新。二是把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贯彻好、实践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加大对一些重点领域的研究,如,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等,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三是加快构建生态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凝聚起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学界共识、社会共识。

在制度创新方面,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是通过完善立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全面清理调整现行法律法规中与生态文明建设不相适应、不合时宜的条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循环节能、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加快完善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注重制度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制度体系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整体效果,防止顾此失彼。同时要持续深入跟进各项制度的耦合性,使各项制度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形成制度合力。三是深入推进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注重源头严防,加强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基础性、支柱性、总体性的制度体系建设。注重过程严控,加强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等约束性、管控性、治理性的制度体系建设。加强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补偿性的制度体系建设。

在文化创新方面,要培育和弘扬中国特色生态文化。一是确立新技术环境下的生态伦理观。科技创新在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诸多非预期的生态后果和灾难。为此,必须在明确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的基础上,积极倡导负责任的科技创新,让科技创新真正惠泽人类,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建设性力量。二是加快优质生态文化产品供给。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国家植物园等为主体的生态文化空间体系,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为生态文化创意提供丰富素材;要继续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建设一批典型事例和生态文化实践创新基地。三是加强生态文化传播和科学普及。开展生态文化“进学校、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主题活动,在更广的范围宣扬“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理念,宣传和践行生态文化价值观。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的文化知识、科学精神,推动交流互鉴,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素质。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科技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对不文明说“不”
科技在线
文明歌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