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维贫困对象识别的卓尼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2022-09-28 02:36陈刚赵一鸣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卓尼县群体个体

陈刚,赵一鸣

(兰州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乡村振兴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充分展现了乡村景观价值的独特性,满足了城市居民对于乡村旅游的潜在需求,保证了旅游乡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为贫困地区不返贫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使得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二是如何保证乡村旅游脱贫不返贫。肥美优质的草场、苍翠壮阔的山峰、广袤无垠的森林和国家级旅游景点,使得卓尼县成为不少旅游者的目的地,促使卓尼县的景观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卓尼县具有乡村旅游扶贫的基础。本文从识别卓尼县贫困对象入手,探究如何利用乡村旅游来精准完成对卓尼县的扶贫。

1 多维贫困理论分析

1.1 贫困现状

最初,贫困是指绝对贫困,也就是贫在经济,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资源能否满足个人或家庭的基本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逐渐将视角从单一的经济之困转移到个人或家庭的生活条件所能满足的各方面需求与社会整体水平的差异程度,绝对贫困开始向相对贫困转变[1]。我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表明,应当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吃穿不愁、教育、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多维目标。自此,多维贫困的概念发展趋于成熟,人们对贫困的认知由早期的贫在经济向多维贫困转变。

近年来,乡村旅游成为了扶贫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突出了乡村景观的独特性价值[2]。根据卓尼县政府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县乡村旅游(农家乐)人数9.71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2468万元,乡村旅游是解决卓尼县贫困问题的关键抓手。固然乡村旅游使卓尼县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并没有实现全部富裕,所以解决卓尼县的贫困问题就要做到精准扶贫,这里的“贫”是指贫在经济、贫在思想、贫在能力。因此,在卓尼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高质量发展中,识贫是关键一环,只有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才能做到精准扶贫。

1.2 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模型的不足

在相对贫困人口识别模型中,设z为贫困线,Si为第i个家庭的年收入,当Si

2 多维贫困研究说明

2.1 数据来源

本文收集了大量卓尼县政府发布的关于乡村旅游的文件及政策,综合分析了卓尼县当地特色,并且对卓尼县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的人群主要是当地居民、来访游客、政府人员及旅行社工作人员,调研的主要地点是杨土司革命烈士纪念馆、禅定寺、卓尼大峪沟、博裕村、力赛村、上城门村,调研的主要内容是乡村旅游参与者、政府工作人员、游客对卓尼县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有关经济、教育、生活水平、医疗及文化方面的影响的主观感受。主要对当地180位个体进行了访谈调研,个体样本涉及范围广泛且均匀,最终形成了180份极具代表性的数据。本文通过分析问卷数据来完成多维贫困的识别,从而提出卓尼县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

2.2 数据说明

多维贫困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个体的贫困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贫困,而是包括教育、饮食、住宿等指标的贫困和对社会福利的主观感受的贫困。研究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象识别问题,对于维度的选取应重点关注乡村旅游发展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因素。为深入了解卓尼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问题,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卓尼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多维贫困的逻辑指导下,结合卓尼县的现实情况和调查问卷的数据可行性,本文确定了经济保证、生活水平、教育培训、医疗健康和社会文化5个维度,15个指标。其中,经济维度,收入是评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有效性的直接因素,选取个体收入、就业渠道、消费水平和农副产品对外输出四个指标;生活水平维度,采用主观评价方法,选取水电、住房条件和卫生(厕所)设施三个指标;教育培训维度,教育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带来的附加影响,选取科教培训机会、教学条件和文化素质三个指标;医疗健康维度,采用客观评价方法,选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条件三个指标;社会文化维度,文化输出是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目标之一,选取交通通讯设施和文化输出程度两个指标。关于维度指标的设定,本文采用分配法,对每个维度的权重进行平均分配,设为1/5。维度及指标名称、各指标贫困临界标准及权重如表1所示。

表1 多为贫困维度、指标、临界标准及权重

2.3 A-F双界限法多维贫困模型建立

2.3.1 理论说明 识“贫”,首先要识别贫困群体中的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然后在多维贫困理论的基础上,筛选多维贫困群体[3],目前比较成熟并被广泛采用的是Alkire和Foster在2008年提出的双界限方法。根据卓尼县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在全县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21614人,占22.66%;15~59岁人口为60588人,占63.52%;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185人,占13.8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0134人,占10.62%。因此,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问题上,应该重点考虑农村中老年群体、失业的青年群体、低保家庭以及残疾人、重症病患等特殊群体,这时利用多维贫困模型来进行贫困对象的识别便显得尤为重要。

2.3.2 A-F多维贫困 模型构建的第一步是设定维度:设m为测量样本数,n为模型中的指标数量,构建m×n阶矩阵,矩阵中的元素(d)代表每个人在不同维度上的取值,dij表示个体i(i=1,2,…,m)在维度j上的取值。

第二步设定贫困状态矩阵:设y=(y1,y2,…,yn)为贫困临界值矩阵,其中yj(j=1,2,…,n)表示样本中的个体在第j个维度上的临界值,用tij表示样本中的个体i在第j个维度是否处于临界值,若tij

3 结果分析

结合访谈结果,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后,进一步确定取值,将问卷结果分为两类,个体回答为满意、非常满意的维度赋值为1,回答不清楚、不满意的赋值为0,同时去除掉7个无效样本(个体问卷结果均为不清楚,本文认为准确度较低),将其余样本对应的维度赋值后,个体得分情况如表2所示。

横向来看,对于贫困程度得分值在0.5以下的个体家庭,遭受较深程度多维贫困的可能性较大,同时,要重点关注这些个体中是否有老年人、残疾人员、失业人员的家庭及低保家庭,从而完成对贫困对象的识别。虽然2020年我国实现了全面脱贫,人们摆脱了绝对贫困,但是相较于其他群体,这类家庭仍存在收入不稳定且就业前景不乐观、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没有全覆盖等问题。对于老年群体和残疾人士群体,又会面临自身能力下降、社会保障不充足不及时等问题。总的来说,经济保障和医疗保障是这类家庭多维贫困的主要因素,对比而言,这类群体反贫率相对较高,应当予以重点关注。

表2 取值及样本占比

纵向分析,如图1所示,经济维度内,乡村旅游带给居民的收入满意度明显高于其他三个指标,然而消费水平和农产品输出两个指标对居民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两个指标仍有不足;生活水平维度内,乡村旅游对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主观评价满意度较高;教育培训维度内,科教培训机会和教学条件仍有待提高;医疗健康维度内,仍然需要扩大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的居民特别是存在多维贫困可能的居民尽早的享受到社会福利;文化维度方面,乡村旅游对卓尼县交通通讯和文化输出的影响,相较于其他维度,满意度较高。总的来说,卓尼县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方面还需要重视居民的教育和医疗健康方面的问题。

图1 指标分析

4 识别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是多维贫困群体的界定比较复杂,增加了识别准确性的难度。首先,调查问卷并不能包含所有可能影响多维贫困的问题,这导致了多维贫困群体的界定精准度较低。其次,对于政府来说,贫困识别过程中存在规范性不足、识别程序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由于识别工作人员的选拔制度不够严格,导致参与识别工作的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并且参与识别的工作人员在识别过程中主观感受影响强烈,使得识别结果存在偏差。另外,没有做到积极广泛的宣传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政策,导致部分多维贫困居民存在获取消息滞后、获取信息不准确等问题。最后,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对政策的了解不够深入,不够理解国家制定的政策的内容,导致参与精准识别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对政府工作监督的积极性不高,不能积极行使贫困居民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应有的权利。

第二是模型识别方法不够完善,识别标准缺乏合理性,实际中存在不可避免的困难。在多维贫困的识别方法、标准及程序中缺乏一定的合理性。从政府层面来看,一方面,标准的制定过程缺乏人性化,硬性指标规定现象严重,使一些本身存在多维贫困现象的居民由于指标缺乏弹性而无法精准识别;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象的识别方法缺乏针对性。

第三是虽然本文已经尽可能多的收集到了足够的样本,且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并不能包含所有的人,这就导致了识别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不可避免的误差。比如,大部分多维贫困群体都可以经本文的模型识别出来,但是由于卓尼县的发展不平衡,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较大,且在回答问卷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偏差,导致会出现不可避免的误差问题。

5 卓尼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5.1 提高参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积极性

精准扶贫要做到“造血式”扶贫,调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主体——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激励贫困居民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对象识别中,并且更大限度地扩宽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中应有的权利。

5.1.1 加大政府宣传力度 对政府而言,加大宣传力度,强调政府的优惠政策,保证识别政策惠及群体能够及时了解政府文件,鼓励贫困线以下群体及虽然在贫困线以上但依然贫困的群体参与到乡村旅游的项目建设中,让当地居民能够切实体会到政府政策带来的红利。另外,贫困群体对政府依赖程度较高,缺乏责任感和致富的长远眼光,这就需要参与识别的工作人员对这类群体进行思想引导,强调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并调动其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5.1.2 提高贫困群体的参与积极性 扶贫先扶志,对贫困群体而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降低自身对政府给予的物质资助的依赖性,提高贫困群体参与乡村旅游的内生动力,加强自身思想文化教育,引导其改变陈旧的思想,结合自身情况积极响应政府的识别工作,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投身参与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中。

5.2 规范识别程序,提高识别精确度

随着卓尼县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需要进一步规范识别程序,提高识别精确度。其中识别人员的职业素质是有效识别多维贫困群体的重要一环,而完善识别程序,优化识别方法是保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的有效方式。

5.2.1 规范识别人员行为 一是要提高识别人员选拔的门槛,科学制定选拔制度,提高识别人员队伍的素质文化水平;二是对识别人员队伍进行精准培训,提高识别人员的专业素养及道德意识,避免出现识别人员滥用职权的现象;三是完善对识别人员考核制度,提高识别人员工作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谎报误报等现象。

5.2.2 完善识别程序 政府应当以国家的精准扶贫识别政策为标准,制定统一的识别贫困群体的方法及灵活的贫困指标。建立多维贫困识别方法,不仅要关注当地贫困群体的经济物质需求,还要致力于保证贫困群体住房安全、义务教育、医疗健康等。根据多维贫困群体的实际情况,结合数据模型定量分析,推进识别程序科学化精准化,将真正需要帮扶的多维贫困群体进行精准识别,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5.3 完善监督制度,提高识别工作公平性

在精准扶贫对象识别的工作中,要实行严格的监督制度。不仅要做到自我监督,更要完善他人监督体系,才能使识别程序更加科学、公平及精确。政府方面要对识别人员的工作要建立严格的监督体系,对不遵守识别程序的行为进行管理,保证识别进程公平有序进行;建立当地居民监督体系,做到对扶贫工作的全方位监督。扶贫对象方面要积极参与到政府工作的监督体系中,及时反映识别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社会方面要鼓励非政府组织要发挥自身监督作用,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杜绝识别程序中的不公平现象。

在过去几十年的减贫工作中,我国一直坚持高质量扶贫,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最终实现了全面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在接下来的扶贫工作中,识别多维贫困群体成为工作的重心,且仍需要坚持高质量扶贫原则,精准扶贫的前提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本文从多维贫困理论出发,运用贫困线比较方法、A-F双界限识别法对相对贫困群体及多维贫困群体进行了识别。本文认为,通过比较A-F双界限模型中的贫困程度得分情况可知,小于0.5的个体存在多维贫困的可能,同时应重点关注这类群体中是否有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士及失业人士的家庭,最后本文针对卓尼县走访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措施。

猜你喜欢
卓尼县群体个体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聚力教育脱贫攻坚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卓尼县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甘南藏区美术写生资源的考察(之一)——以卓尼县为例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卓尼县人大常委会调研城区供水情况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