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方法明诗意 借助资料悟诗情
——五上《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22-09-29 06:21文|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陆游爱国古诗

文|李 莎 唐 静

【教材解读】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课中的三首古诗,《己亥杂诗》是清代龚自珍所写,而《题临安邸》和《示儿》都是南宋诗人的爱国诗作,反映的是相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活情况,因此放在一课时教学。同是表达爱国之情,两首诗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陆游的《示儿》通过临终绝笔的形式抒写内心的悲痛,表达诗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而林升的《题临安邸》是通过对南宋统治者的怒斥与愤恨表达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 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 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示儿》《题临安邸》两首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深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深切的爱国之情。

【设计理念】

1.关注学法,指导学生习得方法。在教学中践行“静慧语文”提出的“古诗教学五步法”:读通—读懂—读好—读背—读厚。在本课教学中重点渗透“读懂诗题、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结合资料感悟诗情”这三个具体方法。

2.结合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情。本单元语文要素是让学生“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体会诗人爱国情感时,恰当补充陆游经历、北宋灭亡和南宋偏安等相关资料来帮助学生跨越时空,从而入情入境地体会无论是陆游的“悲痛”还是林升的“愤慨”,都表达了对祖国深切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明确学习任务:本课中有两首诗都是南宋诗人写的。(板书诗题:《示儿》《题临安邸》)

3.从这两首诗的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板书:读懂诗题)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任务,从题入手,读取信息,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第一步——读懂诗题。】

二、课初验学:读通古诗,理解诗意

1.出示课前预学单。

课前预学单

(1)读好古诗。

一读,朗读古诗,文通字顺,注意停顿。

二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三读,借助诗题、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写在书上。

(2)查资料。

①查找诗人的生平,认识诗人。

②查找有关南宋、清代的背景资料,帮助理解诗意。

(3)质疑:学习中,你还有什么疑问?

2.对照预学单检查汇报。

(1)指名朗读《示儿》《题临安邸》,要求文通字顺,读出节奏。

(2)指名汇报诗意,师总结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板书:借助注释)

(3)小组质疑解疑,归纳疑点。

3.齐读古诗,整体感知: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大家对诗中涌动的情感一定有所感受,谁来说说?(板书:爱国)

【设计意图:读通古诗,读准字音,读会停顿,读出节奏,读明韵脚,为学习打下基础。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因此,教师以课初验学的形式检查学生古诗诵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情况,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渗透了学法指导。】

三、课中导学: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1.出示自学要求:自由读两首诗,你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了诗人满腔的爱国情怀?勾画出关键词句,写下你的感受。

2.生自读,做批注。

3.指名交流。

4.走进第一首诗《示儿》。

(1)结合“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体会陆游的悲痛。(出示诗句)

①抓重点词“万事空”“悲”,通过对比,体会陆游的悲痛和爱国之情。

②指名有感情朗读,体会陆游到死都放不下对祖国统一这件事的牵挂。

③补充陆游战乱经历,理解“悲”。

(师分三次出示陆游的资料)请大家自由读读以下资料,说说陆游为什么而悲。

资料1:1126年,发生了“靖康之难”。那一年,陆游才两岁。随着金人不断南侵,他跟着家人开始了流浪逃亡的生活。在逃亡途中,他目睹了金兵的为非作歹、滥杀无辜,目睹了沦陷区的百姓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这使陆游从小就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

(生体会:陆游为百姓而悲。)

资料2:陆游29 岁那年参加进士考试,名列前茅,却因排在奸臣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

(生体会:陆游为报国无门而悲。)

资料3:1172年,他投身军旅生活。他一心主张抗金,因此一直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晚年虽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

(生体会:陆游为国家而悲。)

④师生配合读诗句,分三个层次体会陆游的悲痛,有感情朗读。

师引读:

看到国破家亡,哀鸿遍野,陆游怎能不悲痛?(女生读)

看到老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陆游怎能不悲伤?(男生读)

国难当头,他却无法上战场杀敌,报效祖国,他的心中怎能不悲痛?(齐读)

小结:你们读得真好,仿佛已经走进了陆游的心中!满心的悲痛包含着他深深的爱国之情。(板书:悲痛)

⑤梳理学习方法。

看来,光了解诗人的基本情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查找更多的资料,了解诗人的成长经历,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板书:结合资料)

(2)结合“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会陆游的爱国。

①由诗句入手,体会陆游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

②创设情境,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假如你就是陆游,临终之前,你会怎样嘱咐你的儿子呢?(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

③结合史料,体会陆游的爱国之情。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陆游带着深深的遗憾,带着深深的嘱托,就这样走了。后来,他的遗愿实现了吗?

课件出示:

1210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1234年,蒙古联合南宋灭掉金国后,马上掉头攻打南宋,南宋军队苦苦抵抗。

……

1279年,南宋灭亡。

④配乐朗读《示儿》,体会陆游的满腔爱国之情,掀起高潮。

(3)小结过渡:在陆游的心中,祖国统一的心愿靠谁来实现?(王师)然而王师在干什么?我们回到1138年的临安,看能不能在那里找到答案。(出示:《题临安邸》)

5.走进第二首诗《题临安邸》。

(1)结合“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想象画面,体会王师的醉生梦死。

①想象诗句画面:本应去收复中原的王师在干什么?

②结合生活经验想象:他们还会干什么?

过渡:而在这帮醉生梦死的人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出示《清明上河图》)

(2)结合《清明上河图》和两宋地理版图,理解“杭州”“汴州”,体会愤慨、爱国。

①出示补充资料,体会诗人的愤慨。

(资料包括《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都城汴梁的繁荣景象、金兵入侵后北宋和南宋版图的对比。)

②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诗人的愤慨。

(3)联系陆游的其他作品体会诗人的爱国。

①联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对比体会沦陷区百姓的一次次等待,一次次失望。

②入情入境:如果你是诗人林升,你想对这些统治者们说些什么?

③生有感情朗读“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体会林升的愤慨。

④小结:从林升的愤慨中,我们体会到诗人满腔的爱国之情。(板书:愤慨)

(4)吟诵诗情,升华情感。

①入情入境:喝得烂醉如泥的他们,早就忘记了被金人强占的土地,忘记了身为亡国奴的耻辱,忘记了杭州只是一个苟且偷生之地,这一切在诗人看来是多么讽刺啊!难怪他要愤怒地责问这些王孙贵族——(出示:西湖歌舞几时休?)

②师生配合,感情朗读。

想到那些被金人强占的土地,我们怎能不焦急?让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那些在金人铁蹄之下苦苦挣扎的老百姓,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读)

想到这些苟且偷生、只顾享乐的统治者们,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骂醒他们——(生齐读)

③带着满腔的愤慨齐诵《题临安邸》。

6.学法总结,读背古诗。

(1)对照板书,总结学法。

(2)深情背诵。

无论是林升的“愤慨”,还是陆游的“悲痛”,那都是对祖国满腔的热爱。800 多年过去了,但我们依然能读懂他们那份对祖国深沉的热爱,因为对祖国的满腔热爱是永不褪色的!让我们一起再次深情地背诵这两首诗吧!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立足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诗境,读懂诗句,再结合资料,帮助学生感悟诗情,达成“读好”的目标。如《示儿》教学时,抓住“悲”这个诗眼,结合资料体会诗人“悲”的原因,再创设“临终遗嘱”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满腔悲痛与爱国之情。《题临安邸》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统治者的昏庸、苟且偷生,再补充史料,帮助学生了解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感情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无论是陆游的悲痛还是林升的愤慨,都是对祖国深切的热爱。层层深入,直抵学生心灵深处,真正做到“诵读一首诗歌,认识一位诗人,了解一段历史”。最后落实“读背”目标。】

四、课末固学:单元整合,美观书写

1.出示语文园地书写提示要求,抄写《示儿》。

(重点指导“祭”的书写)

2.对照标准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体现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思路,整合了语文园地的书写提示内容,达到教学高效。】

五、课后拓学:组诗阅读,拓展读厚

1.默写《示儿》。

2.拓展阅读。

(1)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书愤》。

(2)岳飞的《满江红》。

3.查阅资料,了解宋朝的兴衰史。

【设计意图:积累诗文、推荐阅读,旨在引导学生开展“由一首诗拓展到一组诗,再到一类诗”的群文阅读,这种“读厚”的阅读方式让教学由课内走向课外,学习空间更加广阔,学习内容更加丰厚。】

猜你喜欢
陆游爱国古诗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拟古诗”之我见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爱国学·晒佳作
品读古诗
爱国学·晒佳作
除夜雪
初夏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