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诗性重构与文体意识的拓展(二)
——以《大地五部曲》第四卷《大地芬芳》为例

2022-10-08 10:03晏杰雄凡哲汝
散文诗 2022年17期
关键词:芬芳文体大地

◎晏杰雄 凡哲汝

三、跨越与杂糅:综合性的诗歌文本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纯文学日渐式微,诗人被不断边缘化。在80年代曾高居社会文化中心位置的诗歌受到消费主义的冲击,被放逐出社会的中心地带,不得不打上价格标签而沦为市场的消费产品。那些曾以高昂的斗志和激越的姿态占据社会文化中心的诗人们纷纷从时代的中心广场撤离。一个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切崇高的、宏大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时代话语逐渐被日常的、个人的、琐碎具体的时代话语所取代。当诗歌从对抗性写作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之后,开始了探索诗歌创作新路径的道路。将“诗歌的叙事性、歌唱性、戏剧性熔为一炉”,“达到创造力的合唱效果”,这种综合小说、散文、戏剧等多种文体的艺术手法,丰富诗歌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的跨文体写作方式,成为诗歌主动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寻求新突破的重大举措。“1999年文学批评界把该年度称为了‘跨文体写作年’”,诗化小说、大散文、叙事化、散文化与戏剧化的诗歌争相涌现,大量的非文学文本也被吸纳进文学文本之中。文体的跨界、交叉、感染、杂糅,一方面与我国90年代以来社会转型的时代变革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又与世界范围内后现代的去中心化思潮相契合。诗歌的跨文体写作无疑是折射这个碎片化、零散化、拼贴化时代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罗长江大地五部曲之一的《大地芬芳》正是以其鲜明独特的跨文体写作接续了90年代诗歌跨文体书写的实践,同时立足于时代变化发展的新形势与新特征,将新的文学文体与大量的非文学文本熔铸于诗歌之中,以此来寻求诗歌精神与形式的创新,实现诗歌对时代与现实的诗性回应。体裁上,《大地芬芳》兼采众多各自独立的文学体裁;语体上,《大地芬芳》吸纳了音乐、舞蹈、影视、自然科学、社会应用文本等非文学的话语样式;语言上,《大地芬芳》容纳了古语、典故、民歌、民谣、谚语、巫歌、咒语、网络语言等古典诗词传统和民间语言资源,实现口语与书面语的交叉运用;修辞上,《大地芬芳》实现了抒情与叙事双向运用,综合了纪实与虚构、改写与考证、铺陈排比、象征隐喻等多种修辞策略与手段。《大地芬芳》正是在兼采众长的基础之上,不断突破散文诗写作的边界,努力创造了中国诗歌创作的新生长点。

《大地芬芳》以一个城市小女孩叶子和她爷爷在暑假期间前往张家界的“云上客栈”居住7周为诗歌的主要框架,通过观察与领略张家界砂岩大峰林美好的自然风光,抒写一首壮丽与秀美兼备的生态文明颂歌。《大地芬芳》中有2个童话故事,6篇日记,23个关于虫子、鸟雀、草木、巫傩、渔猎、地名、风俗的民间传说故事和神话故事。其中由叶子创作的《虫子联欢会》《小巫女》两则童话,和《与植物私聊》《种石头》《小松鼠越狱》等6篇日记,通过孩子的视角展现了自然界充满灵性和神秘色彩的纯真之美。取材于文献典籍、民间传说、神话、正史野史等主题各异的小故事,或记录,或改写,或创造,将整个自然生态圈层中生物和环境囊括在一起,力图穷尽砂岩大峰林的种种景、物、人、事,描摹出一幅全景式的生态文明画卷。在虫子的故事中,诗人借鉴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创造出了蝴蝶创世的神话故事,将《搜神记·女化蚕》的志怪小说故事与黄帝大战蚩尤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创作出新版的“女儿虫”神话故事。在鸟雀的故事中,诗人改写了后羿射日的神话,融入了鸟雀的因素,黑老鸹下火蛋生出8个太阳,8个月亮,青年阿龙英勇抗争,最终消灭黑老鸹,使人间重新恢复和平安宁。在巫傩故事中,诗人记载了土家族宗教职业者梯玛打醮求雨的故事,诗歌中间夹杂着极具民族特色的梯玛神歌。在风俗故事中,诗人以叙事化的手法创造一个个具体化的情境,记录了土家族“偷中秋”“送亮”“糊仓”的风俗习惯。童话、日记、神话、民间传说等这些叙事性文本的加入,把诗歌拉回广阔的生活大地,使得诗歌不浮于表面的、倾泻式的、粗暴的情感抒发,不局限于热情的颂歌赞歌,而是根植于历史与现实的复杂背景,赋予诗歌一定的历史纵深感与厚重的思想深度。神话原型与巫傩故事的融入更是为诗歌营造了浓郁的神秘性与幻想性的氛围,使得诗歌获得向上的超越性空间,不至于拘泥在现实之物的围城中而变得笨重呆滞。神性意识的流露给予诗歌超越个体、现实、历史的有限性,寻求无限性与永恒性的可能,使得诗歌既从自然生态系统的具体之物出发,又能有所超越,获得有关于人类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之道的终极奥秘。

影视、音乐、舞蹈、手机视频音频、绘画、自然科学等非文学文本与诗歌的杂糅,也是《大地芬芳》跨文体写作的主要特征之一。穿插在诗歌中的微电影诗和大峰林交响诗就是借鉴了影视与音乐的表现形式,将直观的视觉体验为主的微电影和专注听觉体验的音乐融入诗歌中,构造出兼顾多种感官体验的新类型诗歌。7首微电影故事诗以完整的情节结构,引人入胜的戏剧冲突,以及一幅幅真实可感的画面,讲述了发生在张家界这个自然之境的风土人情故事。把电影脚本嫁接到诗歌上,用散文诗凝练而流畅、清新而舒缓的语言将动态画面定格在文字中,将文学与影视这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媒介联袂起来,以语词还原图像,以文字打造深层的审美空间。

7首大峰林交响诗将“交响诗”这种音乐体裁移植到诗歌上,让“交响诗”这种本身以标题交响音乐与诗歌相结合,音乐性与文学性相交融的音乐体裁,在诗歌身上焕发出新的魅力。以歌唱天空、流水、云、鹰、群山等自然景物为主题的交响故事诗,实现了音乐艺术与诗歌艺术的交相辉映与协同共奏。同时,出现在每首微电影故事诗开头的民歌、小调、鼓词,穿插在诗歌中的巫歌傩曲、现代民谣等歌曲,以及叶子手机录音“听松”,这些共同组成了诗歌跨越媒介限制的听觉叙事。再加上叶子的树叶贴画以及拍摄身边风景的手机视频,舞蹈《稻禾》的诗歌再现,这些与微电影故事诗和交响诗一起构造了《大地芬芳》横跨文字语言、视觉语言、听觉语言的多元语言表达模式,为散文诗这一诗歌样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出了一种跨文体与跨媒介的综合性诗歌文本。

四、驳杂而异彩纷呈的语言

《大地芬芳》在语言的锻造上呈现出驳杂而有序,综合又创新的特点,一方面吸取了古典诗词的传统,一方面又加入了富有生机活力的民间语言资源,体现出铺陈恣意与舒缓细腻交织的语言风格。加入古语和引文是《大地芬芳》学习吸收古典诗文传统的主要形式之一。“朝餐坠露暮汲竹……半床云雾半床书……”化用古诗的格律技巧,赋予诗歌典雅蕴藉的意味。“月白风清。蒹葭苍苍”,分别出自《后赤壁赋》与《诗经·关雎》,“‘空山新雨后’的一个早晨”,化用王维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中的诗句。还有直接引用古诗、典籍的,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264平方公里的砂岩大峰林高处坐看云起——”直接引用王维《终南别业》中的诗句。“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引用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的绘画理论著作《画禅室随笔》中的句子。“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引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语句。

除了古语和引文,《大地芬芳》大量借鉴和运用赋文体的铺陈手法,吸取赋“铺张扬厉”“品物毕图”的艺术特点,以并列式和递进式的铺陈手法增强诗歌文字的描绘能力,诗歌铺排名物、堆砌形容、藻饰采润,极力表现了大自然幽深壮阔之美。《小引·山有木兮》开篇就铺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森林觉醒画卷。“森林醒来了。一大片永恒的绿色醒来了。/在一束花瓣被曙色刺痛眼睛的惊讶中醒来。/在一片叶子被远雷轻轻击落时的喊疼中醒来。/在一缕缕雾气勾兑着松鼠的长尾巴功能中醒来。/在灌木丛的藤萝们和长蛇伸着懒腰的呵欠中醒来。”句式整饬和谐,排比缜密齐整,由抽象的一大片绿色渐次过渡到森林里具体而微的花草、动物,乃至雾气,于是,森林由内而外渐渐苏醒。紧接着,以自然科学文本入诗,从不同方面、方位来描绘阳光涌入森林,照耀万物的场景。阳光逐层涌进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逐群涌进不同的原生植物群落,最后逐渐深入至植物的生命底色中,阳光缓缓深入,由表及里,游走在繁复绚烂的语词中,温柔地唤醒了整片森林。“那些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那些石上藤萝洲前芦荻,那些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那些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那些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那些江离、白芷、菌桂、蕙草、芒草、扶桑、木槿、留夷……枫木、茭白、紫葳……”绵密的物类典故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给诗歌语言增添了富赡、堂皇、华丽的色彩,一气直下的语势,狂欢化的语言,严整流畅的诗句,构成了《大地芬芳》铺陈宏丽,气势恢宏,而又兼具舒缓细腻的语言风格。

典故入诗也是《大地芬芳》学习借鉴古典诗词的另一大特点。通过借用、改编、转化、再现等手法运用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文化典籍资源,甚至使典故成为诗歌的写作背景和支撑架构,融入诗歌的骨骼肌理与精神灵魂之中。在《美丽千古的约会》这首交响诗中重现了“尾生抱柱”的爱情典故。《虎耳草》以沈从文的《边城》为引子,引入对虎耳草的介绍,全诗笼罩着《边城》中那股美好而忧伤的气息。遥远得如同梦境的虎耳草,又真实得如此亲近,既可以打开边城里一个女子的秘密,也可以通向每一个细嗅虎耳草的“你”的内心。诗歌延续了虎耳草在《边城》中的象征意义,并且将这种象征意义延展加深,整首诗可以看作是对《边城》中虎耳草的诗歌演绎。

民歌民谣、巫歌傩曲,以及新事物、新词汇等民间语言资源的加入,同时也使得诗歌贴近生活的现场,超越精英化的独白低语而转向平视角的对话交流,呈现出富有时代感的世俗生活场景,彰显出强烈的生命活力,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融合。微电影故事诗《云间的歌谣》以一首现代民谣《多想》贯穿始终,讲述了在都市闯荡多年的音乐人胡子郎返乡定居创办民宿“云间的歌谣”,并结识女友沈晴的音乐爱情故事。诗歌以口语化、生活化的诗歌语言描绘胡子郎回乡后所见的乡间日常生活场景,烧柴、煮饭、捡蘑菇、赶场,胡子郎回乡不是为了做孤芳自赏的隐士,而是为了紧贴大地,回归心灵的原乡,创作更富生命力的音乐。于是,胡子郎把这种悠闲自适的乡村生活记录发布到了网上,公众号、朋友圈的跟帖越来越多,诗歌不仅表现了真实的现实世界,还将网络世界发生的事纳入诗歌中,发挥诗歌文体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使诗歌不断地向日常生活打开,接纳更多的新事物与新词汇,深入探析丰富复杂的现代生活。

《大地芬芳》以自然生态为主题,深入探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壮丽而优美、恢宏而细腻、铺陈而舒缓的语言叙述中,建构了一个跨越时空,想象力腾飞的自然生态空间,立足于当代现实生活,以诗歌的形式回应时代,关注自然之美,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作为散文和诗的融合物,散文诗本身就是文体跨界杂糅的产物。罗长江的《大地芬芳》更是将这种文体跨界进一步拓展。他根据诗歌写作的现实需要,在秉承散文诗不分行,段落化、片段化的散文化诗歌写作特性的同时,从不同的文体文类中借鉴技巧,移植手法,打通文体的界限,在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中坚守诗性书写的立场,给读者带来一种陌生化的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与审美体验。

(连载完)

注:①西川:《大意如此·自序》,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页。②赵联成,张仙权:《跨文体写作成因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莫顿·马库斯(Morton Marcus,1936-2009),美国诗人。生于纽约市。早年在艾奥瓦大学作家班学习,后来进入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在大学教授英文、文学创作和电影史等课程。他出版过11部诗集、一部长篇小说和一部回忆录,诗集主要有《圣克鲁斯山峦的诗》《移民剪贴簿的页面》《当人们可以飞翔》《没有名字的时刻:新散文诗选》《大风,玻璃的早晨,群星投下的阴影:1972-1980年的诗》《用叫声压倒沉默:1988-2001年的诗》《追逐梦幻的骨头》《门口的暗黑身影》《海洋覆盖我们之处》《军队在未完成的林阴道那边的田野上扎营》等多部,获得过多种奖项。他的作品具有形而上的神秘色彩,但想象力丰富,构思巧妙,往往深入潜意识挖掘生动有趣的细节。

猜你喜欢
芬芳文体大地
大地之歌
大爱芬芳
一路芬芳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花开芬芳
大地之灯
大地黄好
别样芬芳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