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溪地区新安医学研究初探

2022-10-08 06:12王居义汪居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绩溪医家新安

王居义,汪居安,黄 辉*

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8) 2.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新安医学是指发源于古徽州地区的具有鲜明地域性和文化性的中医综合学术流派,肇始于宋,鼎盛于明清及当代,八百医家,八百医著,被称为明清中医药的“硅谷”[1-2]。而徽州又称新安,是指历经宋元明清四代下稳定管辖的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婺源六县的历史地理行政区划,其中绩溪是徽州地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在绩溪医学史上,曾涌现出较多的名医名著,有世代业医药者,有土医草医者,有由儒入医者。他们德艺双馨,救世济民,治人无算,他们著书立说,阐发医理,普及医学,在新安医学发展史上留下了绩溪人的轨迹。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新安医学的研究中,绩溪籍医家及医著处于边缘化地带,有感于此,笔者收集、调研、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以期初步还原绩溪地区的医学面貌,并丰富和完善新安医学地方史学和文献学研究,故在此择其精要,抛砖引玉,伏待斧钺。

1 医林人物

1.1概述绩溪地区医家汇萃,誉满杏林,在中医各科各领风骚,济世救人,在史家传记中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记。就笔者所见,据《绩溪县志》《新安医学史略》《新安名医考》《安徽通志稿》《重修安徽通志》《徽州府志》《华阳镇志》《瀛洲村志》《坦头村志》《冯村志》《余川村志》《霞水村志》《千年仁里》《中国龙川》《绩溪西川》《旺川村志》等村镇志及卫生志书和宗谱资料表明,元代有医家10人,但有史料可考的医家仅为吴世英,其为绩溪十一都人,善医,精于伤寒。明代有医家20人,清代有医家76人。据笔者统计,有史料可考的生年在1949年以前的近代医家有44人。

自元至民国时期,县中医多为个体行医。名医多设医寓,病家登门请风(方言,即登门拜访医生,支付报酬请医生诊治),而后出诊。但医德高尚、救济赤贫者也不在少数,如大谷人程云号问山,为人疗治,不取一钱,全活甚众,村人感其德,于村口建“问山亭”以报之。有些医家开设药铺,兼坐堂接诊,如胡一俊、周少治、汪祥云、程华基等。而村庄中多赖土医、草医,婆媳相传的妇女尤多,祖传师授,临证使用单方或秘方,或见奇效。如女医汪承妹,一生清贫,医德高尚,被尊称为承妹先生。

在医政医事上,宋代旺川村岁贡曹佛寿任婺州医学正;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程长任绩溪县医学训科;清代汪祥云亦举医学训科。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中医界成立县中医师公会,会员139人。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成立中西医联合会,有中医108名。

1.2御医绩溪医林人物中有四位在宫廷太医院奉职的御医。据《汪氏世守谱》记载,明嘉靖年间登源梧村汪柳庵,字龙岗,忠孝两全,医术高超,嘉靖庚申年(1560年)“值国朝开校医之科,挟箧赴选”,荣进御医,后又官至太医院判,与清代新安籍御医吴谦同为新安地区官阶最高的御医。明万历年间余川村汪氏七十九世孙汪一蛟,名道甫,字龙华,博学精医,荐入太医院,因医治太后病有功,恩赐医官。清代余川村汪氏九十世孙汪志熙,名炯,字予熙,邑之庠生,为御医,约在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西医学知识[4]。后奉命参与组织京师官医局的建立,故肄业。京师官医局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末新政时期为救助因感染霍乱一类传染病的贫民而成立的临时医疗机构,为北京官立医院的前身,为清代新政时期设立的第一所医疗机构[5]。汪氏参与此官医局的建立,足见其具有较为高明的医术。另有清代城中人程少轩,精于方脉,曾任太医院吏目。

1.3儒医新安地区素有“程朱阙里”“东南邹鲁”之称,绩溪亦是徽学和新安医学的重要发祥地。医者多为儒士,兼通医理或儒医双修,以医为业。清代儒生胡澍,绩溪城北人,通声音、训诂之学,精于书法、篆刻、绘画,因体弱多病,遂治医术,尝著《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一卷,从文字学、训诂学角度对《素问》前五篇中某些字、词、句进行校注,成为清末三部研究《素问》训诂的专书之一,故被称为“小学专研内经第一人”[2]。城东人胡一俊,字君吁,博学多才,善琴和都利聿斯之术(隋唐时期由西域传入的天文星占之术),兼精医制药。县内名儒程南,字圣可,号庸庵,著有《类方秘录》和《脉症应绳录》。还有精医善儒的程汝惠、程春浦(一说程春圃)、程本遐、周少冶、周广运等,皆具才名而掌握一定的医药学知识。

1.4草医草医治病多得授家传医技,对症用药,通常对一类疾病颇有心得,深受农村群众欢迎,凡大村庄皆有草医三五名。最有名的是近代坑口村人程华基,少年丧父,遂辍学承继其父所设药肆,兼研习外科,药医并举,深谙药物炮制之术,曾研制中药膏、丹、丸、散、水剂等一系列中成药,其烫伤药膏、风损药膏、肝炎糖浆疗效显著,又成功将中草药用于治疗骨髓炎、毒蛇咬伤、蜂窝组织炎等,声誉日高。其水泛丸等技术操作曾于1980年被摄入卫生部制作的《黄山中草药》科教片中。还有清末余川村庠生汪志根善用草药治疗麻疹、白喉、乳蛾、白蛇圈(方言,即带状疱疹)等病证,医德高尚,收费低廉,深受景仰。

1.5名医绩溪地区世代皆有名医,或祖传医业,幼承庭训,长于临证;或勤奋攻读,精研方脉,论理深渊;或医德高尚,清廉谦简,不持已所长,皆是济世济人、有所一得者,均较大地推动了祖国医学的发展和地方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明代医家唐玄真,字云龙,擅治痘疹,著《痘疹奇衡》二卷,古之痘疹,专为小儿所设,其下卷专论成人痘疹及救治之法,论述精详,实补前人未尽之处,本次调研得《儒门医学秘旨》抄本一卷,历代书目或皆未载。清代有“红顶商人”胡雪岩开“胡庆馀堂”药号,著《九丹全书》。是时,战乱疫疠流行,“胡氏辟瘟丹”“诸葛行军散”“八宝红灵丹”等药品备受欢迎,胡氏更曾亲书“戒欺”字匾,教诫职工“药业关系性命,尤为万不可欺”“采办务真,修制务精”。胡庆馀堂逐步成为国内规模较大的全面配制中成药的国药号,饮誉中外,对祖国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民国时期有东渡日本,习医回国,精中西医学,造旨颇深的余川村人汪惕予。其创办上海自新医科学校、医院,主编《医学世界》月刊,首创中国女子看护学校,创办中华女子产科学校、协爱医专,改善了卫生教育事业落后的面貌,被推选为全国医学界联合会会长,为中西医学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著有《汪氏医学汇编》《汪氏解剖学》《汪氏外科学》《汪氏二十年之经验》等,同时还是“汪裕泰茶号”经理,为近代茶业大亨。

2 医学世家

据不完全统计,自北宋以来,新安地区世家传承3代以上乃至30代者共计139家,名医达300余位[6]。通过本次调研搜集来看,绩溪地区同样具有丰富的医学家族传承链,截止新中国成立前,世医传承三代及以上不少于16家。

明代程文镇,世代业医,以医名世,子启潜(景陶)、孙国荣举医学训科,曾孙道亨(志惠),俱承家传,名震一时。湖里周氏家族,多有习医者,其中少塘为郡城名医,其侄周士暹(镜玉)、周天如传其业。其中,周镜玉专业大方脉,著有《杏圃老人医案》一卷,经歙县卫生局整理删节,改名《周镜玉医案》,另传著有《本草详要录》《医案俞穴》《明医摘粹》等。胡润川者,三世业医,至润川尤精,遇贫者送诊给药,著有《医学锦囊》《伤寒辨微》《女科临症指南》。仁里村程本遐,世业岐黄,著有《脉症指疑》《医方类》等。精于妇科、长于脉理的“葛里先生”葛芳桂,精于女科的胡宾旸,精于痘科的余海宇,精于内科的程廷献,乳医为长的冯乾元,瑞川村的柯泽舟,霞水村的中药世家程汝彰,余川村汪氏蛇医,石家村中药世家石原皋,皆世代业医。

冯村的明代医家冯永益,被称为“老一帖”,他精通医道,医术高超,一般疾病通常一帖药除病,故百姓以“一帖”冠之。清代,冯端變、冯承灶、冯承钺、冯景椿、冯景铭、冯运佳、冯百诚五代7人为中医,其中冯承钺先生精内、外二科,病者服药多一剂而愈,被冠以“新一帖”之美称,撰有《医宗通考》十二卷(1876年)。经笔者实地考察,走访其后人,惜佚。考冯氏家传宗谱,可知诸医家生卒,绘制出其家族传承链,见图1。

图1 冯氏医学传承链

岭北吕家碓村吕氏医学,精于内科,长于脉理,有吕和轩、吕子振、吕华等。吕和轩对温病较有研究,医术高超,民国十一年(1922年),休宁县长赠其“术比仓公”匾额,著有《和轩医案》四卷。吕子振随父吕和轩习医,悉心钻研医理,善治伤寒,当地有“患寒症,请子振”一说,著有《吕子振医案》四卷、《吕氏破伤风验方》等。吕氏医学传承至吕华时已至第十代。经笔者走访,其后代不再从事医学工作。

龙川胡氏医学是绩溪地区传承最广、历史最悠久的名医世家。以清中期36世胡仲伟为始祖,而其根源可追溯至明胡宗宪之父乐山公“司药”、24世太二公开设的药号“余庆堂”[7]。胡仲伟,字环溪,精外科、方脉,有“再扁鹊”之称[8]。自胡仲伟伊始,父子、伯侄相传,已历13代,绵延300余年,执医者共25人,名医有胡仲伟、胡震来、胡节君、胡煌屿等,有《懿德新编》《胡震来医案》《胡节君医案处方手稿》和《家传单验方手册》等存世。

3 医学著作

据《绩溪县志》《新安医籍考》《中国分省医籍考》《皖人书录》《新安医学史略》《中国分省医籍考·安徽省》《安徽通志稿》《重修安徽通志》《徽州府志》《安徽艺文考》以及前述《绩溪书目》等地方志书资料表明,明代有医著5部,清代有医著32部,近现代有医著10部。

明代自程汝惠《医学正宗》行世始,继有唐玄真《痘疹奇衡》二卷和《儒门医学秘旨》一卷,周士暹《明医摘粹》,陈双溪《青囊明辨》等共计4人5部。

清代胡履吉著《伤寒辨论》为先,后有《黄帝内经素问校义》《医宗通考》《本草诗笺》《本草详要录》《杏圃老人医案》《耕心别墅医案》《杏林杂缀》《医案俞穴》《医学锦囊》《伤寒辨微》《女科临症指南》《伤寒寸金》《类方秘录》《医说注》《医学指南》《痘科医学》《脉症应绳录》《医方集要》《葛氏医案》《医方类》《脉症指疑》《医理扶微》《引经证医》《活幼纂集》《痊痢吐血之证指南方论》《医家指南》《九丹全集》《杏林医集》《汪氏医学汇编》《汪氏解剖学》《汪氏外科学》《汪氏二十年之经验》等共计23人33部。

近现代有王禹门著《个人卫生谈》《内科学讲义》,劭之耀著《简明中医妇科学》,吕氏医学有《吕子振医案》《和轩医案》《吕氏破伤风验方》,龙川胡氏医学有《懿德新编》《胡震来医案》《胡节君医案处方手稿》《家传单验方手册》等共计8人10部。

由此可见,上述医著涉及内、外、妇、儿临证各科和本草、医学启蒙、医案等,种类齐全,内容丰富。

4 学术拾珍

4.1小学考据内经,倡学术新风绩溪儒生胡澍著《黄帝内经素问校义》一卷,以对校、本校为主,理校为辅,以明顾从德影印宋刻本为底本,参考明道藏本、熊宗立本、周曰本,从文字、音韵、训诂、医理等方面进行校勘,对文义、字形、注文、韵例、倒文、通假、对举等方面深入研究,共计32条46则[9-10]。如“病之形能”中“能”训为“态”,状态之义,经义顿明,豁然开朗;“愚者佩之”中“佩”训为“倍”,违背之义;“圣人传精神”中“传”训为“抟”,会聚之义;“足生大丁”中“足”实为“是”之别字等字词的校注,独树一帜,医理文理相通,得到后世认可推崇。虽其中年早逝,草创未就,但自胡澍之后,俞樾、孙诒让等大开《内经》训诂考证之风[11]。故钱超尘曾评价道“胡氏书虽短促,但由于他能融贯全书,且心细如发,每多精义”[12]。

4.2明辨成人痘疹,补前贤未备明天启六年(1626年)唐云龙撰《痘疹奇衡》二卷,上卷论小儿痘疹,下卷论成人痘疹,盖因其遍阅前书,未见成人治痘专书,乃作下卷,以补前贤之未备。唐氏指出论治成人痘疹先需辨其与伤寒之不同,以四诊明脏腑、表里、寒热、虚实。其指出“痘者,豆也,病患物类而属脾阴,非胃中气血充足不能长养。”故临证处方以阴为主,阳为辅,以急救真水、保守五脏、宣化六腑为基本治则。同时强调“以元气运血气,则形活而神亦活矣,可为治痘之大法门”,尤注重胃气的存夭,并以胃气作为判断痘症吉凶之关键。

4.3引经论证医理,创新安新方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程樑撰《引经证医》四卷。卷一、二论内科诸证,卷三、卷四为程氏医案,后附方剂63首,其中自制新方16首。如补火丹(硫黄、肉桂、川椒、附子、补骨脂、胡桃、牛膝)峻补命门之火;五味迎春膏(熟地、阿胶、香附末、羚羊角、黄连)补血虚阴亏,调和肝脾;柴半汤(柴胡、半夏、甘草、陈皮、黄芩、姜皮、薄荷)治疟疾;前胡汤(前胡、黄芩、栀子、茯苓、蝉衣、薄荷、甘草、通草)治表里热证;引竭煎(苏子、麻仁、胡麻、桃仁、槟榔、瓜萎仁、枳实、白蜜、当归尾、沉香曲、淡吴茱萸)治肠燥津枯便秘;芩荷引竭煎(子芩、当归尾、山楂子、莱菔子、枳实、荷叶蒂、苏子、沉香曲、槟榔)治疗痢疾;醒脾煎(姜皮、白术、甘草、大枣、砂仁、苍术、荷叶)治疗脾虚泄泻;固精丸(大熟地、牡蛎块、茯苓、潼沙苑、龙骨、杜仲、文蛤、莲须、金樱子、紫衣胡桃)治疗梦遗;加味甘露饮(生地黄、玉竹、五味子、白蜜、沙参、鲜石斛、麦冬、甘蔗汁)治疗消渴;豆卷腹皮汤(大豆黄卷、枳实、白术、茯苓、白蔻仁、厚朴、姜滓、大腹皮、橘皮、白木香)健脾化湿;济离煎(生地、白芍、香附、旱莲草、熟地、玄参、藕节、童便、墨汁)治疗阴虚血热;活血通络饮(当归尾、川芎、丹皮、橘络、赤芍、延胡索、红花、香附)活血通络。

考上16方,药味不过10味,然药简力宏,直切病机,配伍得当。补火丹峻药猛攻,力求重剂起沉疴;但醒脾煎、豆卷腹皮汤却用药轻灵,取法温病诸家;固精丸、加味甘露饮皆纯补之剂,所用皆是补肾精、疗消渴之历代诸家要药,大刀阔斧,直切病机,直达病灶;五味迎春膏以膏剂敷于两胁,颇为实用;活血通络饮取法天士络病和清任逐瘀诸汤;前胡汤宣、通、清、利并举,治表里热证,配伍尤为精妙,引竭煎及其变方芩荷引竭煎行气、导滞、润燥、醒脾、渗湿并用,颇见功底。程氏新制诸方,非博学勤思、融汇贯通而不可得,诚可为后学之津梁。

5 结语

新安医学是地域性医学流派的杰出代表,而绩溪地区亦是新安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医学面貌与整体的新安医学发展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明清时期呈现出大繁荣的景象。绩溪素有徽厨之乡、徽墨之乡、蚕桑之乡和徽州故里之称,优秀独特的新安医学和其更深层次的徽学文化在绩溪地区得到很好地沉淀,故在绩溪小小的县邑中涌现出较多具有特色的医家医著,在新安医学发展上留下绩溪人的注脚。《江南通志》云:“大江之东,以郡名者十,而士之慕学,新安为最;新安以县名者六,而邑小士多,绩溪为最”。除上述外,还有绩溪地区的医药资源、药铺药号、医药艺文、卫生防疫等内容还在收集整理之中,方兴未艾,它们将一起较为完整地呈现出绩溪地区新安医学发生、发展、绵延的历史全貌,为整个新安医学的研究增添颇为精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绩溪医家新安
新安滩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All in a Day’s Wok
张新安教授简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新安滩
新安讯士Q6155-E PTZ摄像机
微风古韵·文化上庄
徽商之源·恒茂无垠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