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上MBTI迷信症之后

2022-10-09 09:12蓝莓酱
大学生 2022年9期
关键词:射手座测试题刻板

文/蓝莓酱

这个测试好像蛮有趣

我第一次接触MBTI是在高三专业选择的时候。班主任为了让大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给我们每个人发了这项测试的链接。

后来我才知道,MBTI是一种描述人格特征的理论模型。它依据“如何获得能量”“如何收集信息”“如何做决定”以及“如何应对外部世界”分出了16种人格类型。

经过10分钟,在做完了93道测试题后,我被判定为INTJ型人格。

“更倾向于规划和推演未来。”

“结果驱动型,追求高回报的策略。”

“高度独立、习惯独处。”

“内在情感十分强烈。”

当时的我下意识地点头——没错,这就是我啊。

或许是因为对自我认同和归属感的依恋,我开始用它来定义自己。当时的我心想,多一个了解自己的方式不是很有趣吗?

开始喜欢用它来分析人

其实在MBTI之前,大家似乎更喜欢用星座来给自己做标记。

初中时的我把每个星座的日期背得滚瓜烂熟,按照“星座配对指数”寻找班上最适合做好朋友的人。上高中后,我又经常在网页上搜索“射手座喜欢一个人有哪些特征?”然后,我发现了MBTI。

相较于星座这种全凭上天注定的东西,MBTI因为有理论和测试的支撑而显得相对“科学”和“可信”。

在了解了关于各种人格的分类之后,我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拥有了可以分析自己和别人的“神器”,并开始乐此不疲地给别人判断类型。

首先接受“MBTI诊断”的是我的发小。与社恐的我不同,他似乎和所有人都能自来熟;他的爱好很多,今天好奇滑雪,明天又喜欢上了机器人;他经常想一出是一出,但换一句话说,又拥有令我羡慕的活在当下的心境。在做完了漫长的测试题之后,他果然是我猜测的ENFP。其特征确实能够解释发小的一些特点:三分钟热度、逻辑强大、有丰富的想象力。

MBTI就像一个工具,把我们自身复杂又缥缈的特质具象化,让我们在茫茫之中找到了归属感。

似乎陷入了人格的框架

我在网上看到一些话题讨论,大家对于各种人格的刻板印象层出不穷:如果你是INFJ,那你一定有兼济天下的大情怀和神秘的气息;只要你是ISTP,就一定是不在乎感情的冷血动物。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就像几年前的星座一样。“处女座有洁癖”“巨蟹座很恋家”,还有,“不要和射手座谈恋爱”。

大家好像陷进了MBTI的框架里,把人精确地按照16种类型打上标签,然后归类。慢慢地,我也开始将个人的预设和人格的刻板印象带入到我遇见的人身上。

我甚至还设想过,自己将来要和一个ENFP型人在一起。他们拥有奇奇怪怪的脑洞和随和浪漫的性格,简直是人间天使。

但后来的情况是,我并没有找到我的ENFP,我最好的朋友也不是应该和我很互补的INTP。也就是说,在遇到真正心动的那个人时,一切标签和设想都不作数。

试着和标签Say no

MBTI对于了解和接纳自己来说,是一项非常好的工具。它提供了一个空间让类似的人在一起交流,让大家看到:哦,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和我一样。或许我们一样敏感而理想主义;或许我们一样渴望和谐的氛围和温暖的集体;又或许我们一样是搞笑又忧伤的矛盾体。

但千千万万的人都能被简单的16种类型所总结吗?与其说我们是某一种人格,不如说这种人格所描述的特征像我们。或许人类特别的地方就在于,我们是无法被完全概括的个体,无论是MBTI,抑或是其他这样那样的标签,都是对于一个群体的笼统的解释。撇开这些标签,我们可以触摸到一个更真实的人。

于是,我开始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些可能性。我允许自己不再对计划那么有执念,比如在前一晚临时决定去南京旅行,并且适应各种原来会让自己崩溃的突发情况;我试着和自己的情感和解,不再强行压抑和隐藏;我试着不那么执念于规划自己的未来,学会活在当下。意外的是,我和“很不我”的这些特质相处得很好。

比起用“专业”“星座”“喜欢的乐队”来分析一个人,我开始去探索每个标签背后活生生的个体。

现在的我已经放弃对标签的“迷信”了。或许MBTI更像是用橡皮泥捏成的柔软的模具,它将一群相似的人聚在一起,让他们彼此相聚的同时,可以更加坚定、坦然地拥抱自己的模样。当然,里面也有足够的空间,跳出去另寻他路,抑或是任自己野蛮生长,一切由你决定。

猜你喜欢
射手座测试题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天真烂漫鬼灵精——射手座
天真烂漫鬼灵精
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
《一次函数》测试题
独行者射手座
必修1、必修2第二轮复习测试题
本期主打星座:射手座
学困生元刻板印象结构探索与问卷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