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伴食管梗阻晚期癌症患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0-09 08:16康,张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7期
关键词:经皮食管血清

王 康,张 浩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癌症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晚期癌症基本无法治愈[1]。晚期癌症患者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如癌性疼痛、食管梗阻等。食管梗阻一旦发生,就可影响患者食物的正常摄入,导致其出现营养不良[2-6]。对伴食管梗阻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对改善其营养状况、延长其生存期至关重要。本文主要是探讨对伴食管梗阻的晚期癌症患者实施CT 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对其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1 月至2021 年10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 例伴食管梗阻的晚期癌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晚期癌症的诊断标准,且经病理学检查得到确诊;存在食管梗阻的情况;认知功能正常,能配合完成本研究;对研究内容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由其他原因导致的食管梗阻;对手术或麻醉存在禁忌证;病历资料缺失。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年龄为55 ~75 岁,平均年龄为(61.13±3.45)岁;其中,食管癌放疗后出现食管再狭窄的患者有18 例,颈部转移瘤患者有5 例,中耳癌并发会厌功能障碍患者有2 例,纵隔肿瘤患者有3 例,气管隆突下占位患者有1 例,食管癌放疗后发生食管气管瘘的患者有1 例。

1.2 方法

对这些患者均进行CT 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方法是:术前为患者肌内注射阿托品,让其口服胃镜润滑剂。术中在胃镜的帮助下,将5F 导管置入患者的胃腔中。将患者转移到CT 床上,采用飞利浦Big Bore CT设备对其进行CT 检查。将定位栅贴在患者的左上腹部,用三通注射器向其胃腔中注入500 ~700 mL 的空气,使用CT 扫描确认进针点、进针角度及深度。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做好局部麻醉后,以得到的CT 图像为根据,对患者实施经皮穿刺。将胃壁固定器置入患者的胃腔中,然后再次行CT 扫描,确认胃壁固定器置入成功后,向胃腔内送入蓝针套圈,抽出黄针针芯,引入滑线,回拉蓝针套圈,感觉到回拉阻力后套牢滑线,并将胃壁固定器拔出,结扎固定。采用同样的方法在相邻2 cm 处对胃- 腹壁再次穿刺固定,对固定的中间区域行局部浸润麻醉。用手术刀挑起约5 mm 的皮肤切口,再次向胃腔中打入空气,行CT 扫描,对手术的安全范围进行评估。拉起滑线,沿胃底方向将套件PS 针缓缓刺入,当阻力突然降低时,对支撑套进行调节,将PS 针的针芯拔出,向支撑套中插入胃造瘘交换导管。在水囊中注入2.5 mL 的灭菌蒸馏水,使其保持充盈状态,压下固定板,用纱布包扎固定,完成手术。术后用抗生素对患者进行3 d 的抗感染治疗,手术当天需给予患者输液支持治疗,并让其禁食24 h。24 h 后,协助患者取半卧位,经造瘘管给予其流质食物。进食完毕后需及时冲洗造瘘管,避免造瘘管堵塞、脱落,每个季度需要更换一次造瘘管。

1.3 观察指标

比较30 例患者术前、术后1 个月及2 个月的营养指标,包括体质指数(BMI)、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尿素氮、空腹血糖、血清钠离子、血清钾离子。观察并记录30例患者手术置管的成功率、对手术的耐受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如排黑便、造瘘口疼痛、造瘘口周围渗液、吸入性肺炎等)的发生率。术前、术后1 个月及2 个月,分别采用自制的“生活质量评分量表”评估30 例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三个维度,各维度的总分均为10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0.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0 例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术后1 个月及2 个月,30 例患者的BMI、Hb 和血清白蛋白的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 个月及2 个月,30 例患者的淋巴细胞计数、空腹血糖、血清肌酐、血尿素氮、血清钠离子、血清钾离子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30 例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s)

表1 30 例患者手术前后营养指标的比较(± s)

P 值术前、术后2 个月相比BMI 19.35±2.09 21.83±2.76 22.81±1.82 3.924 <0.05 6.838 <0.05淋巴细胞计数(109/L)1.36±0.34 1.47±0.56 1.50±0.45 0.920 >0.05 1.360 >0.05 Hb(g/L) 90.40±13.85 103.54±16.06 106.21±0.78 3.394 <0.05 6.242 <0.05血清白蛋白(g/L) 32.73±4.89 38.70±4.49 38.17±5.48 4.926 <0.05 4.057 <0.05血清肌酐(μmol/l) 83.48±10.26 82.46±11.06 82.13±10.98 0.370 >0.05 0.492 >0.05血尿素氮(mmol/L) 7.61±1.56 8.03±1.87 8.26±2.41 0.945 >0.05 1.240 >0.05空腹血糖(mmol/L) 4.68±0.69 5.03±1.32 5.11±1.67 1.287 >0.05 1.303 >0.05血清钠离子(mmol/L)134.22±6.54 133.89±7.45 132.55±7.91 0.182 >0.05 0.856 >0.05血清钾离子(mmol/L)3.32±0.53 3.45±0.60 3.27±0.47 0.889 >0.05 0.387 >0.05营养指标 术前(n=30)术后1 个月(n=30)术后2 个月(n=30)t 值术前、术后1 个月相比P 值术前、术后1 个月相比t 值术前、术后2 个月相比

2.2 30 例患者的手术情况

30 例患者手术置管的成功率为100.00%,其对手术的耐受率为100.00%。术后,30 例患者中有1 例患者发生排黑便、造瘘口疼痛,有1 例患者发生造瘘口周围渗液,有1 例患者发生吸入性肺炎,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00%(3/30)。

2.3 30 例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术后1 个月及2 个月,30 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量表中的生理机能评分、心理健康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30 例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s )

表2 30 例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分,± s )

P 值术前、术后2 个月相比生理机能评分 50.17±15.35 69.28±16.50 70.56±21.36 4.645 <0.05 4.246 <0.05心理健康评分 48.77±14.23 61.97±16.33 62.88±15.65 3.338 <0.05 3.654 <0.05社会功能评分 41.27±13.65 59.74±18.60 61.51±17.83 4.385 <0.05 4.937 <0.05指标 术前(n=30)术后1 个月(n=30)术后2 个月(n=30)t 值术前、术后1 个月相比P 值术前、术后1 个月相比t 值术前、术后2 个月相比

3 讨论

晚期癌症患者由于癌细胞不断侵袭、转移,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严重降低其生存质量。食管梗阻是部分晚期癌症(如食管癌、颈部转移瘤、纵隔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晚期癌症患者在并发食管梗阻后,会影响其正常进食,导致营养摄入受阻,出现营养不良,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也会缩短其生存时间[7-10]。静脉输注营养液是一种很好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但输注的营养成分相对单一,且输注量较少,无法充分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另外,长时间静脉输注营养液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栓塞、感染、变态反应等。因此,现阶段临床上对伴食管梗阻的晚期癌症患者多进行肠内营养支持[11-13]。肠内营养支持的置管方法较多,其中鼻胃管比较常用,但伴有食管梗阻的患者插入鼻胃管的难度较大,原因是食管梗阻处的张力较高,无法有效扩张,且鼻胃管的硬度较低,造成插管困难。另外,梗阻处的食管若发生再扩张,会导致食管狭窄口的位置出现变化,在盲视野下鼻胃管无法有效通过狭窄的食管梗阻处[14]。最近几年,临床上对伴食管梗阻的晚期癌症患者进行CT 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进行该手术时,将5F 导管和导丝配合,能顺利通过食管的狭窄处,提升胃造瘘的成功率。另外,在CT 的引导下插管能有效弥补盲视野下插管的缺陷,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5]。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伴食管梗阻的晚期癌症患者实施CT 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其生活质量,且手术置管的成功率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好,其术后的并发症较少,手术的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经皮食管血清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应用
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37例
血清4型Ⅰ群禽腺病毒 Hexon、FierⅠ、FiberⅡ基因的原核表达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在急性胆道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幽门螺菌感染胃炎患者血清miR-155表达与IL-6表达的相关性
有种胃病,用药治不好
巴雷特食管该怎样治疗
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内pH和食管动力学的差异比较研究
血清HBV—DNA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