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颅夹闭术与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老年脑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2022-10-09 08:16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开颅住院费用栓塞

徐 明

(麻城市人民医院,湖北 麻城 438300)

脑动脉瘤主要是因为脑动脉壁受到强大压力,引发膨出,容易使患者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使患者的颈部、腰部、背部发生疼痛,且患者的神经功能会发生损伤,进而出现昏迷情况,如果情况严重,则会变为植物状态,甚至死亡[1]。目前,临床中一般会采用开颅夹闭术和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血管介入栓塞术的优势相对明显,包括疼痛程度低、创伤程度小、不需要开颅等[2]。但是对于以上两种治疗方法的选择,需要临床医师根据实际情况(血管、瘤颈宽度、脑动脉瘤的位置以及体积等)决定[3]。本文对2016 年7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0 例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旨在探讨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介入栓塞术对老年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7 月至2020 年12 月期间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动脉瘤患者1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血管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50 例/ 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麻城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及其家属均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预防再出血、控制颅内压、脑脊液引流等。开颅夹闭组患者通过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通过血管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进行开颅夹闭术的方法是:对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借助CT 观察其颅内动脉瘤。在患者的头部做一个弧状切口,将头皮、皮下组织、骨膜逐层切开,翻转皮瓣,对颅骨进行钻孔。使用铣刀将骨窗铣下,然后剪开硬膜,沿脑裂处进行分离,直至动脉瘤。使用血管夹对载瘤动脉进行阻断,对动脉瘤与粘连处进行分离,使用动脉瘤夹对动脉瘤进行夹闭。移除阻断夹,对瘤颈夹闭情况进行观察,查看是否发生出血以及血管痉挛情况,然后在硬膜下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两天后拔除引流管。进行血管介入栓塞术的方法是:手术前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水平。同时,给予患者尼莫地平,进行全身麻醉,对患者右侧腹股沟处的股动脉进行穿刺,置入6F 动脉鞘。插入导引导管,将导引导管的头端放置在颈内动脉内,通过微导丝的引导,将微导管插入其中,进入合适的位置。选择与动脉瘤大小合适的弹簧圈,进行栓塞。同时,对患者的DSA 进行检测。如果患者的动脉瘤过大,应该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直到造影动脉瘤无显影后,方可拔出导管。手术后,常规加压包扎穿刺点,手术后每12 小时经皮下注射5000U 低分子肝素。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和Glasgow 昏迷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治疗后,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者有34 例,为有效者有14 例,为无效者有2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0%;开颅夹闭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者有23 例,为有效者有17 例,为无效者有10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其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住院时间(d) 住院费用(万)血管介入栓塞组 50 2.09±0.58 10.48±2.18 6.68±0.88开颅夹闭组 50 3.00±0.59 17.82±2.72 3.38±0.48 t 值 7.777 14.889 23.279 P 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2.4 两组患者Glasgow 昏迷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Glasgow 昏迷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Glasgow 昏迷评分的比较[例(%)]

3 讨论

脑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据统计,约有30%的脑动脉瘤会发生破裂出血,从而引发死亡。脑动脉瘤发生破裂之后,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进而引发头痛、颅内压升高以及脑膜刺激征[4-6]。目前,临床上一般会选择开颅夹闭手术对脑动脉瘤患者进行治疗。但是,该治疗方法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术后会产生较多并发症,而用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能够避免周围脑组织发生损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还能够处理患者的双侧动脉瘤,降低二次手术率[7-8]。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其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介入栓塞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颅夹闭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Glasgow 昏迷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老年脑动脉瘤患者通过血管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开颅夹闭术,且手术时间更短,住院时间更短,但住院费用高于开颅夹闭术,整体来说,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开颅住院费用栓塞
不同年龄段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胫骨平台骨折并发肺脂肪栓塞综合征一例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北京市医保局:部分住院费用 4月1日起“无纸化”报销
“机器人医生”,手速比人类医生快50倍
医疗保险对中老年人住院医疗费用的影响
国家卫计委:2017年实现住院费用异地结算
锥颅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两种不同切口开颅清除自发性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内血肿效果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