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发与未并发髋关节滑膜炎儿童临床特征差异性的分析

2022-10-09 08:16杨俊波王丹丹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7期
关键词:滑膜炎川崎髋关节

杨俊波,王丹丹

(云梦县中医院1. 儿科2. 麻醉科,湖北 孝感 432500)

川崎病又叫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常见于5 岁以下的儿童群体[1]。川崎病患儿临床可见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2]。上述病理改变可导致髂动脉病变,进而引发髋关节滑膜炎。川崎病并发髋关节滑膜炎的临床发病率并不高,因此相关的临床研究也较少。为提高临床对川崎病并发髋关节滑膜炎的认识,本文就川崎病并发与未并发髋关节滑膜炎儿童临床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川崎病未并发髋关节滑膜炎患儿180 例及同时期我院收治的川崎病并发髋关节滑膜炎患儿11 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并发髋关节滑膜炎的患儿作为并发组,将未并发髋关节滑膜炎的患儿作为未并发组。两组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临床确诊川崎病。2)并发组确诊髋关节滑膜炎。3)临床资料完整。4)接受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5)其家长对研究知情。

1.2 方法

调查两组患儿的性别。对患儿川崎病的类型进行判定。完全川崎病的判定标准是发热5d 或5d 以上,同时具有以下症状中的4 项:1)结膜非化脓性充血。2)唇部充血、皲裂,口腔黏膜存在弥漫性充血,舌乳头凸起、充血。3)手足硬性水肿,手掌存在红斑,指端膜状脱皮。4)躯干存在多形性红斑或猩红热样皮疹。5)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此外,若仅有以上症状中的3项,但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可见冠状动脉损害,也可诊断为完全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的判定标准是发热5d 或5d 以上,同时具有上述5 项症状中的3 项。在诊断川崎病时要注意排除猩红热、药物过敏综合征、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腺病毒感染等可导致上述症状发生的疾病。通过超声检查,确定两组患儿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损害。冠状动脉损害的判定标准是:3 岁以下患儿冠状动脉的内径超过2.5mm,3 ~9 岁患儿冠状动脉的内径超过3mm,9 岁以上患儿冠状动脉的内径超过3.5mm,或冠状动脉扩张节段的内径超过邻近节段的1.5 倍。观察两组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后有无反应。如注射2g/(kg·d)的免疫球蛋白36h 后体温仍高于38℃、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中的1 项或1 项以上,则判定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抽取两组患儿的空腹静脉血,检测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N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IB)、脑钠肽(BNP)、D-二聚体(D-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的性别、疾病类型、冠状动脉损害情况、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无反应情况、年龄、CRP 水平、WBC 水平、Hb 水平、HCT 水平、PLT 水平、ESR 水平、Na+水平、ALT 水平、AST 水平、ALB水平、FIB 水平、BNP 水平、D-D 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中计数资料临床特点的对比

两组患儿的性别、疾病类型、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无反应方面有差异,并发组患儿的无反应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中计数资料临床特点的对比[例(%)]

2.2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中计量资料临床特点的对比

两组患儿CRP、WBC、Hb、HCT、PLT、ESR、Na+、ALT、AST、ALB、FIB、BNP 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年龄、D-D水平方面有差异,并发组患儿的年龄更大、D-D 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中计量资料临床特点的对比(± s)

表2 两组患儿临床资料中计量资料临床特点的对比(± s)

组别 年龄(个月)CRP(mg/L) WBC(×109/L) Hb(g/L) HCT PLT(×109/L) ESR(mm/h)未并发组(n=180) 24.33±5.78 93.96±15.65 14.89±4.33 112.03±7.17 0.35±0.10 367.56±31.29 30.76±6.41并发组(n=11) 32.15±6.12 102.77±12.33 15.51±4.37 108.02±7.91 0.34±0.11 351.72±30.97 33.21±4.60 t 值 -4.342 -1.831 -0.461 1.790 0.320 1.631 -1.247 P 值 <0.001 0.069 0.645 0.075 0.749 0.105 0.214续表组别 Na+(mmol/L) ALT(U/L) AST(U/L) ALB(g/L) FIB(g/L) D-D(μg/mL)BNP(pg/mL)未并发组(n=180)136.77±7.79 40.09±7.91 32.03±4.90 36.36±5.03 5.79±1.12 1.07±0.42 876.37±22.73并发组(n=11) 135.83±6.53 36.11±7.23 29.30±3.71 38.26±5.11 6.31±1.05 2.83±0.51 869.09±30.57 t 值 0.392 1.627 1.814 -1.215 -1.500 -13.326 1.010 P 值 0.695 0.105 0.071 0.226 0.135 <0.001 0.314

2.3 川崎病并发髋关节滑膜炎患儿的临床特点

在并发髋关节滑膜炎的患儿中,双侧发病的患儿有8 例(占72.73%),右侧发病的患儿有2 例(占18.18%),左侧发病的患儿有1 例(占9.09%)。这些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下肢疼痛、站立不稳、不能久站、跛行、髋关节压痛、髋关节不能外展等。

3 讨论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自限性血管炎,最早于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师报道(因此而得名)[3-4]。此病的高发人群为学龄前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患儿会出现全身性非特异性血管炎[5-6]。此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部分学者认为其与感染、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有关[7]。除相关临床诊断标准中提到的症状外,部分此病患儿还会出现腹痛、腹泻、咳嗽、呕吐、关节痛、关节炎等临床表现[6]。有研究指出,川崎病可根据病程分为四期(每期患儿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8-9]。Ⅰ期为急性期,病程通常不超过10d,临床表现为发热、结膜充血、皮疹、口腔病变、淋巴结肿大[10]。Ⅱ期为亚急性期,病程通常为12 ~28d,临床表现为烦躁、脱皮、心包积液、房室瓣反流、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瘤形成等。Ⅲ期为恢复早期,病程通常为28 ~45d,临床表现为相关临床症状逐渐减轻。Ⅳ期为恢复晚期,病程可为数月或数年,临床表现为相关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但部分患儿会存在心电图检测结果异常、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等表现[11]。临床上对川崎病的治疗原则是抑制血管炎,减轻冠状动脉受到的损害,防止并发症和严重临床症状的发生。川崎病经临床规范治疗后,通常可获得良好的预后,但部分患儿会因此而遗留冠状动脉疾病,进而发生心脏病[12-13]。川崎病患儿存在一定的几率并发髋关节滑膜炎,部分患儿甚至会以髋关节滑膜炎作为首发表现,相关发生机制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川崎病患儿的免疫调节功能存在异常,进而可损伤全身多处血管的内皮和血管壁,其髂动脉发生损伤后,可影响髋关节的血流情况,并引发髋关节滑膜炎。髋关节滑膜炎可引发髋关节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是儿童最为常见的髋关节疾病。临床上可通过临床症状、体格检查、B 超检查结果来诊断髋关节滑膜炎。对髋关节滑膜炎患儿进行规范的治疗可促进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使其获得良好的预后。但治疗时应注意不得减少关节制动的时间,避免使关节负重,以预防骨坏死。本次研究中,我们对川崎病并发与未并发髋关节滑膜炎儿童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以期了解两者的临床特点和差异,为临床深入了解川崎病及其并发症提供一定的帮助。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临床早期治疗川崎病的重要措施,可获得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缓解患儿的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14-15]。据统计,有5% ~15% 的川崎病患儿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后无反应[11]。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有无反应方面有差异,并发组患儿的无反应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未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可能是导致川崎病患儿并发髋关节滑膜炎的原因之一。但临床上对两者具体相关性及作用机制尚缺少研究。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在年龄方面有差异,并发组患儿的年龄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年龄较大的患儿其病程通常也较长。但本研究中并未对两组患儿的病程进行分析,对此尚需相关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纤维蛋白经活化和水解后会产生特异性降解产物。D-D 是最基本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D水平的升高是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重要标志。临床上常参考D-D 的水平对多种凝血相关疾病进行诊断、疗效评估、预后判断。本研究显示,两组患儿在D-D 水平方面有差异,并发组患儿的D-D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川崎病并发髋关节滑膜炎患儿的关节损伤可导致局部发生炎症反应,使凝血酶原在炎症因子的作用下活化,从而可激活凝血反应,导致纤维蛋白凝集,D-D 水平升高。

综上所述,川崎病并发与未并发髋关节滑膜炎儿童相比,并发儿童的年龄较大、对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无反应的几率更高、D-D 水平更高。临床上可根据川崎病未并发髋关节滑膜炎儿童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防治措施,以预防髋关节滑膜炎的发生,提高川崎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滑膜炎川崎髋关节
生姜粥缓解滑膜炎疼痛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分析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眼红皮疹烧不停
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滑膜炎180例临床观察
通经活利汤配合皮肤牵引治疗小儿髋关节滑膜炎53例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勿把川崎病当感冒
说说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