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的效果研究

2022-10-09 08:16马军虎汪秀梅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7期
关键词:正骨胸椎错位

马军虎,周 伟,汪秀梅,周 钰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乌鲁 木齐 830000)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是指由多种因素(包括药物中毒、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导致的心电活动异常,主要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房扑房颤、传导阻滞等[1]。有些心律失常患者经检查发现心脏本身无病理改变,但仍存在心慌、胸闷、气短等心前区病象,进一步检查发现是由于颈段、胸段脊柱慢性劳损、外伤或退行性改变导致颈段血管、神经继发性损害而引起的上述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脊源性心律失常。本文主要是探讨用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2 月至2020 年1 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科和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 例脊源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在治疗组患者中,有男16 例,女14 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为23 岁,最大者为60 岁;平均年龄为(37.35±3.75)岁;其中病程最短者为1 个月,最长者为60 个月,平均病程为12 个月。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4 例,女16 例;其中年龄最小者为24 岁,最大者为61 岁;平均年龄为(38.60±2.32)岁;其中病程最短者为3 个月,最长者为70 个月,平均病程为13 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脊柱相关疾病治疗学》[2]中的“三步定位诊断”制定如下诊断标准:1)临床症状。(1)患者存在颈肩背部疼痛不适症状。(2)患者心里发慌、胸口憋闷、气短而急,同时伴有失眠、出汗、头痛等症状。2)触诊检查。对患者进行触诊检查发现其颈肩背肌紧张、僵硬、压痛明显,局部软组织有结节、颗粒样、条索状痛点,颈椎2 ~6 关节突左右不对称,颈椎6 ~7及胸椎1 ~5 棘突偏歪,压痛(+),颈部活动受限,且在改变体位时心前区症状明显。3)X 线检查。对患者进行X 线检查(颈椎正位片)可见椎体旋转,棘突到两侧的距离不同,颈椎的中位线侧弯,单个椎体侧摆;侧位片可见颈椎正常曲度改变,呈反向弓状或变为直线型,椎体力线不稳定,椎体后缘连线像台阶一样,上下椎体之间的距离变窄;双斜位片可见椎间孔形态发生异常变化;胸椎正位片可见胸椎1 ~5 棘突偏歪;胸椎侧位片可见胸椎生理曲度异常改变。4)其他检查。进行心脏听诊闻及心音异常;进行心电图运动试验时,运动中持续监测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图形改变;经常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或无效;经心血管专科检查未发现心脏本身存在病理改变。若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则可诊断其患有脊源性心律失常。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是:(1)病情符合1.2 项中关于脊源性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2)年龄为18 ~60岁。(3)意识清晰,无智力障碍、精神疾病或交流障碍,能理解相关量表的内容并配合治疗。(4)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5)能积极配合完成治疗。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是:(1)与上述诊断标准不符。(2)患有严重的心脏病。(3)有心脏搭桥手术史或支架植入史。(4)合并有骨折、结核病、恶性肿瘤或先天性心脏病。(5)不能坚持治疗。(6)正在接受其他治疗,影响本次观察。(7)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1.4 脱离原则

研究对象的脱离原则是:(1)无法配合完成观察。(2)主动要求脱离。(3)出现不可预知的事故,观察者判断应中断测试。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方法是:主穴选择颈夹脊穴、胸夹脊穴[3],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减配穴。操作方法: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取超过治疗部位10% 的体表面积,用碘伏对皮肤进行消毒。将一次性无菌毫针刺入上述穴位,采用平补平泻法运针,得气后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

1.5.2 治疗组 用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4]。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是:1)放松手法。指导患者取俯卧位,医者使用滚法、掌根揉法、弹拨法等推拿手法放松患者的肩背部肌肉5 min。之后指导患者取侧卧位,用推法、拿法、捏法等手法按摩其颈部两侧的肌肉10 min。2)正骨手法。采用俯卧牵抖冲压法矫正患者的胸椎错位,采用仰头摇正法矫正其寰枕关节和寰枢关节错位,采用低头摇正法矫正其颈椎3 ~7 关节错位,采用侧向扳按法矫正其颈椎侧弯侧摆式错位,采用仰卧推正法矫正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正骨手法的力度要适中,不能用暴力正骨。3)强壮手法。用拇指弹拨法、拿捏法点揉松解患者颈椎、胸椎旁有硬结、粘连、条索状的软组织,并配合经络点穴,以达到强壮筋骨的目的,治疗时间为3 min。4)痛区手法。采用推拿手法缓解患者由颈胸椎病变引起的双上肢疼痛、头面部疼痛及胸背部疼痛等症状,每次治疗2 ~5 min。每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10 d 为1 个疗程。治脊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具体的针刺方法同上。

1.6 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用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评估患者的疗效。治愈:治疗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消失,颈肩背部无不适感,对其进行颈椎X 线检查未发现异常;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基本消失,颈肩背部疼痛、不适等症状明显缓解,对其进行颈椎X 线检查可见颈椎病变较之前明显好转。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有所减轻,颈肩背部疼痛、不适等症状有所缓解,对其进行颈椎X 线检查可见颈椎病变较之前有所好转。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未减轻,颈肩背部疼痛、不适等症状无缓解,对其进行颈椎X 线检查可见颈椎病变较之前无好转。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9.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构成比描述,样本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 χ²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有9 例、6 例、9 例、6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患者分别有3 例、8 例、8 例、11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当今社会,人们在享受电脑、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脊柱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脊源性疾病出现年轻化、普遍化的现象。现阶段,由于脊柱问题引起的心律失常越来越多。心律失常一部分是由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还有一部分是由颈椎、胸椎病变所致[6]。Roberl 等[7]发现,根性、牵涉性及自主神经性是引起颈源性心律失常的三种常见原因。相关的研究表明,颈性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病变节段的颈椎对控制心脏的交感神经、心血管造成刺激所致[8]。近年来,国内外对脊源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报道和基础实验研究越来越多,但并未形成共识。本病在命名、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及发病机制方面都没有统一、规范的学说。有学者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人体解剖及临床研究发现,颈椎、胸椎关节错位后会发生心律失常[9]。从解剖学角度来看,控制人体血管、腺体、肌肉及内脏功能活动的自主神经是由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组成的。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因C2、C3关节错位压迫颈上交感神经节所致;心动过缓是因C5-C7关节错位压迫颈中交感神经节及颈动脉窦所致;心房颤动是因C7-T3关节错位压迫星状神经节及T1-T3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在通过椎间孔时受到刺激或压迫所致;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缩是因T3-T5胸椎关节错位压迫胸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所致[10]。脊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可能是:脊柱由于轻度创伤、长期姿势不良、急慢性劳损、退行性病变等因素造成力学改变,引起椎小关节错位,挤占了椎间孔、横突孔、椎管的代偿空间,从而对交感神经节造成刺激,使其节后神经纤维过度兴奋,引起血管的舒缩平衡失调,造成血管平滑肌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律失常。现在比较确定的脊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脊柱关节错位,导致交感神经受到刺激,进而引起一系列的心脏症状[11]。

针刺夹脊穴可疏通脉络、调节脏腑平衡。大量的研究发现,颈胸段脊髓神经后支与夹脊穴相应节段的神经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颈夹脊穴与颈脊髓的1 ~8 节段相对应,上胸部夹脊穴与胸脊髓的1 ~5节段相对应。关于针刺治疗心律失常的机制,有研究发现针刺夹脊穴的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张鸥等[12]研究发现,夹脊穴与神经节段密切相关。对脊源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时,选取的穴位以颈、胸夹脊穴为主,并随证配伍穴位。关于用正骨手法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的机制,国内学者认为有以下两点[13]:1)纠正脊柱解剖位置的失常。脊柱的轻度扭挫伤、退行性病变、急慢性软组织劳损、长期保持不良的姿势、反复受风受寒等均可造成颈椎、胸椎的椎间关节错位,引起心律失常。而通过手法矫正,可将错位的椎间关节复正,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恢复脊柱的动态稳定。脊柱是通过周围的附着组织来维持动态稳定的,而颈胸椎的动态稳定一旦失衡,就会刺激支配心脏的神经,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龙氏正骨手法的应用既能修复局部软组织损伤,又能将骨性病变复正,有效恢复脊柱周围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及脊柱关节的生物力平衡,从而达到维持脊柱动态稳定的目的。龙氏正骨手法采用“三步定位诊断法”来判断脊柱关节的发病节段及错位类型,然后根据脊柱的病变节段、错位类型运用不同的正骨手法进行治疗,具有科学规范、定点准确、动作柔和、安全有效、简单实用等特点。软组织损伤与椎间关节错位是引起脊柱相关性疾病的两大原因[14-15],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相互影响。龙氏正骨手法可将脊柱关节错位恢复至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可解除骨关节本身的压迫和刺激。针刺夹脊穴可快速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劳损等症状,解除肌肉痉挛,恢复软组织的平衡状态。用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脊源性心律,不仅能改善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筋膜等软组织出现的问题,还能将错位的脊柱关节恢复至正常的解剖位置,从而可解除软组织及错位的脊柱关节对神经的双重压迫和刺激。二者结合,软硬兼施,标本兼治,骨正筋柔,筋松骨正,能保持远期疗效稳固持久,值得临床推广。心律失常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危害是有目共睹的。用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也可能引起或加重心律失常,增加患者死亡的风险[16]。脊源性心律失常患者在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后若疗效不理想,可考虑其病因与脊柱错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应采用“三步定位诊断法”进行检查,确诊后即可进行针刺及龙氏正骨治疗。治疗期间需向患者特别强调保持锻炼的重要性,配合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错误姿势,以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针刺结合龙氏正骨手法治疗脊源性心律失常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其病情。

猜你喜欢
正骨胸椎错位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健康成人胸椎棘突偏歪的X线研究
图说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42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经关节突入路减压固定治疗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探讨
群策“错位相减法”
避免“错位相减,一用就错”的锦囊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