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2022-10-09 08:16叶贵文
当代医药论丛 2022年17期
关键词:疏肝血府逐瘀汤三叉神经痛

叶贵文

(万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海南 万宁 571500)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神经疾病,也叫痛性痉挛,主要是指反复发作于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内的一种短暂性阵发性疼痛。此病属于中医学中“头风”的范畴。中医认为“头风”的病因是肝气郁滞、火热上攻、外感风邪,加之饮食不节、阴阳失调、情志过极,以致气血亏虚,脉络瘀堵,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脉络失养,脉络不通而头面生痛[1]。三叉神经的发病部位虽然主要集中在患者的面部经络上,但与肝、胆、脾、胃等脏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治疗本病时必须从多方面着手[2]。目前西医多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此病,虽然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后患者的病情仍会复发。近年来随着中医理论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医药疗法在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主要是探讨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选取我院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9 月期间收治的98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西医关于三叉神经痛的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关于“头风”的诊断标准;无严重的器质性疾病;认知功能正常,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是:存在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对本研究中所用的药物或药物成分过敏;存在精神障碍或沟通障碍;合并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不能坚持治疗或遵医行为差。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有患者49 例。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15 例,女34 例;其年龄为26 ~47 岁,平均年龄为(36.25±5.87)岁;其病程为1 ~7 年,平均病程为(3.49±1.37)年。在研究组患者中,有男16 例,女33 例;其年龄为25 ~49岁,平均年龄为(37.67±5.61)岁;其病程为1 ~6 年,平均病程为(3.31±1.54)年。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用西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本研究中所用的西药为卡马西平(生产厂家: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3020772 ;规格:0.2 g×10 s×2 板),其用法是:口服,0.2 g/ 次,1 次/d。用药后若患者的疼痛症状仍未得到缓解,需酌情调整用药剂量,隔天调整1 次,调整后的用药剂量应保持在0.4 ~0.8 g/d 之间,最大用药剂量不可超过1 g/d。服药期间若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需立即停止用药。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进行治疗。柴胡疏肝散原方的组成是:柴胡10 g、川芎10 g、枳实10 g、香附10 g、陈皮10 g、厚朴10 g、白芍6 g、半夏6 g、甘草5 g。血府逐瘀汤原方的组成是:桃仁12 g、红花9 g、当归9 g、生地黄9 g、怀牛膝9 g、川芎4.5 g、桔梗4.5 g、赤芍6 g、枳壳6 g、甘草6 g、柴胡3 g。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组方是:柴胡、桃仁、白芍各20 g,桔梗、生地黄、怀牛膝、川芎各15 g,红花、枳壳、当归各10 g,炙甘草8 g。随证加减:瘀痛入络者加地龙10 g、三棱10 g;气机郁滞者加川楝子10 g、青皮10 g。水煎服,每天服1 剂,分早晚2 次服用[3]。对该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方法是:准备25 号毫针,毫针的长度为0.5 ~1.5 寸,选择患者的人中穴、神庭穴、天柱穴、合谷穴、风池穴、印堂穴、完骨穴作为针刺的主穴。配穴:前额痛者加攒竹穴、头维穴、太阳穴、阳白穴,上颌痛者加四白穴、迎香穴、颧髎穴,下颌痛者加颊车穴、承浆穴、翳风穴。将毫针刺入上述穴位后采用泻法运针,进针的深度约为0.2 ~0.5 寸[4]。得气后留针20 min,每天治疗1 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疼痛发作频率。采用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估两组患者面颊阵发疼痛、烦躁易怒、面色萎黄、耳鸣、五心烦热5 个中医证候的严重程度。各中医证候按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1 分、2 分、3 分,总分为15 分。VAS 的分值为0 ~10 分,患者的评分越高表示其疼痛越强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用显效、有效、无效评估两组患者的疗效。显效:治疗后患者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明显减轻,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70%。有效:治疗后患者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有所减轻,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30% ~70%。无效:治疗后患者三叉神经痛的症状未减轻,其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30%。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及疼痛发作频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疼痛发作频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和疼痛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及疼痛发作频率的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及疼痛发作频率的比较(± s)

组别 中医证候积分(分) VAS 评分(分) 疼痛发作频率(次/月)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49) 10.38±2.36 2.01±0.37 6.54±1.25 2.74±0.36 9.23±2.44 3.52±1.06对照组(n=49) 10.42±2.31 3.89±0.46 6.33±1.34 4.05±0.52 9.68±2.31 5.48±1.45 t 值 0.085 22.292 0.802 14.499 0.937 7.639 P 值 0.933 <0.001 0.424 <0.001 0.351 <0.001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32 例,为有效的患者有16 例,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96% ;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15 例,为有效的患者有27 例,为无效的患者有7 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71%。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中出现头晕、乏力、胃肠道不适的患者分别有1 例、2 例、1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16%(4/49);对照组患者中出现头晕、乏力、胃肠道不适的患者分别有5 例、4 例、4 例,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53%(13/49)。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3 讨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最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中老年人是此病的主要发病人群。此病患者在发病时其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上颌、下颌等)会出现刀割、针刺或灼烧样痛感,且面部肌肉会发生痉挛,口角肌肉会发生抽搐,严重者还会发生面瘫,使其苦不堪言[5]。《医林绳墨》中有对三叉神经痛发作时症状的描述:“亦有浮游之火,上攻头目或齿异不定而作痛者。”说的是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像是有会浮动的火一样,对患者的头部、眼睛进行烧灼,或使其口齿抽搐不停,一直作痛[6]。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无明确的定论,各学说均无法解释其临床表现,因此给本病的治疗带来了较大的难度。目前西医多采用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药物治疗此病。本研究中对两组患者进行西医治疗所用的药物就是卡马西平。此药是一种钠通道阻滞剂,可兴奋细胞膜的钙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同时能增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活性,促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进而可起到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疼痛的作用。但单用卡马西平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欠佳,其病情易反复发作,且长期用药还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因此,寻找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三叉神经痛治疗方案尤为重要。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学中“偏头痛”“头风”等范畴,中医认为其病因是风邪入三阳经络,以致经络堵塞不通,加之饮食不节、阴阳失调、情志过极,使筋脉痉挛,从而引起头面部疼痛[7]。曹斌等[8]认为,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多为风寒之邪侵袭阳明经脉,日久则气滞血瘀,郁里化热,可行针灸治疗,以达到疏通经脉、和络止痛的目的。本研究以98 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了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本病的效果。研究发现,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和疼痛发作频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柴胡疏肝散可疏肝解郁、行气止痛,血府逐瘀汤可活血疏脉、引瘀下行。在本研究所用的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柴胡可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川芎可祛风止痛、行气开郁,枳实可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白芍可平肝止痛、敛阴止汗,桃仁可破血行瘀、行气止痛,红花可活血通经、散瘀止痛,当归可补血活血、保肝利胆,生地黄可益气补血、滋阴补肾,怀牛膝可补肝强肾、强筋壮骨,桔梗可清利头目、补血除寒,炙甘草可缓急止痛、调和药性[9-10]。上述诸药合用,可共奏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疏肝解郁、散瘀止痛之功。王喆琦等[11]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可对穴位产生刺激,使堵塞的经络恢复畅通,气血运行恢复正常,阻断大脑异常放电的传导,进而可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本研究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选取的主穴有人中穴、神庭穴、天柱穴、合谷穴、风池穴、印堂穴、完骨穴。其中针刺人中穴可起到镇静安神、缓解头痛的作用,针刺神庭穴可清利头目、宁心安神,针刺天柱穴可祛风解表、舒筋活络,针刺合谷穴可镇静止痛、疏风解表,针刺风池穴可壮阳益气、安神助眠,针刺印堂穴可安神明目、通鼻开窍,针刺完骨穴可祛风清热、通窍去瘫。本研究中配穴的选穴方法是:前额痛者加攒竹穴、头维穴、太阳穴、阳白穴,上颌痛者加四白穴、迎香穴、颧髎穴,下颌痛者加颊车穴、承浆穴、翳风穴。针刺攒竹穴能吸热生气、明目清脑,针刺头维穴可醒神养脑、疏散风邪,针刺太阳穴可平肝潜阳、解劳缓痛,针刺阳白穴可去热止痛、祛风明目,针刺四白穴可涤痰通络、濡养血气,针刺迎香穴通鼻通窍、治痉镇痛,针刺颧髎穴可祛风止痉、消肿止痛,针刺颊车穴可利节消肿、祛风清热,针刺承浆穴可疏口齿面目风邪、调阴阳气机乘逆,针刺翳风穴可聪耳通窍、疏风通络。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与针刺疗法合用,可养元补神、血活气行、化瘀通络,则头痛、面痛自止。

综上所述,在用常规西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联合针刺疗法对其进行治疗能显著提高其疗效,缓解其疼痛,降低其中医证候积分和疼痛发作的频率,且能减少西药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的安全性。

猜你喜欢
疏肝血府逐瘀汤三叉神经痛
综合护理在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自拟疏肝和胃汤加味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观察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及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疾病的临床效果
三叉神经痛,“疼”你没商量
治三叉神经痛
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
针刺并弥可保穴位注射治疗三叉神经痛30例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35例
疏肝健脾活血法治疗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2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