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研究”栏目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

2022-10-13 03:15张艳琴邱世藩
教育观察 2022年26期
关键词:问题研究栏目素养

张艳琴,邱世藩

(赣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2019版)、必修2教材(2019版)共有11章,每章的“问题研究”栏目都有相应的主题,与本章教学内容高度契合,是对本章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且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旨在通过开展探究式活动,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因此,有必要对“问题研究”栏目进行深度解析,分析其特点及意义,从而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问题研究”栏目的特点

(一)生活化

“问题研究”栏目具有生活化倾向,涉及的基本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旨在通过主题研究,让学生意识到地理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日常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物,从而理解地理知识的实用性。例如:“实体店何去何从”是让学生在认识到人们日常购物模式发生改变的基础上,探讨实体商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措施;“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是创设购房情境,让学生讨论影响人们选择住房位置的主要因素;“城市交通如何疏通”是让学生了解城市交通拥堵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等。购物、住房、交通、食品……这些主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时代性

从一般的民生问题、城市建设到国家的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再到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问题研究”栏目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性。[2]例如:“何时‘蓝天’常在”“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主题都聚焦于当前社会的热点、时政问题,与国家重点强调的经济建设与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等高度融合。探究这些非常具有时代性的主题,可以拓展、补充课外现实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了解我国发展建设的重点、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于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三)与章节契合度高

“问题研究”栏目围绕本章所学的基本知识点展开,与正文的地理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通过主题探讨,复习和巩固所学习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但“问题研究”栏目不是简单的重复学习,而是扩展了课本内容、丰富了课本素材、补充了课外知识,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更深层次地掌握地理知识。[3]例如,“能否淡化海冰解决环渤海地区淡水短缺问题”是“地球上的水”章节的“问题研究”栏目主题,是在学生充分了解海水性质的基础上,补充了渤海海冰资源状况和海冰的淡化技术,让学生结合渤海的区位以及本章所学知识,对渤海水资源短缺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这一主题研究,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海水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学会如何利用抽象的地理知识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地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四)教学思路清晰

“问题研究”栏目都配套有相应的教学建议,其编写结构为创设真实情境、给出研究思路和步骤、呈现系列材料、提出系列问题、讨论主题或执行任务,其基本思路为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供研究思路、给出材料并收集相关信息、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这一结构设计清晰明了,便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如何让城市不再‘看海’”的研究思路为:从我国城市内涝严重的现实问题发出,了解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功能缺失的关系,在借鉴国际城市控制洪水的有益探索——雨水花园的基础上,讨论雨水花园在下渗、净化、蓄积、利用等方面的作用,然后了解我国为控制城市内涝而进行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推测海绵城市地表建筑材料的特点、海绵城市建设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最后探讨我国城市在解决“看海”问题时存在的现实困难和应对措施。

二、“问题研究”栏目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2]“问题研究”栏目的编写关注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其主题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高度融合,提高了栏目自身的学科育人价值。表1、表2为“问题研究”栏目的相关主题。

表1 必修1“问题研究”栏目的主题

表2 必修2“问题研究”的栏目主题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将综合性的知识蕴藏于“问题研究”栏目中,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有效性学习,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获得地理技能,提升地理综合思维素养和地理能力。[4]人地协调观是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价值导向,而“问题研究”栏目的主题都与环境污染、水资源短缺、经济发展、自然灾害预防等有关。通过这些主题的研究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目前地球的生存环境问题并不乐观,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正在不断危害着我们这个蓝色的星球,我们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而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在“问题研究”栏目中,学生需要在综合认识各区域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对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地理实践力往往需要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而“问题研究”栏目中的资料收集整理、社区调查、模拟实验等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养成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下文以“何时‘蓝天’常在”为例,具体分析其中体现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不断增加,大气污染的程度不断提高、范围不断扩大,将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生物的正常生长,因此,研究大气污染以及治理措施迫在眉睫。“何时‘蓝天’常在”为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的“问题研究”栏目主题,其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到大气环境存在的问题,了解大气污染程度及污染原因,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来治理大气污染,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拓展综合思维、锻炼地理实践力等。

“何时‘蓝天’常在”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认识大气污染现象。教师提供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的视频和图片,再结合本地区的大气环境现状,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大气污染,知道大气污染现象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并且不同地区的污染程度、污染原因不同,从而深化学生的区域认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搜索、走访气象站和环境监测部门等真实了解大气质量的相关信息,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思考,培养地理实践力。第二,了解我国大气重污染形成的原因。大气污染范围、强度等受污染物、气象条件、地形特征的影响。在分析其形成原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要素出发综合分析,如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污染会随着时间和地区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季节,大气污染的程度、原因都不一样,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大气污染发生的时空差异,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第三,了解发达国家治理的措施和时间,知道不同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污染情况不同、防治措施也不相同。教师可结合各国的污染类型及其来源,说明这些措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措施对治理我国大气污染是否有效以及如何改善,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第四,讨论我国想要“蓝天”常在所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时间。由于大气污染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的特点,因此,在讨论措施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某地区的大气污染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三、基于“问题研究”栏目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引入生活地理,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问题研究”栏目的主题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都与地理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情境等导入“问题研究”栏目的教学,让课本中抽象的地理知识和生动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5]食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低碳食品知多少”主题的探究活动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购买食品时的偏好或特别看重的指标,如包装精美、配方健康等,让学生认识到,食品从生产加工到上市销售,每个环节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尽可能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如吃应季蔬菜、买简易包装的食品、减少调味料的使用等。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自觉成为地球小卫士,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二)资料拓展与问题引导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多角度、系统性、全方位地思考问题。“问题研究”栏目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全方位思考讨论的计划。“问题研究”栏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补充资料,但不够充分。例如,“火星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补充说明了火星的基本概况,让学生讨论火星上是否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以及怎样改造。该补充资料只是简单介绍火星的大气成分、温度等,学生基于此分析怎么改造火星环境以适应人类生存,是不够全面的。因此,教师应通过网络、书刊等途径收集关于火星的文字、视频、图片等丰富的材料,深化学生对火星环境的认识,并经过一系列问题引导,让学生系统性、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火星是否适合人类生存、需要改造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三)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进行户外考察、野外观测、社区调查等,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6]“问题研究”栏目中的很多内容可以采用调查和统计、实验模拟、辩论、竞赛等教学方式,让课堂延伸到社会实际,把教学的实施拓展到课外。例如,在讨论城市洪水与土壤蓄水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模拟硬化地面和自然土地的下渗和径流,让学生观察它们各自的积水深度及变化过程。通过自己实际动手演示实验,学生可以深刻理解土壤蓄水功能对城市雨洪的重要控制作用。在讲解以“海绵城市”建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博物馆参观我国古代的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例如,江西赣州的福寿沟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地下排水系统博物馆,系统、真实、有趣地展示了福寿沟的修建背景、结构组成、建造技艺、科学原理,可以让学生了解赣州老城区“千年不涝”的秘密。

(四)创设具体区域的情境、案例,深化学生的区域认知

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不同,对其展开研究的方向和思路也应有所不同。开展“问题研究”栏目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区域收集资料,特别是遇到学生不熟悉的区域,教师应创设具体区域的情境,并结合案例让学生全面了解该区域的自然、人文、经济情况,在此基础上思考该区域的发展方向、解决措施等。在教学“如何提升我国西南喀斯特峰丛山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西南喀斯特地区人们生活情况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真切感知该区域人们的生活状况,对该区域有感性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和教师给出的案例材料,了解喀斯特山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从自然状况分析该区域环境脆弱的原因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结合该区域的现实状况讨论提高经济发展的策略。这一做法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西南地区的地貌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环境质量等内容,有利于学生认识和分析西南地区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从而形成从“空间—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研究”栏目的编写紧跟时代发展动态,在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问题研究”栏目是在章节内容学习的基础上设置相应的主题,引导师生探究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但当前部分教师对“问题研究”栏目的重视度不够,学生实际研究的效果并不佳。如何使“问题研究”栏目真正发挥其价值,还有待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问题研究栏目素养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栏目主持人语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