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

2022-10-13 02:12
凯里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跨文化留学生社区

韩 玲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 310053)

一、引言

在全球化竞争时代开展来华留学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各大城市加强了双边学生的教育交流,中国成为众多外国人留学的目标国,来华留学教育进入提质增效阶段。

国际化是许多城市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新兴重要城市将国际化定位为其获得国际地位和认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发展路径。以杭州市为例,作为连续九年被海外媒体评选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之一,国际化是其发展的一贯策略,使杭州市成为留学生首选的留学目的地城市之一、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因此,关注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优化城市留学教育服务支撑体系,对加快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及城市国际化质量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跨文化适应与社会支持的耦合作用

当留学生个体从熟悉的本国文化进入一个陌生的文化环境时,由于语言障碍的存在、生活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突然改变,很可能产生文化中断感,在其母语文化惯性的影响和制约下产生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甚至有突如其来的孤独、挫败、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是跨文化冲击的一种表现。研究发现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是影响留学生学习成效和在留学城市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对社会支持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精神病学领域。尔后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社会支持。虽然目前学界对“社会支持”的概念和界定尚未统一,但都认为社会支持是个体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员,感知到的他人物质或情感等方面的支持。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对社会支持的研究形式逐渐从宽泛的整体性研究转向细致的部分研究,从而发现不同类型的社会关系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Wellman 等学者将社会支持行为按照功能划分为四种类型:情感支持、社交陪伴、物质支持及信息支持[1]。肖水源是我国社会支持研究的先驱,他将社会支持分为三个方面,即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2]。对留学生主体的社会支持分类研究,研究者大多集中在社会支持的来源上。Hammer提出涉及留学生社会支持的有来自东道国的社会支持、共享的社会网络以及东道国成员对自己的态度[3]。国内研究者朱国辉将来华留学生可能获得的社会支持主体分为家人和亲戚朋友、中国朋友、其他外国朋友、在中国的同胞、中国老师及留学生管理人员[4]。

大部分留学生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几乎没有地缘或血缘关系,他们能感知到的原有的社会支持有限,因此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起来之前留学生普遍会感到缺乏社会支持,一旦面临跨文化冲击状态,脆弱的社会支持会加剧其在与新环境的适应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使其感到难以融入新环境,由此加剧跨文化适应问题,甚至有可能与当地群体产生敌对情绪[5]。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他所在的城市为其所搭建的社会支持网络,对留学生恰当的社会支持能在保障其健康的留学生活和促进跨文化适应上发挥极大作用。其一,提高不同主体对留学生的社会支持有利于缓解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降低跨文化冲击的负面影响;其二,对留学生有效的社会支持还有利于促进留学生对当地文化产生正向和积极的反应,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此外,随着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提升,留学生能更为主动、积极地利用当地的社会支持服务,并融入东道国的文化,从而正向促进其学习和生活。

三、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状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抽取在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就读的留学生,了解留学生的社会支持情况,并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其对社会支持服务满意度情况,从而提出提升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服务的路径。课题组通过问卷星共发放问卷253份,获得有效问卷253份。研究工具采用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有十个条目,分为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总得分和各分量表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支持程度越好。考虑到来华留学生的实际情况,课题组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如将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将“邻居”改为“室友”,第6及第7题的其他来源增加了“朋友、亲戚、同学、学校”等选项,删去了“同事、工作单位、党团工会及宗教组织”等选项。修订后的量表更具有针对性。

(二)研究结果

量表的总分即十个条目计分之和,客观支持分为第2、6、7条评分之和,主观支持分为1、3、4、5条评分之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为第8、9、10条之和。

分析表1 数据可见:首先,对来华留学生的客观支持,即留学生所得到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支援、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参与等较弱,均值仅为1.78。其次,来华留学生所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即留学生个体在社会中体验到的被支持、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优于客观支持。第三,来华留学生对支持的利用度较高(均值2.52),且标准差较小,说明多数留学生自身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较为主动,主观上乐于融入社会群体,愿意利用社会支持帮助自身在留学城市实现跨文化适应。但在个别访谈中有留学生提到语言的重要性,用中文沟通的能力与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密切相关。相当一部分来华留学生汉语基础薄弱,与就读高校的大学生、所在城市社区的居民都不能有效沟通,这会显著降低社会支持服务项目的使用成效。例如,杭州很多社区都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但是由于语言障碍,双方沟通的渠道受限,社区的社会工作者不能很好地针对留学生开展社会工作,这导致留学生很难去社区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或寻求社会工作者的帮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留学生对社会支持服务项目的满意度。社会文化生活的参与度和跨文化适应是正相关的,社会文化生活参与度会正向促进跨文化适应过程。如果不能真正浸润到留学城市的本土文化土壤中去,留学生很难摆脱文化休克困境。

表1 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三维度基本状况

表2数据呈现了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各项得分的具体情况。留学生得到社会支持最多的维度是室友(均值2.86),其次分别是家庭支持(均值2.7322)及同学支持(均值2.63)。绝大多数留学生选择与他人合租,室友是留学生课余接触时间最长的对象,在留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室友的支持对留学生有较大影响。其次是家庭支持,虽然留学生远在异国他乡,但大多数留学生对家庭有较强的情感依赖,家庭支持仍是他们重要的支柱,是其陷入跨文化冲突状态时首要的求助对象。第三,同学的影响对留学生来说也比较显著,同学群体是留学生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积极来源。

表2 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各项具体状况

从留学生“朋友支持”状况可以看出,多数来华留学生在远离家人时与同学和朋友等同辈群体保持着较好的社会联系。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留学生中有6 个或以上朋友的共69 人,占27.3%;有3-5 个以上朋友的89 个,占35.2%;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在留学地“一个朋友也没有”的也有22 个,这8.7%的群体将自己束缚在极小的生活圈子中,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融入异质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与教师、中国学生及来自其他国家留学生的联系与友好往来,易出现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6]。在“同学支持”一项上,15.4%的留学生认为得到了多数同学的关心和支持,43.9%的留学生认为有一部分同学很关心他(她),29.2%的留学生表示只有在遇到困难时可能得到同学的一点关心,有29 个留学生认为从来没得到同学的关心。在“倾诉对象和方式”选项上,13%的留学生遇到烦恼时“主动倾诉自己的烦恼,希望获得支持和帮助”,16.6%的留学生表示“如果朋友主动询问,我会主动向他倾诉”,58.5%的留学生选择“只向关系密切的1-2 人倾诉”,说明绝大多数留学生愿意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尤其在困难之时。仅有30 个留学生“从不向任何人倾诉”,这一数据与“朋友支持”选项中表示“一个朋友也没有”及“同学支持”选项中表示“从未得到同学关心”的数据基本对应。在“参加学校及社会活动”维度,47.8%的留学生表示“主动积极参加”或“经常参加”,44.7%表示“偶尔参加”,19个留学生“从不参加”任何活动,近一半的留学生参加学校及社会活动的主观性和积极性不高。这一方面表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充满了好奇,愿意参加学校和社区开展的各类娱乐与交际活动,尽快适应留学新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语言沟通有障碍,留学生出现想参与又不敢参与的矛盾心理。在缺少有效沟通机制与交流平台的背景下,形成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背离、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的制约,因此近半数的留学生未能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类活动。

四、来华留学生社会支持服务提升路径

在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留学生培养单位应帮助留学生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支持留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一方面,在社会外部力量的影响下,建立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公共团体等联动的留学生社会支持服务管理框架,加强其与周围社会关系的联系,为留学生构建社会层面的支持网;另一方面,留学生个体要有主动融入当地城市社会生活、融入当地朋友圈的意识,从个体层面加强社会支持网。

(一)政府部门层面

城市应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充分利用人文交流等机制平台,发挥来华留学教育的综合功能促进教育发展,制定并完善符动中国高等教育实际的来华留学生教育政策和法规,为在华留学生提供制度支持,服务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在政府层面,城市的外事办公室、公安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等应多方面联合工作,健全服务体系,形成稳定的留学生工作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机制,通过留学生工作例会等为高校提供窗口服务、政策指导、突发事件处置等多方位的支持保障,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二)教育机构层面

教育组织机构应建立和完善满足留学生需求的行政、教学和生活管理措施及服务模式,经常组织留学生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提供支持。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留学生独自在异国他乡面对疫情难免出现焦虑情绪。因此学校要帮助留学生及时了解疫情信息,科普个人防护的要点和措施,给予留学生情感方面的支持,使其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减少其面对疫情的孤独心理及其他负面情绪,从而提升留学生的适应能力。学校要设立专门的留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开设留学生心理辅导相关课程及咨询,对部分已经产生跨文化适应问题且影响到正常生活和学习的留学生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帮助留学生做好心理调适。

教师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及文化的传播者,可以为留学生带来专业知识和文化上的帮助,及时提供给他们关于学术、信息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指导咨询,增加留学生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了解,提高其汉语沟通能力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缓解由于生活和学习环境条件的变化及身处新的文化环境而产生的跨文化适应压力。

在高校的中国大学生显然是外国留学生社会支持的重要提供者。中国大学生积极地为来华留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支持和具体的协助对策能加深双方的友好和信赖关系,帮助留学生缓解跨文化环境中的不适。就留学生而言,应当在主动的心理状态下发展与中国学生的友谊,改变来华留学生由于交际范围过窄而导致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三)公共团体层面

在社会中,留学生接触最多的主要是社区,这里的社区主要是指留学生较为集中的居住地社区或者学校所在社区。社区的居民熟知当地城市的主流文化价值、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能为留学生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即时的帮助,对于留学生的学习以及跨文化沟通技能提高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事实上,社区图书馆、社区工作中心和志愿者中心等组织和机构都可以针对留学生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为留学生排忧解难,为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跨文化适应支持服务。社区的社会工作者要改进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活动的辐射影响力,通过组织线上与线下的各类社区联谊活动,解决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提高留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四)留学生自身层面

不管社会构建了如何完善的支持体系,若留学生主观上不利用社会支持体系帮助自身促进跨文化适应,该社会支持体系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强调社会支持作用的同时,留学生自身必须充分认识到自我积极应对是解决问题的根本[7]。因此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外国留学生要学的重要“功课”之一。在生活中,留学生应主动结交留学城市的新朋友,扩大朋友圈,积极参与高校或当地本土化的社交活动,尽快了解和适应留学国文化,向学校教师或中国学生、当地社区寻求有效的社会支持,从而获得一种群体的归属感,提升解决问题以及寻找社会支持帮助的能力。在当前这个信息化时代,留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一媒介与远在国内的亲朋好友保持适当联系,维护原本拥有的社交网络人际圈。当然,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在留学国结交更多的朋友,拓展全新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进一步促进社会适应或从中获取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结语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为帮助留学生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期,行政部门、教育机构、公共团体等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为来华留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服务,建立“以人为本”的来华留学生支持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来华留学生的需要,以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跨文化留学生社区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社区大作战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