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节又重阳

2022-10-14 00:25王志琴
中国新时代 2022年10期
关键词:赏菊茱萸重阳节

| 文 · 本刊记者 王志琴

金秋十月,又逢重阳。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九”为阳数,两“九”相重而得名“重阳”。重阳节还有登高节、重九节、菊花节等说法。

古时候,人们认为九九重阳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民间在重阳节期间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插茱萸、拜神祭祖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的含义,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

源远流长的重阳节

“重阳”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屈原的《天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这里的“重阳”并不是指节日,而是指天。

学术界普遍认为重阳节萌芽于东汉时期。

东汉崔寔所著的《四民月令》中,第一次出现了记录九月九风俗的文字:“九月九日可采菊花”。因此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有了重阳节采菊的风俗。

唐贞元元年(785年),唐德宗下诏把九月九日重阳节正式确定为官方法定节日,一系列的民俗祭祀活动和其他活动开始形成定律。从此以后,全国上下一起庆祝重阳节,并且在节日期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宋代,重阳节更为热闹。《东京梦华录》就记载了重阳节的盛况: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月冈等处宴聚。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诸禅寺各有斋会,惟开宝寺、仁王寺有狮子会。诸僧皆坐狮子上,作法事讲说,游人最盛。《武林旧事》也记载了南宋宫廷“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端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重阳节前一天,皇宫之内就摆满了菊花,还要点上菊灯,灿烂夺目,如同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样热闹。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中宦官宫妃从初一时就开始一起吃花糕庆祝,九日重阳,皇帝还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览胜,以畅秋志。清代,风俗依旧盛行,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东汉迄今,重阳节世代承传,繁衍不绝,延绵近2000年的岁月。重阳节最初是一个旨在辟邪的节日,但在2000年间,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节日的旨趣内涵也在不断发生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

1989年,中国政府将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这既是对传统孝文化的承续,又赋予重阳节关爱老人的新内涵。

2012年1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因其蕴含浓重的孝亲敬老的生命意蕴,受到特别的推崇与关注,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主题的节日重新复活,并彰显出独具特色的人文情怀。

在传承发展中,重阳节以富有生命意蕴的节庆活动世代流传,设宴敬老、饮宴祈寿主题逐渐和中国传统孝道伦理相融合,成为当今重阳节日活动重要主题之一。

节日里的仪式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不断延展丰富,演变出许多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也承载了我国数千年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采中草药、摆敬老宴、吃重阳糕、制药酒养生、饮菊花酒等活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写出了唐代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重阳节因此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重阳之后,草木开始凋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和对来年的期盼,结伴走向郊外,向渐渐褪去青色的山川原野告别。古人将上巳和重阳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三月上巳节是人们在走过漫长寒冬后走出户外春游的节日,九月重阳节是人们在秋寒到来前走出户外秋游的节日。

重阳节,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时,每逢重阳节是最佳的赏菊时期。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重阳节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所以,菊花又被称为“延寿客”。

据说重阳节赏菊的风俗起源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唐代诗人写菊花的作品比比皆是,可见赏菊风气的盛行。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更是必不可少的节目,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在东晋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节日中,品尝美食也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

宋代,人们在蓬饵的基础上开发出了各式各样的重阳糕。当时最简单的有“面糕”“黄米糕”“蓬糕”等。南宋的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绍过“蓬糕”:“采白蓬嫩者熟煮细捣,和米粉,加以白糖,蒸熟,以香为度。”除此之外,宋代的糕花样繁多,用米糕打底,往往糕中有馅,顶层还铺以各种辅料以作装饰。宋末元初的学者吴自牧在《梦粱录·九月》中便提到:“兼之此日(重阳节)都人市肆,以糖麪(同“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飣,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可见,不仅果类能当糕点辅料,肉类也同样可以,糕点上还会以小彩旗来增添喜庆色彩。

明清时期,重阳时令美食更为精致。在曹雪芹笔下,贾府女眷们的重阳小食就有红菱角、鸡头果和桂花糖蒸新栗粉糕3样。而袁枚的《随园食单》里,则提到了古人做重阳栗糕的方法:“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为糕蒸之,上加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遵生八笺》里,古人还创造出另一种酿造菊花酒的法子:“十月采甘菊花,去蒂,只取花二斤,择净入醅内搅匀,次早榨,则味香清冽。”

时至今日,重阳节的民俗活动越来越丰富而宽泛:祭祖、登高、晒秋、辞青、赏菊、九皇会、放纸鸢、佩茱萸、吃重阳糕、祭祀海神、享宴祈寿、饮菊花酒……时间不同、形式不一,地域不同、风格各异。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趁着佳节的到来,我们不妨回家看看,陪父母吃顿饭、聊聊天,一家人和和美美……

猜你喜欢
赏菊茱萸重阳节
遍插茱萸少一人
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
遍插茱萸却为何
重阳节
赏菊
瞧,明艳的菊
叹流年
重阳节为什么称为“重九”
一束茱萸满乡情
金秋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