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地和覆地膜种植花生单粒播种密度筛选

2022-10-20 08:30詹柳琪陈剑洪郭陞垚黄佳华陈茹艳
福建农业科技 2022年7期
关键词:荚果单株行距

詹柳琪,陈剑洪,郭陞垚,黄佳华,龙 安,陈茹艳

(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福建 泉州 362212)

花生是福建省主要油料作物,历年播种面积稳居各大作物第3位。福建耕地面积少,提倡推行新技术实施花生栽培提高产量。覆地膜栽培是一项花生增产增效新技术,因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肥作用,可改善花生栽培生态环境,促其开花下针、提早收获,还可收到防杂草滋生、减少病害为害、提高荚果产量的效果[1-3]。种植密度影响花生结果产量。甄志高等[4]及马超[5]研究指出,花生播种密度过高或过低,会影响个体与群体生长,将导致收获产量不高。孙玉桃等[6]研究发现,花生穴播3粒以上,会因空间拥挤而抑制植株分枝数的增加,且光照不足易造成植株徒长。程增书等[7]研究表明,随着花生种植密度增加,群体生产力明显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单株结果数及其荚果重却呈减少趋势。众多研究表明,传统的花生双粒穴播种植方式,难以挖掘植株个体增产潜力,制约着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8-10];花生单粒精播栽培,是现阶段不少学者倡导的花生栽培又一新技术,它通过提高播种质量,激发单株生产力,达到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还可收到节约种子、节省肥料的效果[11-12]。

本研究结合应用花生裸地和覆地膜栽培,试验比较单粒播种不同密度植株生长和荚果产量的差异情况,旨在探索不同种植方式下花生单粒精播的适宜密度,为花生新品种的高优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花生品种泉花22号,为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地膜采用黑色薄膜,均为花生专用膜,厚0.006 mm、宽120 cm。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1年在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晋江紫帽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地前作大豆,土壤为沙质壤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1.74%,土壤含碱解氮80.6 mg·kg-1、有效磷10.8 mg·kg-1、速效钾198.9 mg·kg-1。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以不同种植方式设裸地种植和覆地膜种植2个处理,副处理以单粒播种密度设5个处理,2个主处理组内分别以双粒播种常规密度为对照(表1);每处理小区面积13.34 m2,3组重复,田间随机排列。7月19日起畦种植,畦带沟宽0.8 m、长16.68 m,畦面种植两纵行。起畦前以300 kg·hm-2氯化钾复合肥(15-15-15)和750 kg·hm-2有机肥均匀施入作基肥,播种后喷施丁草胺,再实施相应地膜覆盖,待出苗后人工破膜,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田。

表1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苗期调查出苗情况,试验期间记录不同处理物候期表现,收获前每小区随机取样10株进行室内考种,考查其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成熟收获晒干后测定各小区荚果产量。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DPS 7.05和WPS 2021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泉花22号生育期表现

由表2可知,两种种植方式的不同密度处理,泉花22号植株生长物候期表现存在差异;覆地膜种植5个播种密度处理与裸地种植方式相比,出苗、开花均较早。各处理全生育期介于113~117 d,覆地膜种植各播种密度处理比裸地种植处理全生育期较短,2个主处理组内均表现为随密度增加全生育期有增长的趋势;生育期最短的为覆地膜种植的K24、K25(单粒播种株行距20 cm×20 cm、23 cm×23 cm)2个处理,最长的为裸地种植K11处理(单粒播种株行距11 cm×11 cm)。

表2 不同处理泉花22号生育期表现

2.2 不同处理泉花22号植株性状表现

由表3可知,植株主茎高度和侧枝长度,2个主处理中的不同单粒播种密度处理,均表现为随播种密度增加而增加,单株分枝数及结果枝数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减少。裸地种植处理5个播种密度中,以处理K11(单粒播种株行距11 cm×11 cm)主茎最高、侧枝最长,分别达47.0、47.9 cm;以处理K15(单粒播种株行距23 cm×23 cm)主茎最低、侧枝最短,分别为42.3、43.8 cm。覆地膜种植处理5个播种密度中,以处理K21(单粒播种株行距11 cm×11 cm)主茎最高、侧枝最长,分别达50.4、56.6 cm;以处理K25主茎最低、侧枝最短,分别为46.5、50.7 cm。

单株分枝数及结果枝数,裸地和覆地膜种植2个主处理均以单粒播种株行距为23 cm×23 cm处理K15和处理K25为最多,以单粒播种株行距为11 cm×11 cm处理K11和处理K21为最少。处理K15单株分枝数及结果枝数分别为9.6、8.9条,分别比组内对照CK1增加1.3、1.0条;处理K25分别为10.5、9.5条,比组内对照CK2增加1.8、1.3条。处理K11单株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分别比组内对照CK1减少1.0、0.9条;处理K21单株分枝数和结果枝数分别比组内对照CK2减少0.9条和1.2条。

2.3 不同处理泉花22号产量表现与显著性分析

2.3.1产量表现 由表4可知,裸地和覆地膜两种种植的5个播种密度处理,单株结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后者均高于前者;其中主处理组内的单粒播种密度处理,百果重表现为随播种密度增加呈减少趋势。裸地种植方式主处理中,以处理K13(单粒播种株行距17 cm×17 cm)单株结果重、百仁重和出仁率为最高,分别达19.8 g、80.4 g和71.32 %,处理K11(单粒播种株行距11 cm×11 cm)单株结果重和出仁率最低,分别为16.8 g和65.92 %,处理K12(单粒播种株行距14 cm×14 cm)百仁重最低,为71.8 g;5个播种密度处理的百果重均高于组内对照CK1,以处理K15(单粒播种株行距23 cm×23 cm)为最高,达201.8 g,处理K11百果重最低,为196.4 g。覆地膜种植方式主处理中,以处理K23单株结果重、百果重和百仁重为最高,分别达26.5 g、212.8 g和89.4 g,处理K21最低,分别仅21.8 g、206.8 g和81.2 g。出仁率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以处理K21为最高(74.52%),处理K25为最低(70.52%)。

表4 不同处理泉花22号荚果性状表现

2.3.2产量显著性分析 由表5、表6可知,裸地种植方式主处理组(K1)花生荚果产量2 563.72~3 308.85 kg·hm-2,以处理K13最高,比对照CK1增产13.30%,差异极显著;其次为处理K12(3 112.44 kg·hm-2),比对照CK1增产6.57%,差异极显著;其他处理的产量均低于对照CK1。覆地膜种植方式主处理组(K2)荚果产量2 959.52~3 737.63 kg·hm-2,以处理K23最高,比对照CK2增产8.34%,差异极显著;其次是处理K22(3 532.23 kg·hm-2),比对照CK2增产2.39%,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

表5 不同处理泉花22号荚果产量

表6 不同处理泉花22号产量方差分析

不同种植方式同一播种密度处理的花生荚果产量,覆地膜种植均高于裸地种植,二者差异极显著;覆地膜播种密度处理K21荚果产量比裸地种植处理K11增产13.38 %,处理K22比K12增产13.49 %,处理K23比K13增产12.96%,处理K24比K14增产14.34%,处理K25比K15增产15.44%,CK2比CK1增产18.12%。同一播种密度不同种植方式荚果产量综合表现由高到低依次为(K23和K13)>(K22和K12)>(CK2和CK1)>(K24和K14)>(K21和K11)>(K25和K15),以处理K23和处理K13产量为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中覆地膜种植方式的全生育期短于裸地处理;覆地膜种植方式的单株结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均高于裸地种植;不同种植方式的同一播种密度处理,覆地膜种植荚果产量均高于裸地种植方式,二者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花生覆地膜栽培具有增温保湿、防除杂草等多种综合效应,可显著提高产量[13-14]。马登超等[15]对在春播大田栽培条件下,对比了花生覆地膜和露地种植方式,结果表明露地栽培相比,覆地膜栽培花生结荚期的主茎高、侧枝长、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李海东等[16]结果表明覆地膜处理的产量、出仁率等优于露地栽培。本试验结果与前人研究趋势相同,说明覆地膜种植方式通过提升单株结果重、百果重和百仁重等产量性状,从而能够显著提升花生单产,促进产量的提高。

试验结果表明,两种种植方式均以单粒播种株行距为17 cm×17 cm密度处理(K13和K23)产量为最高。裸地和覆地膜种植主茎高和侧枝长均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株分枝数、单株总结果枝数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已有试验表明,花生群体受到种植密度的影响,密度的高低会对花生农艺性状和结果产量等造成一定影响[17-21];郑亚萍等[10]对不同种植模式的花生单粒精播密度研究得出,主茎高、侧枝长随着单粒精播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分枝数均随着精播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杨中旭等[22]对麦后夏直播花生单粒精播适宜密度的研究,表明主茎高、侧枝长都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本试验结果与前人趋势相同。

本研究表明,适宜播种密度有利于农艺性状和花生产量的提升。在覆地膜种植方式下,单粒播种株行距17 cm×17 cm(处理K23)单株结果重、百果重和百仁重均高于对照和其他处理,表明适宜的密度可以提高花生单株生产力,利于发挥单株和群体增产潜力,提高产量。单粒播种株行距11 cm×11 cm(处理K21)的密度最高,但单株结果重、百果重和百仁重均最低,可能与密度过密、植株徒长,生长势弱而导致荚果小有关。单粒播种株行距23 cm×23 cm(处理K25)单株结果重、百果重和百仁重均处于中间值,但因种植密度过稀导致单位面积果少、产量低。本试验基于泉花22号研究花生在裸地和覆地膜两种种植方式下不同密度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对其他栽培模式及不同种植密度的表现是否一致还有待研究,对覆地膜种植和单粒播种的经济效益也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荚果单株行距
种花生的合理行距和株距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基于EDEM的发散带式花生荚果分级机的仿真与试验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不同浓度多?甲合剂处理对花生经济性状的影响
红松种子园单株ISSR-PCR遗传多样性分析
影响间作马铃薯单株块茎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
如何修改Word的默认字体和行距
我国鲜食花生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花生荚果烘干设备研究现状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