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视角下当代歌唱艺术的融合问题研究

2022-10-21 04:21马慧茹
戏剧之家 2022年29期
关键词:歌唱者美声唱法唱法

马慧茹

(银川艺术剧院有限公司 宁夏 银川 750000)

歌唱是一种不同于语言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歌唱始终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并随社会进步和文化风俗的变迁而发展变化。从歌唱作品的创作、唱法演变、类型积累等多个方面来看,歌唱艺术均在不断地朝着科学化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并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所喜爱和推崇。换言之,歌唱艺术的成长始终与社会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审美息息相关,其生存和发展也始终以大众需求为依托。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美声、民族、流行三种唱法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主流歌唱方法。从近年来中外歌唱家们的表演实践来看,“跨界歌唱”的风潮愈演愈烈,歌唱者不断打破三种唱法的界限,使三种唱法良好融合。

一、三种唱法的基本特征

三种唱法并非某一个人提出的精辟理论,而是人们在世界音乐文化互通有无的背景下,从中国歌唱文化与审美视角出发,所观察和体验到的三种在中国社会中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唱法。当然,在歌唱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他各国也会形成具有独立美学特征和审美喜好的歌唱方式。这里所讲的三种唱法是中国现当代社会的人们在歌唱艺术发展过程中对本民族和外来音乐文化的认知,也是人们从发展视角出发所总结出的唱法理论与归纳出的唱法特征,这一概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社会大众广泛的认同。

美声唱法源于欧洲,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美声唱法是欧洲歌唱文化在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自然选择,它在歌唱方法的设计与思考中充分融入了科学逻辑,并通过与生理学、医学、数学等学科的互动,形成了最佳的人声歌唱方式与发声效果。从基本字义来看,美声唱法代表了一种优美的歌唱方式,注意声音的朗诵性和戏剧性,追求对声音的力度、速度、音色、音质等方面的控制,并依据不同歌唱者的嗓音特征形成了包括高音、中音、低音等歌唱类型的多样化划分。美声唱法凭借着科学性及在舞台实践过程中的社会共鸣,充分获得了欧洲观众的喜爱,并于20 世纪初漂洋过海来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学子在不断的学习和历练中,通过对美声唱法的认知和创作转型,使其适应了中国的歌唱创作的体例结构,并创作了包括《旗正飘飘》《花非花》《教我如何不想她》等作品在内的一批具有中国韵味的美声唱法歌唱作品,使美声唱法获得了中国民众的认可。在21 世纪的今天,美声唱法已然成为高等院校声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声乐表演人才。

民族唱法是中国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及歌唱和创作表达方式,结合科学性的歌唱方法形成的一种唱法。从广义上来讲,民族唱法可以视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历经五千年发展之后所形成的一种自觉的唱法表现形式。中国民族声乐文化早在原始社会便已经产生,并在封建社会中以各种宫廷和民间歌唱的形式存在和发展。无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所记载的各种歌曲,还是在唐宋宫廷及民间所流传的曲子、杂剧、说唱,抑或是戏曲唱腔中各种民歌小调,均有民族唱法的身影,上述音乐形式都可以看作中国民族唱法的一种具象性历史性呈现方式。狭义的民族唱法是指在20 世纪中叶出现的新的中国歌曲演唱方法。从郭兰英、王玉珍等老一辈歌唱家到后来的马玉涛、朱逢博、宋祖英、张也等,一代代的歌唱艺术家摸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具有科学性的歌唱方法。总的来说,这些歌唱家借鉴了美声唱法的发声、共鸣和呼吸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歌曲的特点对发声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最终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歌唱方式。如今,民族唱法已然成为活跃在大大小小音乐舞台上的重要歌唱方法之一,它以声情并茂的方式展现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无限魅力,可谓是一种古今一体的唱法。

流行唱法是在流行音乐领域内应用的一种类型化唱法,它具有风格多样、技巧通俗易懂、适用性和创新性强等特征。相对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较为复杂的技术技巧理论和对演唱者个人嗓音天赋的较高要求,流行唱法反其道而行之,它提倡最为自然的歌唱方式,并通过质朴的歌唱表达抒发情感,展现个人的内心世界。显然,这样的歌唱表达方式更容易获得青少年群体的喜爱,也因为流行唱法对歌唱基本功的要求较低,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这使流行唱法拥有最广泛的歌唱表演与受众群体。

二、“跨界歌唱”对三种唱法融合的影响

“跨界歌唱”概念首次出现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跨界理念最早出现在流行音乐领域,最早也流行在流行音乐领域。众所周知,流行音乐由多个子细胞组成,涵盖多样化的流行唱法风格,比如:爵士、蓝调、摇滚、乡村等,这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在唱法上都有着自身的特点,相互之间的区别一目了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电台音乐中流行“打榜”,众多歌手为了使自己的歌唱作品获得更多听众的认可,就尝试采用具有创新性的歌唱方式,于是,产生了摇滚歌手唱乡村音乐,爵士歌手改唱摇滚音乐的实践尝试。并且,这些音乐人在歌曲创作和音乐表现方面故意将各种唱法进行巧妙地融合和变通,长此以往,便提高了“跨界歌唱”在社会大众中的认知度。

除了流行音乐界的跨界,“跨界歌唱”的风潮也席卷了其他声乐歌唱领域。比如,素有“月光女神”之称的莎拉·布莱曼多次在演唱会上尝试用流行唱法和美声唱法两种方式进行表演;世界“三大男高音”在演唱会上也多次尝试演唱流行音乐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蒂同样在歌唱中运用不同的唱法来演绎歌曲,具有独特的风格。中国歌唱界受到跨界歌唱的鼓舞,一些歌唱艺术家近年来也开始在艺术舞台上寻求唱法之间的融合。一方面,艺术家尝试在歌唱作品中运用跨界的方式表演不同风格的作品,使自己的演唱风格与歌唱作品的体裁类型相互适应,给观众以美的感受;另一方面,艺术家在歌唱技术技巧方面尝试采用全新的理念,将美声、民族、流行唱法的技术方法融会贯通,进而产生“民美”“民通”“美通”等歌唱领域特有的新生概念。

显然,相对于三种唱法分立,这样的跨界唱法在听觉感受方面更容易激发观众的兴趣,而在对歌唱作品体裁的适应方面,跨界唱法也能够更好地满足演唱体裁的要求,让听众产生全新的听觉感受。但是,“跨界歌唱”对演唱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跨界歌唱是对原有歌唱理念的颠覆,原有的各种歌唱理论和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歌唱者要对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在歌唱表演方面的技术方法进行解构和重塑,这在理念和态度层面便是一种挑战;另一方面,对于歌唱表演进程中实际技术的转换,歌唱者要做到游刃有余十分困难,要实现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歌唱方法的自由驾驭,需要天长日久的刻苦训练。但是,从歌唱表演的发展来说,只有社会大众喜爱的歌唱方式才可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跨界歌唱”显然是歌唱艺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值得人们进行深入研究与学习。

在当前“跨界”概念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跨界歌唱现象进行深刻的理解,是这种歌唱形式长久生存并得到良好发展的前提。跨界歌唱在中国流行的背景是三种唱法的划分由来已久。在20世纪70 年代,中国音乐教育领域引入了西方的歌唱理论,并结合中国歌唱艺术的基本面貌形成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两种基本形态的划分。随着20 世纪80 年代中国流行音乐异军突起,流行唱法也逐渐被认可为第三种歌唱方法。三种唱法的划分和确立,在学术和应用领域主要是用来划清相互之间的界限,避免唱法的混乱。无论在教育领域还是在表演领域,三种唱法都有鲜明的区分。但是,随着歌唱艺术的发展,唱法的概念逐渐被打破,彼此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各个唱法也互相学习对方的技术和方法,前沿的歌唱理论研究也认为,歌唱的表现力最终是为了体现人声的美感,唱法只是一个方式,不应该受到人为的割裂或阻碍。于是,在西方的歌唱教育系统中,人们逐渐开始破除类型区分和界限,尝试以自然发声方式引导歌唱者的演唱表达。中国的声乐教育与表演领域虽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中国的声乐教育并未形成明确的新发展风向。但在音乐舞台上,唱法之间互动及融合现象越来越多,这也推动了中国歌唱艺术领域更加重视跨界演唱。从浅层意义上来看,跨界是对三种唱法的再梳理和重塑,但从深层意义上来看,跨界是演唱者的歌唱理念与歌唱审美的重新布局与调整。

三、跨界融合中体现的美学精神

“跨界歌唱”的概念源于三种唱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相对存在。正因为三种唱法有各自不同的技术要求、适用范围和声音评判标准,人们才在声乐教学及表演领域作出这种划分。比如,在高等院校的声乐教育领域,人们就把声乐划分为美声唱法专业、民族唱法专业、流行唱法专业,不同专业配备的师资力量不同,歌唱的训练方式和声音要求也有巨大差异。在歌唱表演舞台上,不同的唱法对演唱者有不同的要求,相对应的受众群体也不同。但是,在当今的艺术领域,无论是演唱者还是欣赏者,都不甘于在原有的歌唱形态中进行常规性的发展,而在不断地尝试突破,这也就催生了“跨界歌唱”的概念。所谓“跨界歌唱”,就是打破三种唱法的区分,让各种唱法自由转化,其转化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全新的歌唱听觉感受,使其不同于现在三种唱法独立的风格特征,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使歌唱者及欣赏者均能够从中获得美的体验。

近年来,“跨界”概念在文化艺术领域风靡一时,人们常常以跨界来标榜自己在某一艺术创作领域的革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但跨界的实践并非一蹴而就,大多数跨界创作和表演行为也只是以跨界之名哗众取宠,并没有真正做到跨界。因为各个学科、专业及理论知识都有严格的界限,任何一种艺术产品的创作也都有自己的方法和规范,这些界限是人们在长久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要人为地打破这些界限,并跨越各个领域之间自然形成的边界,显然十分困难。如果还想通过同一领域多位实践者前仆后继的工作,使跨界实践形成一种风潮,促进观众固有审美理念的转型,就更加困难了。在跨界歌唱的实践过程中,从美学的视角出发,从观众的审美视角对跨界歌唱进行思考和特征限定,是更加科学和严谨的方式,并可以获得良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广义来讲,跨界歌唱可以是一种多元性的歌唱表演方式,比如歌曲类型的转变、歌唱风格的转变、歌唱方法的转变等,也正是基于这一概念,才出现了一些商业化的表演噱头,令观众难辨真伪。事实上,真正的跨界歌唱应该是基于技术技巧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主动转变,比如,在歌唱过程中,演唱者具备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双重功底,在面对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可以娴熟切换并准确把控新作品的风格,这才是真正的跨界歌唱。我国优秀歌唱家吴碧霞自幼随父母学习湖南花鼓灯戏曲,考入音乐学院附中之后又先后学习了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为了使自己的美声唱法更加纯正,她还特意前往国外访学。在她的多场个人音乐会中,她曾经上下半场分别表演美声唱法曲目和民族唱法曲目。这种以人为本的跨界演唱才是真正的跨界演唱,也是跨界演唱追求的终极目标。作为当代歌唱者,不应随波逐流,而应当勤修内功,真正提高自己的歌唱技术水平与综合文化素养,将歌唱艺术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将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推向更高境界。

跨界歌唱的美学魅力并不在于外在形态的新颖,而在于歌唱者在技术技巧及艺术审美方面的超越精神。歌唱者要真正做到在意识、行为和形态三个层面共同提升,形成由内而外的跨界,打破三种唱法的界限,实现艺术审美的超越,才能真正做到跨界演唱,从而促进歌唱艺术的发展,唱响新时代的最强音。

猜你喜欢
歌唱者美声唱法唱法
论歌唱者的文学修养与声乐修养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流行演唱元素在美声唱法中的运用
试论声乐演唱中良好心理的培养
“手舞足蹈”破难点——谈“划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