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写作视角下的期刊小说品鉴(之六)展示与讲述
——读索耳小说《与铀博士度过周末》

2022-10-22 14:10贾若萱
都市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段例子小男孩

○贾若萱

关于小说中的展示与讲述,一直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相信每个写作者,尤其是经验较少的新手,都会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思考,甚至会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把握:这一段到底是展示,还是讲述呢,小说中哪一部分应该讲述,哪一部分应该展示,有没有一个具体的界定标准?我们知道,小说是自由而灵活的,不应有条条框框。作为写作者,我们也应该自由灵活地书写,甚至试着打破常规,创造新的可能。不过,话说回来,想要创新,更应该多多少少知道一些写作中的规则,或者说普遍的经验。

展示与讲述便是如此,我们先来理清这两个概念。实际上,区分展示和讲述,并没有那么简单。我给学生上课的时候,专门有一堂课来讲展示与讲述的特征与区别,先举一些最简单的例子,然后再以经典作品中的片段为例,让学生试着理解。

比如说“今天天气很晴朗”,这是讲述。而“太阳散出暖黄色的光芒,云层一叠又一叠铺在蔚蓝的天空上,像一团柔软的毛茸茸的线条”,这是展示。这两个例子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要用尽可能多的细节去描述你想要描述的东西,而不只是干巴巴地一带而过。但是在经典作品中,这两者的区分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因为有经验的作家经常两者混合使用,硬要区分得那么仔细,似乎没什么意义。

展示与讲述,似乎和语言有关,似乎和节奏有关,似乎也和腔调有关,和时间有关。它很像一个球形表面的纹路,如果纹路不漂亮,那便只是一个没什么特点的球形。实际上,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去年我把写完的一个小说拿给朋友看,他给的反馈中有一点是:前边部分讲述性的话太多,没有进入到事件本身。这个建议让我困惑。直到现在,我依然会特别在意展示和讲述的使用。

当然,这不绝对,我不认为使用讲述,甚至通篇使用讲述有什么问题。波拉尼奥有个短篇叫《安妮·穆尔的生平》,短短一万字,讲了安妮的一生。可以想象,在这么短的篇幅里进行如此长时间的跨度,节奏必然很快,压根没有进行展示的文本空间,所以波拉尼奥使用的几乎都是讲述,去掉那些我们惯用的细致场景,去掉加了引号的长对话,甚至去掉了人物的心理描写,读起来干脆利落,别有一番风味。

这是个极致的例子,因为这样处理的小说很少,按照惯例,大部分小说使用的还是展示。我们进行展示时,要向人物靠拢,心理、动作、行为、环境、对话等等,故事的发生时间和读者的阅读时间是一致的,所以展示是缓慢的、细致的、身临其境的。为什么大部分小说用的都是展示,我想,也许是为了获得“安全感”,似乎这么写才是对的、合乎常理的、受到读者认可的。因为我们看到的大部分当代小说都是这样(尤其是短经典系列),我们要有人物情节地点,要有平滑的场景,甚至短篇小说还要把时间集中在一天、一晚、一小时——你不得不被这样的规则逼迫着进行展示,于是就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风潮。

不过,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讲述在“回归”。除了我上文提到的波拉尼奥,还有我挚爱的德国作家塞巴尔德,他也喜欢讲述。我在读索耳的小说时,总会想到塞巴尔德。现在我来谈一谈索耳的中篇小说《与铀博士度过周末》(《花城》2022 年第2 期)。

这是一篇神奇的小说,为什么索耳的小说总给我这样的感觉呢,抛开人物、情节(自然,索耳擅长构建有意思的情节,神秘也好,戏剧性也好,奇情也好,这里先不谈)、背景、思想这些条件,我觉得最大的原因是他使用的语言——几乎都是讲述,展示很少很少。所以我猜索耳之所以不愿意分段,除了风格考量,大概也是不想破坏由一气呵成的讲述带来的顺滑感。让我们看一段例子:

“在半空中,无数放射性元素从小男孩身上的毛孔飞出,全打进她的毛孔里。玻璃窗和地板在颤抖。辐射让机器失灵,他们也许会掉下去,她惊恐地想,小男孩是个如此危险的人物,以往她只看到了他的和蔼,忽视了他的危险,这个人可能是整个社会最危险的人,就像他的绰号,‘小男孩’,1945 年首次出现在人类历史的原子弹,他也把自己当成了那个唯一,在那个遥远的粤北山村里,他考试第一,体育的跳远和铅球第一,也是第一个走出去的大学生,第一个在珠三角当老板,第一个百万富翁,第一个在狮子山下开歌舞厅,第一个由西江游到伶仃洋,第一个在珠江电视台开午夜栏目,第一个会说五种语言的人,不过,最让他自豪的身份,还是第一个炼出铀的博士,小男孩可以这么说,因为他做到了连他父亲也没做到的事……”

这段话中,由“她”的想象转入对“小男孩”过往背景的介绍,也由展示进入到大段讲述中。实际上,这篇小说的时间跨度不长,集中在很短的交谈时间中,但是却写了两万四千字,按照惯例,似乎需要大段大段细致的展示,但作者却选用了似乎无法延长字数的讲述,如何做到?

第一点是漫游。这篇小说没有终点,甚至也不知道中途停靠站在哪里(一般来说,小说会有高潮,但是这篇没有),这里面的每个情节点看起来都毫无关联,呈现出一种“漫游式”的状态,这样来看,讲述和展示相比,似乎达到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不需要当下的场景,不需要情节之间的咬合,而是一种腔调,一种氛围,一种整体感。

第二点是讲述人的切换。这篇小说中,人物有两个,“小男孩”和“她”。与展示不同,不需要把视角固定在某个人身上,顺着这个人来建立场景,索耳选择在两人之间切换,让他们都进行讲述,而且切换讲述的交点非常顺滑。上文那段例子是由“她”转向“小男孩”,下面是由“小男孩”转向“她”:“小男孩说,跟这份快乐相比,本就短暂纤薄的生命,更像是一眨眼的工夫,谁还会计较它危不危险呢?α 射线、β 射线、γ 射线,在这个危险万分的世界里,它们只是快乐的谐谑曲罢了。小男孩的这些话都被她记在了录音笔里。在一些失眠的夜晚,她放在枕头边反复播放……”

第三点是无限延长。索耳喜欢进行看似无关紧要的讲述,给我的感觉是,每段话都像一根可以无限延长的线,不知发散到何处。这些话也许没有画面感,也许仅仅是回忆,但是有特色。这可能和他的语感,以及阅读经验有关。与大热的极简主义相比,可以称得上反其道而行之。这当然是才华的表现。

猜你喜欢
大段例子小男孩
扶起小男孩
夜,想要告诉我些什么
小男孩
爱体育更爱艺术的段爷
谁救了比丘国里的小男孩
如此乐观
猴哥来了
墓地上的雏菊
书·嗨!青春期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