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中的技术风险研究

2022-10-24 07:31蒋叶莎
中国信息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标准化智慧建设

文|蒋叶莎

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下,以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棘手问题为出发点,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前提,通过打通城市中的各个子系统,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形成智慧治理,最终构建出生活便利、生产高效、治理精细、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面貌。智慧城市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实现了城镇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技术的赋能下,推动着新零售、新基建、新制造等经济新业态不断向纵深化发展。

一、智慧城市与技术发展

智慧城市和技术发展二者具有共生性。智慧城市的建设要以技术创新为前提,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平台,反过来也推动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斯·韦伯曾指出,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帮助科层组织在客观条件的限制下,提升决策制定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没有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技术等手段为支撑,数字政务、数字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等构成智慧的城市诸多场景无法搭建。与此同时,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发展活力,整个城市的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以后,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着信息技术的应用。随着现代化城市对智慧形态的要求越来越高,各个省市对新基建和数字经济前所未有的重视,智慧城市从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用户价值等方面为数字技术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推动力。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还实现了治理的全域全时全程和全息。通过设施全域物联、信息全时收集、数据全程挖掘等环节,有效解决了城市在基础设施、市政规划、灾害防治、公共安全等领域的诸多问题。在技术的驱动下,城市的各个子系统能够互联互通,同时通过城市人员硬件设施的充分数字化改造,城市虚拟世界将不断推动物理世界的转型升级。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的城市形态,最大区别在于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二者之间的关系:信息化时代,虚拟世界是对物理世界的模拟,是辅助物理世界便捷化的方式;到了数字化时代,虚拟世界变成了对物理世界的映射。信息化时代的城市治理,其最终落脚点还是在物理世界本身,无法克服受物理现实限制所形成的城市发展困境,而在智慧城市的场域中,作为信息的数据不仅仅是工具,同时也是生产要素,甚至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

二、智慧城市中的技术风险

技术是有风险的,技术与智慧城市的共生性,导致了以技术为依托的智慧城市治理也出现种种危机。

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使用风险。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二维码以及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人脸身份认证,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交通、防疫等各个民生领域,为城市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不过,技术创新就意味着不确定,不确定便是最大的风险,网络可靠性已成为现代城市安全管理中最重要和最薄弱的一环。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假如其中控系统突然遭遇网络故障,会给高速行驶的汽车造成怎样的后果?因此,不是每一项新技术都能够百分百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城市场景,这也是为什么每一次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进行大量重复的测试。

技术迭代的快速性所造成的成本风险。智慧城市的技术成本不仅要考虑建设初期的投入,还包括技术迭代后的设备升级、产业链更新、人力资源培训等一系列的运营管理费用。技术应用背后支撑的是一套业务规则、流程制度和运行体系,任何小变化都可能会造成连锁反应,对城市运作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技术的更新通常对应着已有的用户习惯和用户数据的改变,一旦技术迭代涉及城市大脑整个数据中台,其涉及的领域更广,落地执行覆盖的环节也更加烦杂。技术更新是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需求变化太快,并且无法准确把握需求情况下的最低成本试错方式,但这种“最低成本”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基础设施需要更新,落后的应用平台面临重建,都会进一步增加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本。

技术控制的垄断性所造成的“卡脖子”风险。新技术在进入市场之初会形成有大量的创业与投资机会,随着应用场景的逐步稳定,迅速提高的门槛就会抵制后入者,形成一种技术垄断。只要算法技术存在,就必然会走到通过算法垄断市场的地步,先进入的巨头可以通过算法来分析用户定价,以维护自身的议价能力,并形成一种高门槛,实现抵制性排外。在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谁掌握的科技越多、数据越多,谁就有更多话语权。技术垄断还会形成技术壁垒,势必降低技术在智慧城市中的深度应用。数字平台无法打通,数字经济难以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变成空中楼阁,只见形式而不见效益。

软件开发滞后所造成的运营风险。就现阶段而言,新基建是政府发展数字经济的一个主要着力点,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上,基础硬件设施往往能够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这导致了软件技术开发落后于硬件设施。通过软件搭建各种应用场景来重塑新的城市形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难点、堵点和痛点,才是建设智慧城市的要义所在。如果前期城市发展的软硬件协调机制建设不到位,智慧城市越往后运营的有效性越难体现,智慧化水平也会大打折扣。智慧城市的是对城市治理模式的升级和再造,因此,不能仅仅从硬件方面去考虑智慧城市建设。

三、以标准化赋能技术风险防范与化解

标准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与引领性作用,标准化不仅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建设模板,更能推动城市治理走上高效化、集约化和协同性发展之路。

首先,要以标准化引领智慧城市技术应用。标准化通过为各个细分领域建立参照指标,从而搭建一个科学有序的运行轨道,以保证城市发展的规范、高效、可持续。因此,要推动标准化与智慧城市技术创新的互动发展,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的等最新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标准研究,降低新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的不确定性风险。

其次,要深入推进城市信息化领域的数据安全标准化工作。数据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要素,数据安全风险挑战日益严峻,要扎实做好新时期数据安全标准化工作,加强标准的落地实践,充分发挥标准在保障技术创新方面的作用。要健全标准体系,有序推进数据安全标准研制,鼓励多方参与,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校、行业组织、企业等各方资源和技术优势,搭建数据安全标准化工作交流合作平台。

最后,以标准化激发智慧城市市场主体活力。通过加强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等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不断优化市场准入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和市场竞争规则。必须规范市场主体,对于符合准入制度的企业、组织和个人应充分保证其参与权,不断激活市场主体活力,促使智慧城市发展由政府的“独角戏”向多主体“大合唱”转变。政府在不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的同时,还必须鼓励各个社会主体参与到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建设中来,可通过建立政府颁布标准采信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的机制、行业标准领跑者制度、标准创新型企业制度等创新机制与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智慧。

标准化能够解决规模、流程和效率的问题,但不能将标准化视为万能药,不能用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去抹杀城市特色。标准化可以降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治理风险,然而,如果将标准化简单粗暴的理解成一个硬性规则,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千篇一律,则会导致出现盲目跟风的形式主义现象。每个城市的发展禀赋各不相同,从地理环境、经济要素到人文历史,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城市风貌,因此智慧城市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评估社会需求,结合城市特色和政府能力,以标准化为指导,打造“一地一品”的智慧模式。

猜你喜欢
标准化智慧建设
国家标准委与非洲标准化组织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
寒露
团体标准化良好行为评价指南
“一带一路”离不开标准化人才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学生评教的标准化处理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