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百年历程与实践经验

2022-10-27 10:37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宋 豪

(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党校,重庆 401336)

1 小康的美好愿景:千年美好生活愿景与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

百年党史总结出“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其中“两个结合”精准概括了我们一路走来理论不断创新并富有强大生机活力的真谛。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和文化根基。“小康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描绘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原则。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小康社会”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探索,提出了“过渡阶段”的概念,并从自身国情出发,明确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具体任务。其中“过渡阶段”的理论对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以至于后来中国提出的“三步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就是细化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战略。在“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追求经济的增长(物质的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的富足、民生的保障等)是具有同等重要的因素,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中国化的诠释。

在中国的土壤里,“小康”概念蕴含了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历代向往与追求的理想社会。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民生愿景出发,经过了历代思想家的发展与创造,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阶段性步骤而确立,与中国发展实际相切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小康”概念最早出现于《礼记·礼运篇》。儒家思想家,特别是孔子从中国古代实际着眼,描绘了“小康”和“大同”两种美好的社会形态,“小康”成了“大同”的必经阶段,而“大同”则是“小康”实现后下一步要追求的更高层级的目标。为摆脱贫困、逐渐富裕,从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到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再到孙中山“三民”主义,都对“小康”的实现从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表达”。但这些对于“小康”理想的各个派别均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最终在理论的不彻底和缺乏切实可行的行动纲领而终究未能真正将这一“小康”理想得以实现。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小康”才从人们的千年理想追求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在革命岁月中,中国共产党虽未明确提出“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实现途径,但建党初期就确立的“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以及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所体现的纯洁性、先进性、革命性、人民性等足以证明这一理想追求的精神内涵。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观辨析了小康社会的正确道路并为之不懈奋斗。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将“人民”放在心中第一位置,将人民向往的“小康生活”作为执政目的,向人民、向历史作出这一庄严承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一承诺已经实现,并向着更高层级的“小康”目标,即下一个百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2 从理想到现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回望百年小康社会建设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小康社会建设从酝酿到提出,从内涵的不断发展到目标的不断升级,从历次党代会主题的聚焦到中共领导人的重视,从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展现的是一个小康社会蓝图由远及近、思想内涵不断丰富的过程。

2.1 历届党代会报告中关于“小康社会”的描述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代会都将“小康”和“小康社会”作为主题,布局各项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历次党代会报告,从“小康”的提出和“三步走”的小康社会蓝图设计到“新三步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规划,在不断奋斗中,小康社会实现了目标升级,并清晰地看到“小康”的内涵不断丰富、目标与时俱进、部署要求更加具体、评价指标更加多元。

表1 历届党代会关于“小康社会”的描述

2.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思想的雏形与萌芽、形成与发展、成熟与实现,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奋斗发展过程。

1921—1978年:小康社会的思想雏形与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将共产主义划分为了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又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两个阶段,确定了社会主义最终的发展方向是走向共产主义即“大同”世界,描绘了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并对推动共同富裕的思想和制度提出了具体实施要求,比如开展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虽然在对新民主主义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相关论述中未明确提及“小康”一词,但其中的论述也成了小康社会思想的酝酿与萌芽。一场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确立等一系列举措,为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论断提供了制度保障、宝贵经验、物质基础和理论准备。

1978—2012年:小康社会的思想形成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全党的工作中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1979年邓小平首次使用“小康之家”来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在随后的地方考察、深入调研中,在认清中国国情的基础上,邓小平又精心规划和设计了“20年翻两番”和“三步走”的战略思路,多次对小康(社会)的状态、标准等进行了论述,“小康”一词也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为大众熟知。邓小平的“小康社会观”不仅是一种“中国式的现代化”,也是一种“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提出21世纪的头十年中国依然处于小康阶段的现状。在我们初步走完“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人民生活水平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但却是不及格低水平的小康,是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小康,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是过渡阶段的发展状态。此外,邓小平提出了农村是奔小康的主战场,将“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理念和准则运用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小康社会思想,解释了“全面”含义,强调要均衡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细化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并逐步实现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诸多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小康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科学内涵和伟大实践。

2012—2021年:小康社会的思想成熟与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小康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规划和设计了未来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指引和重要遵循。目标的判断:将中国梦的实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内涵的丰富:基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基础上孕育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居于第一的引领地位。思想的揭示。强调全面小康的重点是贫困地区、贫困人民,是“农村的小康”“农民的小康”,强调全面小康是高质量的小康,包括社会民生领域、公共卫生领域、生态环保领域等。路径的提出。习近平多次从“五位一体”的角度阐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消除绝对贫困问题,从乡村振兴破解“三农”问题困境,从践行“两山论”实现绿色创新发展,从区域发展战略缩减地区差距,从反腐倡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3 现实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小康梦的实践经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接续奋斗,中华民族千年美好生活愿景逐步从理想变成了现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现实成就和实践经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

3.1 全面小康是小康社会内涵的应有之义

“全面小康”蕴含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小康”,强调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包括生产水平、生活水平、文明程度、人的素质等;另一个是“全面”,这是一个修饰词,强调的是这个“小康”发展追求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是最重要却又是最难做到的,也是“全面小康”的核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一是涉及“五位一体”全领域;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因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三是辐射的区域要全面,包含城乡的共同发展,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发展。同时,区域、城乡、行业之间存在差别,经济和社会、物质和精神等方面发展也有很多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可能是“同一水平小康”。所以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2 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小康社会”的提出者、践行者和引领者,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参与者、受益者和检验者,小康社会是否全面建成,关键是看老百姓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始终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小康社会的思想和行动最终是靠人民来实现,要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勤劳奋斗共同创造来实现。

3.3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效举措

我国曾经是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现在成了世界人口规模最大的全面小康社会,正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通过“五个一批”工程,“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的制定等,破解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桎梏已久的贫困难题,也创造出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接下来需要着力解决的则是相对贫困的问题,需要分清相对贫困的类型、发生的机理,而这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路上的一个更加艰巨的课题、长久的任务。

3.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障

改革开放前难以解决温饱问题,1990年全面解决温饱,1998年达到小康社会,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最佳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确保了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各项任务能够落地、落实、落细,能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部署,全国上下一盘棋推进,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启示,也是实现下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保障。

3.5 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目的

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都是中华民族历代先贤志士和人民群众向往的理想社会,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的重要历史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前一个发展阶段的必经过程,是低水平的共同富裕,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其最终目的都是摆脱贫困、追求富裕,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康社会全面建成之后,追求共同富裕成了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不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开始重新关注“共同富裕”,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共同富裕”的研究和解读会越来越多,共同富裕这一美好愿景也最终会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中逐渐变成现实。

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这对全人类社会都具有重大贡献,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也具有重要参考。接下来,向着更高层级的“小康”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新的赶考路上,依旧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接续奋斗,这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伟大光荣。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共同富裕
我家的小康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我家的小康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