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蕴意及其百年精神伟力传承与发展的三重维度

2022-10-27 10:19赖继年
现代商贸工业 2022年19期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宣言斗争

陆 青 赖继年

(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宣言》中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对经济社会的分析以及阶级立场的观点和方法,是经过实践和历史检验的普遍真理。反观《宣言》的实践蕴意,是衔接历史和现实的、由局部到整体的、从一国到多国的“庶民的胜利”。我们通过赋予经典著作新时代的底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角来诠释《宣言》新时代的要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视角解读《宣言》,在实践中盘活经典著作的时代伟力。

1 新时代实践建构:历史之维下《共产党宣言》的现实蕴意

1.1 资产者和无产者——伟大斗争的奋斗底色

马克思恩格斯在开篇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斗争涵盖历史区间,在不同的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把握斗争的导向、明确斗争的重点、掌握斗争的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推进自身建设与历史发展的三重维度。因而,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趋向中,斗争不会消亡,只不过会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和任务的变化而略有不同。

中国共产党肇始于民族危机的旧中国,在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不断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反动派斗争。中国共产党在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发展自身,在自我革命和斗争中曲折探索,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不仅把握了军事斗争的重点,同时也发动人民群众开展斗争,斗争的本源之力在人民中,在党的领导下形成磅礴的斗争意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斗争转向,从与反动派的斗争到生产力的建设,逐步明确斗争的方向,善于解决矛盾,在历史发展中彰显出《宣言》中斗争的强大力量。将斗争置于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境遇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作出抗美援朝的历史性决策,不是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斗争,是超越了先进的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力,正义和非正义之间的斗争,是保家卫国与帝国主义侵略之间的斗争。由于斗争的正义性,所以抗美援朝胜利的一定是正义的中国人民。

在党的百年的历程中,党一直重视斗争的理念和方法,通过阶级联合的形式不断提升斗争之力,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这种力量的胜利,是建立在斗争精神基础之上的阶级联合的胜利。不过这种胜利的持续性只是“暂时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越来越扩大的联合”。斗争源于现实的需要,而如何斗争却需要高于斗争本身去实现。斗争不只是片面上的斗争,善于在斗争中总结经验,团结可以团结的力量,在斗争中使得无产阶级政党本身不断保持先进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离不开斗争,在把握历史主动的基础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新任务、新使命,切实注重《宣言》中斗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既做“疾风劲草”又能“持之以恒”,不仅“丢掉幻想”更是坚定原则立场,在斗争过程中不断提升本领,领会斗争要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描绘了伟大斗争的奋斗底色。

1.2 无产者和共产党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宣言》指出,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各个国家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所有政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以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不仅是全人类的解放、为了全人类的幸福,更是不分民族的,置于一个美好的命运共同体的真正意义上的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代表的是先进生产力,但是始终以国家、民族的复兴为目标,为广大劳苦大众谋福祉。

厘清“民本思想”、回眸“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以思想的先进性推动理论的创新,用中国话语,综合中国实际,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国家之间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通过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的传承置于当今世界发展的环境中进行创新,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共同体理念。无论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为人类谋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着眼于世界各民族大团结和大发展,推动的是整个世界的格局创新,是在探寻为人类谋进步。

无论是“一带一路”的共同发展还是为世界谋大同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在明确自身优势的同时,既能尊重并包容现有的差异,以“一带一路”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构建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同心圆。

1.3 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要毫不动摇的坚持人民立场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立场和观点的理论来源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述的人民立场和观点虽有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影子,但本质与之不同。需要明确,无论是对社会主义还是共产主义的文献研究,不仅要从文献本身出发,更重要的是明确无产阶级立场,从人民性和实践观的视角,针对文献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特征进行研究和探讨。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源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赋予新的要义。无论是从党的理论创新还是发展导向,党始终将为人民服务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从中国共产党建党初心到共同富裕的前进之路,党始终为千千万万的穷苦大众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定人民立场,讲好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实践,中国共产党的血脉与人民紧紧相连,党的根基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正因为“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通过研究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总结出的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可以发现,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至上是历史经验的命脉和关键。领悟“十个坚持”的历史逻辑、共生逻辑、价值逻辑,探析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源于党史、忠于人民、同时扎根实践、经受历史检验;不仅跨越时空而且深化共识、在新时期仍是承上启下、团结奋斗、凝聚人民意志的真理。中国共产党凸显的是人民的价值,人民至上与共同富裕,为人民服务与坚持人民立场,背后熔铸的是势不可挡的人民力量,这是党的力量源泉和取得伟大成就的不竭动力。

2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宣言》精神伟力的三重维度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是《共产党宣言》精神伟力的重要传承和发展者。探究《宣言》的核心要义,对于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律;深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要义,领会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人民至上”的深邃意蕴。

2.1 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维度

中国共产党永葆斗争精神,将斗争精神发挥到极致,不仅坚持斗争,勇于斗争,在大风大浪来临时经受住了历史和人民的检验,熔铸起以红色为底色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斗争的奋斗底色,是《宣言》第一篇章——资产者和无产者的真实的精神写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和发扬《宣言》精神伟力的三重契合维度中的第一个重要维度。

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宣言》旗帜和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更丰富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党的建设关系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从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进程中追溯,党的团结建立在斗争的基础之上,党内思想的统一性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伟大斗争的现实需要,党与人民群众的立场一致、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在前进的道路上才能解决发展矛盾。党从人民群众中来,回归到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当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能走过百年历程且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关键法宝之一。

要想纵深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维度,需要从现代的政治语境中理解。明确在现代的政治语境范围内,就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主体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之间本质上具有高度契合的同构性。我们突出党在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的目的在于,青年人在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最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和外来文化的侵扰,所以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严抓意识形态的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因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善于将红色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形成的精神谱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2.2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维度

在《宣言》的第三部分,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社会主义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指明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不彻底性、分析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立场问题、揭示了包括空想社会主义存在的本质问题,表明阶级的社会主义不能仅局限于抽象的社会主义,而要明确无产阶级大众的属性,明确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是回归于实践的。坚定人民立场,站在人民的角度来发展社会主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用行动和理念涵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与导向,诠释社会主义的真谛。

从全面小康的覆盖面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从为人民服务到我为群众办实事,中国共产党从民生大计出发,统筹做好经济工作,发扬全程的人民民主,自始至终贯穿着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要根据新形势的变化,不断改革,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重点调节需求侧的方面,在充分理解与把握这一主要矛盾的基础之上,对标找差。

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之音,传遍中华大地,中国共产党所书写的新时代的历史答卷背后是“不破贫困终不还”的人民情怀。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攻克绝对贫困为导向,框定责任使命,自强不息攻坚克难,与困难群众一起与贫困作斗争,终于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展现了其政治魄力与毅力。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党带领扶贫干部,深耕贫困地区、考察革命老区、将重点贫困地域列清单,派遣了真抓实干的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将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接轨,做实做牢贫困区的脱贫工作。党的干部在基层扎根,与人民群众在一起,为大山深处,为贫困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小康的希望和共同富裕的光芒。党的庄严承诺“脱贫路上绝对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这些论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过程,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维度的真实写照。中国共产党解决绝对贫困的经验和智慧,必将在世界扶贫史上书写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与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原理一脉相承。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攻坚克难,不畏艰险,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不利影响之下,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站在新的理论高度,屹立在新的历史起点之上,对党、国家、人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

2.3 把握“变与不变”的战略维度

中国共产党在充分把握“变与不变”的战略维度的基础之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发展格局的实践,深刻践行了“共同的不分民族利益”的情怀。

世界格局存在着风云际换,身处于近百年来未有之的变局中,不同形式的国际力量与国际争端依然存在。国际关系、国际形势和国际地位都处于深度调整的时期。局部冲突和挑战、多极化格局的加快演变给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注入了不稳定因素。我们要以大格局的方式和策略应对大变局的风险,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环境。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沉着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类风险和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格局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站稳脚跟,守定谋动。核心在于坚定党对中国各项事业的绝对领导地位,要主动应对而不能被动防御,要立足发展大计,做好统筹与布局,以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进行新时期新阶段的规划。

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引领离不开对本源之问的探寻,实践迸发依靠于人民群众与初心使命的多重支撑。斗争精神伴随发展历程,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注入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基因,在秉承发展与创新的维度中,落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诠释经典原著的磅礴伟力。

3 总结与思考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契机的基础之上,我们不仅要从《共产党宣言》的原著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更通过在对《宣言》的时代化解读中,探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和发展《共产党宣言》精神伟力的三重契合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维度中,注重党的建设;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维度中,坚定人民立场,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中行以致远;深刻领会两个变局之下的“变与不变”,厘清思路,共谋发展。在重温《共产党宣言》的同时,做到新时代《宣言》精神伟力的诠释,助力“两个宣言”的维度契合,从而不断深化和发展。

猜你喜欢
共产党宣言宣言斗争
Father's Day
柔软宣言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TA宣言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