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川区蔬菜产业实现新发展的对策

2022-10-27 10:13夏其廷汤雪丽魏兴平
长江蔬菜 2022年18期
关键词:达川蔬菜基地达州

夏其廷,汤雪丽,魏兴平

(达州市达川区农业农村局,四川, 635000)

近10 a来,达川区蔬菜产业发展较快,基础设施得以不断完善,基地规模得以巩固拓展,科技支撑得以持续夯实,蔬菜品种日益丰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由零散种植向集中连片、由传统粗放型向标准生产、由自给自足向少量外销的转变。如今,蔬菜产业已经成为达川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由于达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和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面临蔬菜产业基地萎缩、总产降低、种质资源流失等新问题,为确保达州区蔬菜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1 蔬菜产业现状

达川区属于农业生产大区、蔬菜生产大区,2014年达川区被列入全国580个重点县(区)、四川省46个蔬菜发展重点县(区)之一;2019年省委“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达川区也被纳入全省45个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县(区)和20个辣椒产业发展重点县(区)之一。截至目前,达川区蔬菜播种面积约27.5万亩(1.83万hm2),年产量75万t。全区有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7个,面积200余亩(13.33余hm2),规模基地实现了良种全覆盖;全区被整体认定为无公害蔬菜基地,先后获无公害蔬菜产品认证30余个、有机蔬菜产品认证1个,注册“超链”“肖二锤”等商标11个。据统计,达川蔬菜供应量已占达州市本地蔬菜市场供应量的70%,保障了达州市民“菜篮子”需求,冬瓜、白菜等部分产品还销往重庆、西安、成都等地。

2 发展经验

2.1 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

从2012年以来,达州市、达县(达川区)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为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当地蔬菜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平均整合涉农资金不低于500万元用于蔬菜产业发展,从基础设施、大棚建设、种子种苗、业主的引进、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资金补助,大大提高了蔬菜从业人员的生产积极性。

2.2 思路创新促发展

以现代蔬菜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思路,采取“大园区+小业主”的建园模式和“五统一分”的生产方式(统一育苗、统一标准、统一技术、统一指导、统一物资,分户管理),使种苗、农资、技术等生产要素得以高效配置,破解了规模蔬菜基地种苗需求、农资配送和安全生产三大难题。

2.3 科技支撑促产业

注重产学研的有机结合,与西南大学、重庆农科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四新”技术试验示范,10 a来累计引进茄果类、瓜类、叶菜类等蔬菜新品种60余个,推广蔬菜嫁接、落蔓栽培、水肥一体化、“三诱”技术、穴盘育苗、水溶肥、防虫网等实用新技术、新物资4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荣获市(县)科技成果奖5项、农业农村部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1项、专利2项。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蔬菜种质资源流失严重

据资料显示,我国许多农作物地方品种资源正以惊人的速度丧失。以达川区为例,曾经有河市大萝卜、麻冬豇豆、白茄子、佛抱茄等蔬菜地方品种20余个,芥菜、南瓜等五大类蔬菜种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农村人口老龄化、耕地撂荒化、村庄空心化日趋严重,导致辣椒、番茄等本地常规品种已难觅踪迹,对国家蔬菜种质资源保护,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3.2 蔬菜产业基地布局亟待调整

由于达州城市行政区划调整,达川区河市、金垭、麻柳、亭子等乡镇相继划入达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原有蔬菜基地面积严重萎缩,全区常年蔬菜基地将减少1万亩(666.67 hm2),产业布局亟待调整,方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菜篮子”需求。

3.3 基础设施配套不均衡

除了双庙、赵家、大堰等部分重点基地外,其余基地生产路、排灌渠系、蓄水池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配套极不完善,许多地方由于田型调整不到位,普遍存在地块细碎分散、单个面积太小,只能利用微耕机耕作,不能利用“404”“604”等中型以上的机械耕作。另外,基地硬化的生产道路普遍偏窄,不方便运输,有的基地根本没有硬化路,适度规模经营难以开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达川区蔬菜产业基地的巩固和拓展。

3.4 缺少加工,品牌知名度低

目前有瑞福农业有限公司、雨丰食品有限公司、月见乡榨菜等5家散、小的蔬菜加工企业,主要从事辣椒和食用菌烘干、辣椒制酱、芥菜腌制等初级产品加工,缺乏蔬菜精深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珍珠豆瓣”“川东老咸菜”等蔬菜加工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较低,基地蔬菜产品过分依赖于鲜销,蔬菜部分品种旺季鲜销有余、加工不足,甚至出现销售难、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达川蔬菜现代农业园区

4 发展对策

4.1 创建蔬菜种质资源圃

①搞好阵地建设 在达川区西部率先建成占地200亩(13.33 hm2)的川东蔬菜种质资源圃,充分发挥资源圃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贮存、繁育的基础作用,保护好达州丰富的芥菜、瓜类等种质资源,以此作为国家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有力补充,为振兴中国种业贡献达川力量。

②组建专业队伍 组建熟悉专业的蔬菜种质资源调查收集队伍,分季节、分品种在辖区内采取拉网式排查、地毯式搜索,确保农作物地方品种收集详尽、重要资源不遗漏,同时做好生物学和经济性状的详实记录。

③创新长效机制,探索农作物地方品种保护新路子 对于部分多年生、无性繁殖作物以及种植面积大的地方特色蔬菜作物品种,建议以农户为主体进行保存,由县(区)农业农村局与农户签订协议,给予农户一定的生态补偿。

4.2 优化“133”区域布局

立足达川农业的资源禀赋,按照“夯基础、补短板、强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按照“133”产业布局,建设“1心、3园、3基地”,整体推进全区蔬菜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到2025年,全区蔬菜播种面积力争达到28万亩(1.87万hm2),总产80万t。

①完善1个现代蔬菜良种繁育中心 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添置相关设备,配套1~2条自动化育苗流水生产线,在蔬菜产业核心基地双庙镇,建设川东北最大的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满足达州市规模蔬菜基地优质种苗需求。

②抓好3个现代农业园区 重点抓好双庙“蔬菜+生猪”特色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大堰高品质绿色蔬菜现代农业园区、石梯“高粱+蔬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争创1个以上省星级园区、1个国家级园区。

③巩固拓展3类蔬菜基地 一是重点建设以双庙镇、赵家镇、大堰镇等平坝区域的大棚设施蔬菜基地3万亩(0.20万hm2),大力发展春提早、秋延后蔬菜和绿叶菜,搞好茬口衔接,提高复种指数,作为城市“菜篮子”保障性蔬菜基地;二是充分发挥万家、大树、管村等乡镇有多年种植红辣椒、儿菜、榨菜的传统优势,建设原料基地10万亩(0.67万hm2),产品除部分鲜销外,主要满足蔬菜加工企业需求;三是建设粮经复合时令蔬菜基地15万亩(1万hm2),重点满足乡镇本地居民需求,同时作为达州城市蔬菜市场供给的有效补充。

4.3 配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①抓重点 针对新建基地,务必将“宜机化”纳入蔬菜基地建设的首要任务,田型调整要因地制宜,将小并大的田(地)块的宽度确定为6 m及以上,田间道路和生产路宽度确定为3 m及以上,为蔬菜机械耕种、管理、收获打下坚实的基础。

②补短板 针对巩固老基地,要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及时配套沟、渠、路、电等基础设施,坚持基地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完善跟进到哪里,全面提升蔬菜基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4 发展加工,打造品牌

①建立蔬菜产品加工园区 结合区委区政府“十四五”规划,在达川区西部已规划的“双石”农产品加工园区中建设占地2 km2的蔬菜加工区,筑巢引凤,积极引进蔬菜知名加工企业落户达川,力争新建4~6条现代化的蔬菜产品加工线,年加工能力5万t以上,有效解决达川蔬菜卖难和农民增收问题。

②培育知名品牌 一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尽快构建达川蔬菜牌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局面。二是切实搞好精美的LOGO设计和产品外包装设计。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蔬菜品牌。广泛利用电视、报刊、网络、展销会、推介会等各种传媒对已有的“超链”“洁晨雨”“蜀腾珑”“帝源”“肖二锤”等一系列涉及蔬菜的品牌进行宣传报道,突出达川区蔬菜品牌产品生态、安全的优势,同时抓好蔬菜绿色、有机、地理标志产品的认证,整合、培育、创立1~2个蔬菜知名品牌,让达川蔬菜走出达州,走向全省,走向全国。

猜你喜欢
达川蔬菜基地达州
农担贷:达州农商银行助当地农企发展
吉尼斯世界纪录
解救
达州赴京因雨备降天津
达州市达川区“琯溪蜜柚”引种气候诊断与种植精细区划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参观曹家桥蔬菜基地
达州市达川区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初探
浅析“菜篮子”工程建设之“喜”与“忧”
宁远县蔬菜基地土壤肥力分析与改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