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背景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以“为燕赵家乡而设计”创新课程体系为例

2022-10-28 07:54刘田洁贾慧献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7期
关键词:燕赵建筑设计专业

刘田洁,贾慧献

(河北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河北 保定 075000)

一、教学改革体系

“为燕赵家乡而设计”跨年级联动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改革与社会实践,以燕赵地区地域文化特色为基础,引入全新的课程管理及组织模式。将知识体系、实践体系与创新训练充分结合,凸显建筑设计核心课程跨年级联动的综合优势。

二、教学改革探索

(一)课程目标

1.三种结合,全面综合育人。把实践调研与课堂教学、科学研究与学生竞赛、文化传承与本科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文化育人。

2.鼓励创新,发挥大学优势。人才培养围绕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设目标,构建校地立体协同机制,培养具有融通理念、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创新型建筑人才。

3.校地融合,形成特色体系。强化社会实践、学科交叉、跨年级联动教学管理模式、跨学科校内外双导师制度、实践调研等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互动融合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特色

1.新工科背景下,强化工科特征。确立了一套围绕“专业基本议题”“注重过程控制”的理性设计教育模式,以解决传统教学“倚重个体领悟”的缺陷,有效帮助学生转换学习思维。在新工科背景下,创造具有工科技术特征的建筑设计教育模式。

2.跨学科环境中,培养多元人才。在综合性大学多专业密切交流的跨学科大设计环境中,贯彻一套“职业训练+通识教育+多面手通才”的多元化训练手段与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寻找并完善自己最擅长的与建筑设计产生关联的方式,在通与专之间自主定位。

3.大建设经验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我国城乡建设的经验之长,将专业基础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帮助学生找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自信,认识肩负的自主创新重任,努力去实现本土原创性和地域文化自信。

4.保定市山水间,凸显地域特点。项目基于河北大学的地理位置特点,凸显“西山东水中名城”的特色,将课程设计结合“西山”——太行山、“东水”——白洋淀、“中名城”——保定城的选地基址,在完成专业核心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在省内竖立建筑学专业地域课程设计品牌。

图1 “为燕赵家乡而设计”创新课程体系框架

(三)教改内容

围绕建筑学专业一到五年级的建筑设计核心课程及新工科课程社会实践要求,建立全面系统的以“为燕赵家乡而设计”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创新课程包体系。

1.以基础能力为目标的美术课改革。建立美术素养与建筑基础是建筑学专业的必要过程。将原美术课程更新为具有针对性的建筑美术,增加燕赵地区写生实践环节,增强学生对建筑的感知能力,服务一年级到二年级专业设计课程。

2.以设计原理为要素的专业课融合。强调课程进度中涉及的建筑学专业基本设计原理,提炼相关要素,找到与理论课程的联系点,为设计提供思路方向,让学生探索理论要素在建筑设计中的指导性。

3.以地域特色为核心的课程包主题。在每个年级中设定“为燕赵家乡而设计”课程环节,要求结合燕赵地区进行分析思考,兼顾建筑设计与环境、材质、文化等的表达,培养学生在特定地区的本土性创作能力与地域化设计思维。(1)一年级:家乡的别墅。将一年级原测绘环节更新为小型别墅设计,要求学生掌握设计入门与基本作图要求。学生在自己的家乡选择别墅基址,同时要求学生以家人、亲人、朋友或者同学为模拟别墅主人,对别墅主人的具体要求进行深入采访后,编制别墅设计任务书。通过别墅设计,培养学生在特定基址下的设计创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别墅设计更加热爱燕赵家乡。(2)二年级:太行山传统村落民宿。民宿设计在局部功能和私密性空间设置上与别墅设计有相似之处,在公共空间和流线组织上,难度大于别墅设计。同时为了体现“为燕赵家乡而设计”的地域特色,民宿基址选择在太行山东麓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野三坡波峰旅游度假村附近。民宿设计必须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和统一,凸显太行山地域特色。建筑功能空间要求包括入口大厅、主题民宿标间、其他主题类空间、厨房及操作间、后勤服务用房、办公室、楼梯、走道、卫生间等共计500平方米。各主要使用空间的相互关系应该合理有序。通过太行山民宿设计,让学生更加了解太行山地域文化,凸显燕赵文化特色。(3)三年级:保定西郊八大厂工业遗产改造与更新。从“一五”期间到20世纪70年代,保定市建设了以“西郊八大厂”为骨干的工业集群,它们为城市的经济腾飞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八大厂大部分厂区处于生产停滞状态,大量工业遗存亟待保护与再利用,希望通过工业建筑的更新设计,引起几代“八大厂人”的精神共鸣,因此三年级课题设计具有极大的社会现实意义。工业遗产改造与更新项目的基地位于保定市竞秀区盛兴西路1369号,基址的选择便于实践调研,探索工业遗产对城市的意义,发挥择址当地的优势。厂区内有保存完好的大空间厂房设施三座,依照建筑物及单位分布情况,厂区分为厂前区、中心区、西北区、东北区四个部分。改建建筑功能为工业博物馆、城市工业文化展览馆、工业文化休闲展览中心、工业产业孵化园、高新技术产业图文信息处理中心任选其一,建筑面积要求为6000平方米。要求结合建筑及周边环境,合理设置相应的室外环境空间,体现对历史的回溯和致敬。针对保定市独有的西郊八大厂工业遗产,鼓励学生学习建筑遗产保护,激活废弃工厂,更新时代功能,真正做到将“工业锈带”转型为“工业秀带”。(4)四年级:雄安新区居住区规划与设计。将四年级居住区规划设计更新选址在雄安新区启动区内。启动区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范围内,居住区规划设计在主要机动车出入口、应急出入口、建筑退让距离(米)、街墙控制、建筑后退相邻地块边界距离建筑高度、地块间地下车行或人行通廊、地下车行或人行通廊端口提出强制性要求。在布局、界面、场所、体量、造型、立面、色彩、材质、细部、屋顶、底层与入口、附属物等方面提出引导性要求。通过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的意识,重视掌握第一手资料,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内容和方法,巩固和加深对居住区规划设计原理的学习与理解,以及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了解;学习国内外优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实例,并了解其设计的基本手法和设计技能;理解掌握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形态与用地规划、居住区竖向设计、居住区地下空间规划等相关内容。(5)五年级:布置“为燕赵家乡而设计”系列主题毕业设计。以毕业设计主题为导向,以保定地区及周边区域为基址,要求学生前往基址进行实践踏勘,完成10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设计或者10公顷以上的街区规划设计。主题方向一:沿太行山东麓保定市域范围,在顺平县柿子沟或者竞秀区大激店的设计基址中任选其一。建筑整体要求定位为太行乡土艺术综合体,具体功能要求包括但不限于:太行艺术展览馆、太行民俗餐饮综合体、太行非遗文化展览馆等,可结合室外步行街、非遗传承项目示范区等内容进行深化。主题方向二:以保定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和保定西大街更新改造为契机,在现有保定市东湖附近或者西大街的设计基址中任选其一,进行实地踏勘调研。东湖基址要求设计能集中体现保定博物馆之城建设成就的综合性展馆;西大街基址要求进行能深入反映保定直隶历史文化、延续街区活力的整体改造,可选取部分代表性店面进行更新设计。二者均要求体现保定历史文化特色及当代发展现状。通过毕业设计的学习,要求学生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将毕业设计与地方文化、传统历史、服务当地、思想政治建设等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展现本次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

(四)教学方法

1.各个年级联动,增加教学交流。“为燕赵家乡而设计”的课程包体系建设将采用“年级组”教学制度,建立跨年级联动教学管理模式,明确相关职责与任务,共同协作完成各年级专业教研等各项工作,将年级组之间的教学计划与衔接任务带入教学小组内精准落地。

2.校内校外导师,更新教学常态。课程包体系建设将采用“跨学科校内校外双导师”模式,使本科教学与实际工作贴合更加紧密。邀请著名建筑师、优秀建筑学校教师、优秀毕业生组成校外导师团队,加入建筑设计课堂评图或者学术沙龙讲座活动,利用网络会议线上平台,常态邀请校外导师参加日常教学活动。通过教学方式更新,向教师及在校生讲解最新学术动态、设计技巧、设计构思与逻辑等内容,对在校学生有社会实践层面的指导与帮助。

3.校际联合展览,分享改革成果。与河北省区域范围内其他众多高校内的建筑学专业,开展“校际优秀建筑设计作业展览”“校际建筑模型搭建大赛”等活动,分享交流教学经验,创新改革成果。

4.运营媒体平台,激活全新动能。运营“河大建筑系”微信公众平台,平台建设主要围绕着学术沙龙讲座、本科作业展示、调研实践成果、核心课程评图等内容进行,以新媒体方式促进本科教学与时俱进。

5.建立年鉴制度,记录教学成长。每年将一年级至五年级的优秀课程设计作品,集结成册作为《建筑学专业优秀课程设计作业年鉴》进行印制。鼓励学生努力提升和完善课程设计作业水平,同时也作为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历史印记。

6.对标学生竞赛,拓展专业之长。依托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学校禾苗创客空间,由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综合类和专业类竞赛。

三、教学改革成果

(一)课程:特色联动体系

已在建筑学本科生范围内开设“为燕赵家乡而设计”跨年级联动建筑设计课程包体系中的核心设计课程,全新特定的场地与背景打开了师生的新思路,激发了各年级学生的创新与想象力,成果显著。未来将不断完善课程包体系,持续推进相关课程建设。

(二)团队:多方合作建设

三年级生产实习课程首次采用校内外双导师模式,共同指导下学生寻找到理论与实际的平衡。一年级到四年级线上评图等活动已陆续展开,由著名建筑师、其他优秀教师、优秀毕业生组成的校外导师团队,未来将继续加入建筑设计课堂评图及学术沙龙讲座活动。

(三)平台:媒体持续动能

“河大建筑系”微信公众平台于2020年5月12日推送出第一篇文章至今,累计推送建筑系原创文章60余篇,点击量累计68000余次(数据截至2022年5月12日)。在平台中对课程设计、调研实践成果、核心课程评图等内容进行展示,充分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竞赛:实践能力升华

在各项综合类与专业类竞赛中,学生已经取得优异成绩。通过课程体系建设,鼓励更多学生通过申报竞赛的申报与参与,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五)推广:全省推广应用

项目所能凸显的课程改革特色,不仅可以应用于河北大学范围内,也可以在全省建筑学专业同类院校推广,衍生出具有地域特色的“为家乡而设计”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结语

本次教改力争把设计的地域性与课程的实践调研特色融入日常教学过程,建立“为燕赵家乡而设计”的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研究体系,推进专业设计的本地调研与可操作性,快速提升教学水平,打造专业地域特色。

猜你喜欢
燕赵建筑设计专业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水黑燕赵
燕赵英杰
建筑设计的困惑
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
探讨居、商、景一体化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