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扶持路径研究
——以永安社区为例

2022-10-28 11:42何慧萍
山西农经 2022年18期
关键词:永安易地移民

□何慧萍

(云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彻底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各地安置点数量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离开原居住地搬到安置点,贫困地区贫困群体实现了“搬得出”。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移民安置区的相关工作已经进入了新发展阶段,搬迁工作目标转向生活富裕,搬迁社区安置点的后续发展工作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兰坪县属于滇西边境地区的内陆县,属于中央划分的“三州三区”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战中难以突破的高地,是国家在扶贫开发工作中的重点帮扶县。永安社区是兰坪县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居民后续扶持工作安排的代表之一。

1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情况

1.1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概况

兰坪县位于云南省西北纵谷地带,2021 年8 月被选为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兰坪县辖4 乡4 镇,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可知,全县总人口为195 874 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比例的93.4%,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白族和普米族占比最多,占55.7%。2016—2020 年,兰坪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4 万人,共建有5 个项目城镇集中安置点。根据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出台的《关于做好当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18 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兰坪县启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为保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及防止返贫情况的发生,兰坪县编制《兰坪县“治伤疤、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方案(2020—2022 年)》《兰坪县2020 年“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实施方案》等相关政策文件,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

1.2 永安社区易地扶贫搬迁概况

兰坪县城区集中安置点永安社区是兰坪县城区易地扶贫搬迁规模内的安置点,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聚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从2019 年1 月19 日开始,陆续安置搬迁群众1 764 户6 770 人。搬迁群众来自除金顶镇以外的7 个乡镇、63 个村委会、302 个村民小组。此次搬迁工作共涉及9 个民族,见表1。

表1 永安社区搬迁移民各民族人数、占比情况

2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现状

2.1 以教育与医疗为突破,教育医疗水平明显改善

在教育方面,截至目前,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教育工作成绩斐然,已有10 所配建学校,自学校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学生人数逐年增多,至今已超过4 850 名,同期修建的8 所幼儿园陆续收入学生超过1 427 名。其中,中交兰坪新世界希望学校作为基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的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对解决因搬迁工作开展带来的搬迁群众子女离开原居住地上学难问题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搬迁群众由“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稳步迈进。

在医疗条件方面,2020 年兰坪县永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确定为兰坪县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开通城镇职工及居民普通病门诊、慢性病门诊、特殊病门诊和住院报销业务。卫生服务中心的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2.2 多方帮扶后续发展,有效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在党中央号召下,兰坪县以精准扶贫、就业为总抓手,以就业来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为核心,通过“社区党总支+社区就业创业服务站(点)+就业小分队”措施来促进移民就业,积极做好搬迁群众就业技能培训,使搬迁群众生计得到提升,见表2。

表2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路径

2.3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公共服务水平提高

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兰坪县共有4.45 万名贫困群众依靠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脱贫,其中世居于该地的傈僳族、普米族和怒族等“直过民族”以及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实现整体脱贫。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对解决兰坪县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具有历史性的意义,与此同时,脱贫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得到了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兰坪县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 所、卫生室4 所、文化活动场所21 个、村史馆3 个、爱心食堂5 个、公共卫生厕所31 间。其中永安社区建成两所幼儿园并投入使用、6 个公共卫生厕所、1 个文化小广场以及5 个扶贫车间。基础设施的建成与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的基本需求,扶贫车间的投入使用有效带动了移民群众就业,保证移民群众收入,有效解决了搬自贫困地区移民群众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3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发展困境

3.1 搬迁群众广泛,移民文化习惯融合存在困难

经济学家刘易斯在《贫困文化论》中提到,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其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具有复制性、传递性和循环性。民族文化具有极强的地理性,兰坪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长期生活在封闭、特殊的地理环境下,经过世世代代的沉淀与积累,形成了极具地理特征的地域民族文化和人口特征。

兰坪县采取人口搬迁和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的方式对搬迁移民进行安置。永安社区是兰坪县最大的多民族聚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社区。安置点的搬迁群众的楼层号由移民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邻里关系的形成存在随机性。这意味着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化圈层,不同的民族、文化要进行重新融合,搬迁前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打破,造成不同少数民族之间文化融合困难、搬迁群众社会认同感缺失以及社会角色认知失调。搬迁后,各方面的改变使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较之先前发生了巨大变化,搬迁群众长期以来形成的民族风俗和传统工艺在庞大的集中安置系统中难以延续,故土情和乡愁感难以维系,见表3。

表3 搬迁前后的生活、生产、社会关系对比

3.2 移民思想理论认识度低,群众内生动力不足

首先,在生产技能方面。生产技能不仅包括既有能力,还包括学习能力。永安社区作为兰坪县最大的易地扶贫安置点以及多民族聚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移民多来自傈僳族聚居的村寨。傈僳族、独龙族以及怒族等是我国的“直过民族”,由于贫困程度深、教育投入力度不足,他们受教育程度偏低。从既有能力掌握层上来看,他们仅掌握传统的小农耕作技术,而传统的小农耕作技术却与安置社区依靠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配,接受事物的能力偏低。即使政府有针对性地为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努力提升既有能力不足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他们只能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低收入产业。

其次,在生产活力方面。搬迁群众的生产活力不足表现在思想观念落后和自身发展缺乏动力上。一方面,搬迁之前他们大多生活在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的山区,沿袭着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产方式,鲜有人接触现代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使他们小农思想意识严重,缺少市场、创新等现代发展观念。另一方面,一直以来政府的“输血扶贫”方式加重了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催生了其依赖政府帮扶来实现脱贫的思想,这部分搬迁群众仍处于脱贫的临界点,存在较大返贫风险。

3.3 安置区产业发展同质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围绕安置点建立的扶贫车间以及后续扶持产业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永安社区扶贫车间主要从事服装生产以及药材加工等,与周边地区相关产业具有高度同质性,加之安置区的此类产业起步晚、发展水平滞后等原因,致使其在不断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下竞争力不足。后续扶持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的投入与生产尚未形成规范化经营模式,虽然能解决一部分搬迁群众的移民就业问题,但企业就业和创收能力有限,加之企业利润不高,在扶贫车间工作的搬迁群众每月收入在2 000~3 500 元。当地产业同质化难以突破,难以实现搬迁群众增收致富。

4 兰坪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路径

4.1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各民族间文化融合

构建文化服务体系,帮助移民重建生活共同体,促进移民安置社区各民族间的文化融合。

首先,利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组织文化活动,如彝族火把节、普米族“情人节”“吾昔节”等特色民俗节日,号召搬迁安置社区移民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创造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构建不同民族的合作关系。

其次,规范少数民族传统习俗行为,即对落后的乡俗文化和不文明的生活习惯,如嗜酒等行为加以规范,促进搬迁群众更快融入搬迁社区新生活,促进搬迁社区少数民族文化体系构成。

4.2 提高思想理论认识,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

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把扶智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对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激发其学习动力,增强其“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认识。加强对农民各个方面的思想教育和认知启蒙,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致富理念、转变自我认知。居委会通过召开村集体会议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贫攻坚精神等,加大对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自主脱贫的模范对象,创造自主脱贫氛围,改变农民甘于贫困或不甘贫困却不付诸行动的现状,消除“等、靠、要”等不良风气,防止脱贫群众返贫。另一方面,增加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工作。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在于技艺、知识、熟练程度等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应该推广中高等教育的成人教育训练,特别是包括农村的推广教育。提高培训的专业化与科学化,针对市场需求量较大的工作对移民进行培训,提高移民群众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技能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4.3 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

首先,以县域基础产业、第一产业为抓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政府部门加大安置区的招商引资力度,优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愿意来投资的企业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如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开设绿色通道、干部蹲点帮扶等,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解决移民就业问题。合理利用兰坪县自然环境优势、地理条件,促进种植业发展,种植核桃、药材等经济作物,增加搬迁群众的经济收入。同时,建立深加工工厂,摆脱单一性生产,逐步形成从原料生产、综合型加工到包装一体化的第一产业发展群。

其次,结合区域、资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底蕴。以社区安置点扶贫车间为抓手,依托当地“巴尼”“傈僳”等民族服装、饮食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等优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当地民族特色产业。吸纳外出劳务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切实摆脱对原有贫瘠土地的依赖,同时加强对移民群众的技能培训,使移民能够从事劳动密集型之外的其他行业,提高经济收入,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猜你喜欢
永安易地移民
铜鼓县:以“四真”提“四感” 高质量推动易地搬迁后扶工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长安永安
移民火星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美丽的永安溪
双面爱人
法七成二代移民不娶移民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