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碳生活日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2-10-28 01:55侯裕英
文化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情态语篇模态

侯裕英

由国家生态环境部制作的2021年全国低碳日系列海报中呈现的文字模态直接表达了“低碳生活,绿建未来”的主题,而图像模态则表达了海报的内容,二者结合对于传达海报中的意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旨在提高公众“节能减排”的意识及表达共同践行节能低碳的决心。从搜索的文献来看,目前大部分关于海报多模态话语研究集中在影视宣传海报,主要探讨电影海报中传递的意义以及从隐转喻的角度出发探讨海报创作机制[1],从多模态话语角度分析公益宣传海报的文献很少。本文尝试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解读由国家生态环境部制作的2021年全国低碳日宣传海报中的意义构建。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一)模态

模态是指交流时承载信息的媒介。生物学家认为,根据人体感知器官,可分为五种交际模态:视觉模态(visual modality)、听觉模态(auditive modality)、嗅觉模态(olfacotry modality)、触觉模态(tactile modality)和味觉模态(gustatory modality)等[2]。

交际中只涉及单个感知器官的为“单模态”(mono-modality) ,如盲人使用触觉模态阅读盲文;聋哑人使用手语进行交际。交际中涉及两种感知器官的为“双模态”( bi-modality) ,如视频电话,交际双方用耳朵听讲话内容,用眼睛观看表情或手势。交际中涉及两种以上感知器官进行的为“多模态”(multimodality) ,如虚拟环境中的多模态交互,就会同时存在听觉、视觉和触觉的情况。

有些语篇虽只涉及一种感知器官,但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符号系统,如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符号,这种语篇仍是多模态语篇,且为多符号系统多模态语篇,如本文要讨论的海报为多符号多模态语篇,虽只涉及视觉模态,但海报中既有文字又有图画。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

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语言学家Halliday提出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90年代,Kress 和 Van Leeuwen认为图像是社会符号,因此,他们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提出“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纯理论思想拓宽到视觉模式,创建以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al meaning)、互动意义(interactive meaning)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al meaning)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分析框架[3](the grammar of visualde sign),分别与Halliday的三大元功能一一照应。

1.再现意义

Kress 和 Van Leeuwen认为再现意义有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两种模式。语言中有行动动词,而在图像中,行动动词相互作用通过矢量(vector,指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来实现。矢量是叙事图像的标志,体现叙事图像参与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概念再现指表达图像的属性、类别、结构、特征等。一般来讲,概念再现不存在矢量,比叙事再现更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2.互动意义

Kress和 vanLeeuwen认为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是关于图像制作者、图像所表征事物和图像观看者通过接触(gaze)、态度(attitude)、情态(modality)和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四个要素来实现互动的社会关系,提示观看者对图像所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4]。

接触指图像所表征事物和观看者之间通过目光指向建立的一种想象中的人际关系,因此,根据有无目光接触,图像分为“索取(demanding)”类图像和“提供(offering)”类图像。“索取”类图像指图像所表征事物(通常为具有生命特征的人/动物)似乎在向观看者“索取”信息,如关于物品、服务等的信息,观看者与图像所表征事物之间存在想象中的目光接触;“提供”类图像指图像所表征事物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不指向图像观看者,仅向观众提供信息,他们之间不存在想象中的接触。

态度指通过图像观看者的水平位置与图像所表征事物的关系,即视角,来判断图像参与者所持的态度,分为水平视角和垂直视角。水平视角表示观看者和参与者是疏远(detachment)还是参与(involvement)的关系,分为正面角度和倾斜角度,前者使图像观看者感同身受,仿佛图像所表征事物是图像观看者世界的一部分,后者表示漠然与事不关己的态度,图像观看者和图像所表征事物属两个世界。垂直视角表示图像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分为仰视角和俯视角[5]。

情态指图像参与者对客观世界描述的真实度或可信度[6]。在图像分析中,Kress 和Van Leeuwen将情态分为高、中、低三类,情态越高,真实度或可信度越高。色彩饱和度高的为高情态,色彩不太饱和的为中情态,色彩单一或黑白色调的为低情态。

社会距离与镜头取景的框架大小有关,表现图像所表征事物与图像观看者之间的关系,分为特写镜头、中景镜头、远景镜头和全景镜头等。结合Edward Hall的社会距离分类,社会距离由近到远可分为亲近距离、个人近距离、个人远距离、社会近距离、社会远距离和公共距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生疏。

3.构图意义

构图意义是图像再现意义和互动意义的整合,包括信息值(information value)、取景(framing)和显著性(salience)三个方面,从而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图像各元素在构图中不同位置具有不同信息值:构图左边的元素是已知信息,右边是新信息,中间的图像是整个构图的核心信息,边缘上的信息起到辅助核心信息的功能。取景指图像中各元素有无通过造成分割线条或图像中有无采用实际分割线条来割断或连接元素;显著性指图像元素有无通过前景或背景、相对尺寸、色调值对比等手段来不同程度地吸引观看者注意力。

二、2021年全国低碳日宣传海报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公益海报是大众传播媒体之一,能够创造性地依靠符号图像和丰富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对象的象征性,其视觉符号形式既简洁,又注重主题内涵的深度拓展,具有明确的意义指向。海报1-4(见图1)是2021年国家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国低碳日公益海报,旨在向人们宣传低碳发展理念,鼓励公众参与,推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任务,对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作用。本文将根据Kress 和 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对四幅海报进行详细分析,洞悉其意义构建。

(一)再现意义

图1 2021年全国低碳日公益海报

根据不同矢量,叙事再现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三个方面。在图像中,行动过程的矢量是通过使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特别是强烈的对角线来形成;反应过程的矢量是图片中的目光或类似目光的交流;言语与心理的矢量是通过思想泡建立人物内心活动或通过对话泡建立人物语言之间的联系[7]。

上面四幅海报中,每一幅都有3个人物元素和1个目的地元素(海报1-4的目的地:家、高山、工厂、火箭发射场),目的地在海报右上方,人物在左下方,人物和目的地通过弯曲道路形成斜线(矢量),属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人物是动作发出者,他们坚定地朝着目的地前行。海报中12个人物均未画五官,但可看出前三幅海报中后面两个人互相注视,似是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互相鼓励,最后一幅海报中,老科学家伸手放在眼睛上方,望向天空,为动作发出者,动作目标是天空,四幅海报均体现大人、小孩、工人、旅游者和科学家对践行低碳节能的决心,属叙事再现的反应过程。

概念再现分为分类过程、分析过程和象征过程[8],其中象征过程是关于参与者是什么或意味着什么,分为象征暗示过程和象征属性过程。这四幅海报都体现象征过程:海报上端每一个目的地分别代表人们的衣食住行,且有光柱环绕,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前途一片光明的感觉。用光柱凸显元素,强调各行各业都要为绿建未来而努力,海报中长而弯曲的道路意味着绿建未来的道路漫长且崎岖,属象征属性过程,共同传达“低碳生活虽任重道远,但终将成功”的含义。

(二)互动意义

接触方面:四幅海报中的人物与观众并无眼神接触,属“提供”类图像,通过没有五官的人物提供主题意义:“人人践行低碳生活,绿建未来”。

社会距离方面:四幅海报采用全景镜头,均可看到3个人物元素的整个身体并且周围有空间环绕,属社会远距离。四幅海报通过社会远距离的方式将观众思绪带到远方,促使他们思考海报要表达的意义: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行业,低碳生活存在于生活的每个角落,应少耗能量,减低二氧化碳排放,共同建造美好未来。

态度方面:四幅海报的人物都是侧脸,为倾斜角度,但由于没有画五官,并不特指具体某个人,也不表现出某个具体的个人态度。图像参与者或海报制作者要表达的态度是人人都可以是画中人,倡议全民参与,积极践行低碳生活。

情态方面:从Kress 和 van Leeuwen研究情态时的八个视觉(色彩饱和度、色彩调和度、色彩区分度、语境化、再现、深度、照明和亮度)出发分析以上四幅海报,发现:在色彩这个自然情态方面,四幅海报的背景色调均不同,总体分为“暖色系”和“冷色系”。海报1和海报3为“暖色系”,分别代表春和秋,海报2和海报4为“冷色系”,分别代表夏和冬。四幅海报不同程度地用绿色(冷色系)、黄色(暖色系)、白色(无彩色)等色彩区分度高、明度高、饱和度高的色彩,给人清新、明亮的视觉冲击,属高情态图像,客观反映目前生活环境状态、宣传全民践行低碳节能、绿色发展理念。

(三)构图意义

1.信息值与显著性

从水平视角看,四幅海报上方均有三个元素:(1)全国低碳日标识;(2)主题:低碳生活, 绿建未来;(3)目的地,三者均属理想信息,是海报所传达信息的最突出部分。“低碳生活, 绿建未来”八个字采用大字号、绿色和粗体,显著度高。海报下方是人物和出品方名字,属真实、具体的信息,但出品方字体较小,信息值相对较低,显著性较弱,目的在于凸显整个海报的其他元素,使读者关注海报要传达的理念。

从垂直视角看,四幅海报的中间部分都有一条长而弯曲的道路,下粗上细,造成一种崎岖陡峭的视觉,是整个海报的核心部分,具有提供核心信息的功能,告诉观看者“绿建未来”任重道远。四幅海报左侧和右侧的元素不同:海报1右下边缘为高楼(反映目前城市无绿化或绿化差的事实),右侧居中的垃圾分类站代表绿建未来的手段,起到辅助核心信息的作用;海报2左侧边缘居中位置是目前先进、快捷的交通工具,为已知信息,右侧边缘是低碳出行工具,倡议人们要低碳出行;海报3左侧边缘居中位置为现有制造业工厂,右下角是循环标识,倡议制造业节能减排;海报4左侧边缘居中位置是发电站,右侧边缘是风能、太阳能等有代表性的绿色发电渠道,倡议各行各业利用绿色能源作业。四幅海报右侧均有起辅助作用的新信息,其构图看似独立,其实互相联系,缺一不可,共同传达“低碳生活, 绿建未来”人人有责的含义。

2.取景

四幅海报均通过一条道路造成分割线,将左右两边信息分开,使旧信息和新信息对比明显,并连接海报中人物和目的地,寓意着全民共同努力朝着目标前进,共同建设美丽家园,同时也映射全民践行低碳生活的益处。

三、结语

采用Kress 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2021年全国低碳日宣传海报进行全面解读,发现四幅宣传海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并重,通过海报中的图像、颜色和文字等多种模态联合向全民传递低碳发展理念,倡议全民践行低碳生活,共建绿色未来,但是目前公益宣传海报仍以静态语篇为主,其宣传效果上不如动态语篇。动态语篇的模态类型基本在两个以上,随着科技的发展,VR的使用使得动态语篇能通过视觉模态、听觉模态、触觉模态、嗅觉模态等来加强宣传效果,因此,创作宣传海报时,应结合高科技产品,通过多种模态推动动态公益宣传海报的研究与创作。

猜你喜欢
情态语篇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情态副词“说不定”的情态化研究
表示“推测”的情态动词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
语篇填空训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