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上传奇》分析贾樟柯纪录电影风格

2022-10-29 02:24刘星雨
戏剧之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樟柯纪录传奇

刘星雨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 200040)

《海上传奇》通过十八位历史人物对个人故事的口述,回顾了上海这座城市曾经的风雨沧桑。贾樟柯发挥了他“商人导演”的智慧,选择在世博园定点放映,为《海上传奇》充分引流。《海上传奇》这部影片中“贾樟柯式意境”营造出的叙事氛围以及采用口述形式架构起的时空感,都让上海这个城市的百年沧桑跃然而出,给观众以冲击。虽然纪录电影仅是他众多作品当中的点缀,但是提到纪录电影导演,贾樟柯仍然是不可忽视的存在。

一、贾樟柯式意境

“贾樟柯式意境”,也就是专属于导演贾樟柯的“风格化”创作。“风格化”是一个与写实相对立的概念,也是与纪录电影创作的底层逻辑相违背的一个概念。但是放眼纪录电影市场,“真实”这一概念已经获得极大拓展。《海上传奇》不讲故事,而是将一个个亲历者的采访串联成片,并借助意象化的表达来烘托气氛,整部电影都体现了贾樟柯难以掩盖的个人风格。

(一)抒情化表达

百年上海,历尽沧桑,其中有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也有名门望族的奢侈生活,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后迅速走向世界。音乐伴随着亲历者和后辈们的口述,像黄浦江一样向前缓缓流淌,配乐营造出神秘悲怆的氛围感,就像老上海在喃喃自语,让观众细细听着这位“老人”对往事的回顾,目光所及处皆有回忆,声声话语中尽是沧桑。

1.“无关人物”——赵涛出镜

赵涛是贾樟柯钦点的“女主角”,也是贾樟柯多部作品的女主角。从《站台》到《世界》再到《我们的十年》,她都用若有若无的存在感活在影片中,也是《海上传奇》中最置身事外的存在。贾樟柯描述她为“上海游魂”,代替观众游荡于上海的各个角落,代替观众伤感,代替观众犹疑,将真实讲述与虚假扮演相结合,如同榫接一般。

2.对横移镜头、长镜头的运用

贾樟柯对长镜头的运用已经刻入他的创作习惯当中,无论是《三峡好人》开篇长达5 分钟的长镜头,还是《小武》中揭示人物内心的7 分钟长镜头,都成为贾樟柯作品中的点睛之笔。《海上传奇》也不例外,镜头跟随黄浦江上的一艘游船观察两岸,镜头所及就是目光所及。

贾樟柯导演在《海上传奇》的采访中习惯使用横移镜头,让画面能够传递给观众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导演的个人风格往往体现在对技巧的使用和对画面处理的细节上,对同一场景、同一语境,不同导演也能够传递出不一样的情绪和内容。

3.影像交叠中的意境

《海上传奇》打破了剧情片和纪录片的界限,黄宝妹回忆接受毛主席接见和嘉奖时的画面穿插进了《黄宝妹》片段;王童在火车上讲述个人经历时,引用了王童的自传电影《红柿子》,将叙述具象化;对《阿飞正传》《海上花》电影片段的运用让画面更具有历史流动感,自然流畅地填补了时间、空间跨度。

(二)口述历史

重现已经逝去的景象并不容易,冰冷的史实资料也难以复刻亲历者的心境和感受,口述历史不失为一个合适的解法。口述历史在纪录影片中运用广泛,因为口述者能够从主观或第三视角去还原场景,带有情绪的讲述更有利于营造气氛。大多数纪录影片都离不开当事人的口述,真实性不必再强调,当采访对象眼含泪光去回忆岁月伤痕时,当采访对象冷静到宛如在诉说别人的故事时,或者当事人不愿提及并拒绝采访时,任何一种状态都是极其宝贵真实的。

《海上传奇》中十八位人物身上折射出明显的时代标签,像杜美如(杜月笙女儿)代表着战争时期的人物命运,像黄宝妹(全国第一批劳动模范)代表着艰苦奋斗时期的人物形象,像韩寒代表着新时代青年的全新视角。“1949 年之前,所有重要的政治家、艺术家和形形色色的人,都与我们现代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部电影是通过私人的记忆呈现现代史的。”贾樟柯在挑选采访对象时这样谈道。

(三)对空间场域的运用

空间是最能够展现时代变迁的标志。《海上传奇》以上海为中心点,贾樟柯通过寻找因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而前往香港、台湾的上海人的回忆,将整个叙事空间向外扩延。“客观来说,这两个城市都被上海塑造过。”贾樟柯在采访中这样说道。剧情片常常会将空间固定在虚拟的、人工搭建的场地中,演员在虚拟空间中演绎和创造新的剧情和人物,但这种方法在纪录片中完全行不通。时间与空间并联,空间被赋予了符号化的象征意义。《海上传奇》中三所城市的河流,既象征着历史向前翻涌,一去不回头,又象征着三所城市之间千丝万缕、犹如血脉相连的历史关系。

空间格局打开后,贾樟柯对小空间的设计和选择也格外在意,影片中采访的场景和讲述的故事遥相呼应。上官云珠之子在空旷的剧场内讲述家族不幸,操着台湾口音的李家同在隧道内孤独的背影,潘迪华在化妆间动情地唱着歌……导演通过时间建构起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多元叙事主体进行自我表述,让叙事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

二、贾樟柯式纪实风格

(一)人物群像

贾樟柯本人在采访当中说:“我找了18 个人物,他们都可以开口讲话,都是还有话语权的人。但问题是,面对城市历史中成千上万的人,或者说,那些没有机会被采访到的人,真正的传奇可能就在他们那儿,那么我又怎么传达这样一个概念呢?我觉得不应该找一个专家坐在那里说话,这个没有感染力。”

百年前发生的故事已经难以复刻,平民百姓在经历历史浪潮时,仅能从柴米油盐中去品味生活的苦与难。而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微观变化背后,折射出宏观社会的巨大改变。当时的社会名流就是关键意见领袖,更能深刻体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他们常常会留下箴言和家训,家族故事也更容易流传,后代对于家族历史的回顾其实就是在替观众回顾上海的百年巨变。聚焦“关键意见领袖”,却又辐射到了普通民众。

(二)“不可说”创作

导演在进行纪录影片艺术创作时,常常会面临一个困境:该如何处理不可说的事实?基于真实性,导演不可以偏概全,主观忽略这些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也不应试图用影视创作手法去掩饰或美化史实。在《海上传奇》中,那些一般电影较少触及的内容,以微妙的尺度被“说”了出来,比如“文革”,比如杜月笙逃离上海,比如不合理的高房价和通货膨胀。历史的伤疤和遗憾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转换中渐渐被淡化,当事人逐渐接受苦痛,而人们更愿意去思考这些历史残缺带来的教训和警示。

(三)“驻会电影”

作为世博会献礼片,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主旋律纪录电影。狭义上,主旋律纪录影片要承担主流媒体作品的社会责任。视听语言上,主旋律纪录影片使用恢宏大气的配乐和极具说服力的解说词,一字一句都离不开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实现经济飞跃和民生质量提升。以《而立浦东》为例,导演大量使用航拍镜头和高速摄像机所拍摄的画面,用远景和仰拍画面去展现这座超级城市的繁华与国际化,陆家嘴金融中心、外滩等都是上海巨变的代表符号。

《海上传奇》没有聚焦于上海的经济发展和政绩,也鲜少使用对比画面去描绘百年前后的城市变化,使用故事串联的用意就在于希望观众去想象故事背后的上海变化。“准确地说,这部电影叫做‘驻会电影’,就是一个展品,不承担宣传上海、宣传世博的责任。它是一部讲述历史的电影,是上海这个城市产生的一个艺术作品,而不用承担一些官方信息的传递。”贾樟柯如是说。

三、总结

贾樟柯在长达20 余年的电影生涯中,共执导了22 部作品,获得了上百个国际奖项和荣誉。贾樟柯既是一位电影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商人和电影活动家,他的电影创作与商业发行活动相辅相成,因此被称为“生意人导演”。

《海上传奇》在上映初期票房惨淡,但这并没有影响到贾樟柯的心情,他坦言纪录片在商业片遍地的电影市场“钱景”的确不明,但他想要开发纪录片的商业价值这片处女地。国产纪录电影市场的开发和运作是长线事业,中国纪录片导演和电影人都没有太多经验,纪录电影的市场化一直不被看好,但是纪录电影进入影院既是给观众更多选择,也是让纪录片更好地进入大众视野。

纪录电影在电影市场当中的竞争力远远小于商业片,影院以上座率和营业额为主要考量标准的排片规则天然地在向商业片倾斜,而纪录电影对于艺术性、真实性和实验性创作原则的坚持也天然地“拒绝”了一大批观众。对于小众领域,我支持“观众是可以培养的”这一观点。打造社群文化,在小圈层内实现集体意识和圈层狂欢,才有机会能够“破圈”打造“大众爆款”。至于纪录电影是否能实现市场性胜利,这一议题需要更多纪录电影人用作品去实践验证。百年前,传播学领域和艺术学领域不乏对电影文化和电视文化的唱衰观点,但当影视文化融入现实生活,培养了观众的观看习惯,曾经的新兴领域经历了成熟发展和寒冬时期后,也在被新的短视频领域挑战着。观众的精神需求在变化,又有谁能说纪录影片没有机会获得市场性胜利呢?

①王玉,《贾樟柯:海上传奇不是宣传片 为新片演员发愁》,《新浪娱乐》,2010 年07 月01 日。

②李俊,《专访贾樟柯:我可以承诺我是能够回来的那种人》,《外滩画报》,2010 年06 月29 日。

③《而立浦东》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献礼浦东开发30 周年而制作的4K 纪录片。

④专访,贾樟柯称《海上传奇》并没歌功颂德自嘲欠商业片账,《外滩画报》,2010 年06 月29 日。

⑤吴昊,《海上传奇》首映 贾樟柯:纪录片公映票房没底,《北京晨报》,2010 年07 月02 日。

猜你喜欢
樟柯纪录传奇
安-225,昨日的传奇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坚持,造就传奇
逍遥传奇
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美学
《科教·纪录》
贾樟柯:走西方
中国刷新一箭多星纪录
贾樟柯:我的电影基因
流行歌曲——贾樟柯的银幕“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