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传统民居的形式对当地建筑的影响

2022-10-29 13:07张宏超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建筑文化滇西北传统民居

摘 要:我国地域辽阔,因所处地域不同,传统民居的风格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滇西北地区地处高原,少数民族众多,造就了不同的民居形式,该地区传统民居形式的发展对后期人们建造新居有一定的影响。介绍传统民居的样式特点,从历史文化、地域风格、乡土材料方面了解古人在居住环境营造方面的智慧,以及传统民居的发展对后期当地新居改造的审美影响。

关键词:滇西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传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建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在历史发展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不同民族地区的建筑风格因为地域文化习俗等原因有着较大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滇西北民居在发展过程中绝大部分仍沿袭着传统的民居文化,结合当地的生态系统就地取材,结合气候特点进行建筑空间布局,结合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适自然环境相适应。以上种种表明,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已经能够适应人们的要求,但为了使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新生活的要求,同时为了民族区域的发展,应让传统民居更具美学表现及特征,凸显我国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地域特色,有效地对传统部分进行保留,并在其中融入我国先进的建筑技术及理念,形成民族建筑新模式。

一、滇西北民族文化下的井干式民居

滇西北指今云南省西北部,包括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该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藏族、纳西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其建筑也是根据当地地理环境、民俗风情等进行修建的。

当地建筑结构具有井干式美学特征。井干式民居是用圆木或者方形木料层层堆砌而成,在重叠木料的每端各挖出一个能上托另一木料的沟槽,纵横交错堆叠成井框状的空间,故名井干式建筑(图1)。这类民居有纳西族井干木楞房,普米族、彝族的木楞房,独龙族的井干式民居,洱源白族的栋栋房,等等。

以纳西族、摩梭人的井干木楞房为例,院落形式为正房坐北朝南,因山势而略有变化。从平面布置上看,正房“一梅”为井字形空间布局,分中屋、上室和下室,中屋又分为前室、中室和后室三部分。前室主要起着过道的作用,通过前室可以进入中室和上、下室。上室为饲料加工场所,下室是老年男子居住的地方。后室是仓库以为堆放粮食之用等。被以上各个房间包围在其中的中室,供女性家长和未成年的子女居住,也是全家居住的中心,如图2所示。中室中有火塘空间,分为上、下两个火塘空间,上、下两个火塘所限定的空间含有区别男女的意思,下火塘空间最为尊贵,是以女性家长为主的女性空间,这里体现了摩梭人及部分纳西族人的风俗。花楼,也叫“阿夏房”,是婚龄女子居住的地方,上层用木板分隔成数间独立的小房间。外院的围墙是分层夯筑而成,不到一人高,墙头铺松针或灌木的小枝条,以保护墙体免受雨水的冲刷。整个院落以对称形式分布,错落有致,空间上表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空间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运用了因地制宜的理念。因滇西北地区多山地,传统建筑讲究因势而为,主要沿着山体或者谷底的走势进行建造。灵活的布局方式能够将建筑物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在一起,体现出自然环境与建筑的和谐美。图3为纳西族井干房院落。

滇西北民居建筑材料的选择尊重自然地域之美,在该方面其有着天然的优势。首先,滇西北由于植物学特征而被认为是世界上生物最丰富的温带地区之一,该地区保留了亚洲大陆最大的和完整的原始森林。超高的冰峰和深邃的峽谷,使滇西北的植被具有奇特的垂直分布(从亚热带到热带)特点。黑格尔曾说过:“就真正的建筑艺术来说,由于它要按照目的性原则而且要把房屋这个基本类型建造得美,木料建筑可以看作更为原始的。在庙宇建筑里,关键并不在围绕遮蔽而是在支撑物和被支撑物之间的比例关系。为着把这种力学的比例关系调整好,木料结构显得是最轻便也是最自然的。”其次,当地木材质地坚硬,纹理丰富清晰,触感视感良好,工艺可塑性大,因此建造时所就地取材的材料在榫卯接合方面就很容易满足施工要求,便于建造者雕凿出各种具有不同文化象征意义和审美意蕴的装饰纹理图案,制作出雕塑化的梁柱、檐坊,裸露的结构构架,飞挑的出檐,玲珑剔透的雕花门窗、装饰隔断以及技法高超、美轮美奂的室内家具。

二、滇西北民族文化下的合院民居

滇西北的合院民居多集中在大理、丽江等周边地区。大理白族的民居样式多种多样,以合院民居居多,是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产物。丽江与大理邻近,故当地产生的民居样式与大理合院几乎无异,除了细节部分有些许差距外。从洱海地区出土的文物来看,早在南诏国、大理国时期,就有许多上层人士主动学习汉文化,由于当时中原汉文化较之大理本土文化更为先进,历史上出现了大理本土文化汉化的过程。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也必然经历了这一过程。汉化的结果使得大理丽江地区的民居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合院,分别是适应广大村镇居民从事农业和工业生产的普通院落和带有礼制道德思想即审美追求的文人院落。

(一)普通院落

普通院落(图4)根据家族的经济实力选择基地的环境、风水朝向,布局灵活,具有L形、II形和门字形等几种平面组合形式,加上门楼、围墙等构筑物,形成“凡人家所居,皆依傍四山,上栋下宇,悉与汉同,惟东西南北,不取周正耳”的建筑特点。

(二)文人合院

这类合院是当地对汉文化吸收融合后再创造,并融入了本民族艺术审美后形成的布局为现在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合院形式(图5)。这类合院入口门楼上雕花极为丰富,分为有厦和无厦两类,中心是天井,有明显的横、纵向轴线,中轴线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当属院落中的主体建筑。房屋建筑结构以木结构为主,抗震性能好。在色彩上具有大理、丽江典型的民族色彩,在装饰上有特殊的雕刻方式,统一中求变化,平淡中见真奇,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家族的财富及地位。文人合院不只是供文人家族使用的,而是由家族所从事的职业来决定是否使用的,如大理喜洲严家大院、丽江的方国瑜故居等。

大理、丽江合院的差别主要表现为两点,首先,从细部构造上来说,由于风俗的不同,丽江纳西族的合院较白族的院落更注重与坡地和水体局部环境的结合,纳西族先民沿水而居,水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同时,早期纳西族先民住宅以木结构为主,室内设置火塘,与水为邻也是防止失火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进行丽江古城的规划建造时,城内的每户都修筑有水道,水道周边建有辅助性设施如厢房、院墙等,布局灵活,自然和谐。其次,民居山面形式处理不同,这也是两个民族的区别所在。白族民居采用硬山,使用各种线脚和丰富的山墙花纹装饰突出山面视觉效果,以饰面薄砖保护墙面,以纹理线条强调色彩质感的不同。而纳西族民居则为悬山式,以两条宽宽的封檐板(也叫博风板)和正中的悬鱼来进行墙面表现,防雨的部分采用临空深远的挑檐进行遮挡,在突出建筑不同效果的基础上以变化的光影突出山面的虚实对比。从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两个少数民族因地域环境、风俗不同而造就的建筑形式的不同。

三、传统民居文化对当地现代建筑的影响

(一)传统材料和技术对当地现代建筑的影响

滇西北传统民居使用的多半都是土、石、木等经济和获取便利的地方建筑材料,而现代建筑设计者和开发者想要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展现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必须抓住其深层次的内涵和精髓,千万不可简单地进行堆砌,不可使建筑与当地文化相脱节,使用不符合传统民居要求的材料和技术。当下解决传统建筑风格借鉴方面的问题,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加强对传统材料的合理利用,充分挖掘传统建筑材料的潜在价值和魅力才是重中之重。

(二)传统民居形式对当地新居的影响

传统民居本身具备独特的价值,继承问题是我们在新民居或新建筑创作中涉及的主要问题。但是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只能利用,而无法在新建筑中继承。传统民居代表的是历史,因为它是过去时代的真实产物,它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状况,而新建筑不具备历史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为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场所。如果非要说它的价值,其只有与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时代主题相联系,才算是有了一定的时代价值。

现在,传统民居中的符号、图案、造型在当地新居中已经得到应用,如修建的民居采用一堆俗套的挑檐和瓦楞,各式各样的悬鱼装饰性图案出现在山墙上,各种各样的瓦猫坐在屋脊的正中央。事实上,这样仅仅是达到了一种视觉上的相似而已,而没有真正将传统民居形式融入建筑的主体空间造型。

要想在新居建筑中有效借鉴传统民居形式,首先,应从滇西北地区人们的居住环境方面进行考虑,丽江古城的西、北倚山,东、南面向开阔的田野,因此可利用地形优势创造局部小气候,而大理的村落多靠苍山、临洱海,这些建筑群体都是依据布局和地形进行设计的。其次,建筑空間布局可以进行弹性处理,根据地块性质、大小进行处理。最后,应针对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做一系列的艺术处理,注重室内空间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三)传统民居形制对当地现代建筑的影响

所谓形制其实就是形式上的模式,也就是指建筑物或器物的构造形状。众所周知,现代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建筑设计要从整体上体现民族特性,就必须把传统形制通过各种不同的原型进行拼接和演化处理,从而叠合成既具有传统形制又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新型建筑。当然对传统形制内涵的理解要深入,不能停留在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感悟,从深层结构表达对传统民居文化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新型建筑形式。在我国就有许多成功的传统形制应用实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苏州博物馆、曲阜阙里宾舍以及北京香山饭店等。在实际情况中,传统形制也可以进行细分,分为传统居住形制、传统园林形制以及传统群体布局形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这些建筑形制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传统民居是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现代城镇建筑的创作源泉。如今城镇中现代建筑拔地而起,绝大部分摒弃了传统民居的形制,其功能复杂、材料生命周期短的特点,使得城镇中缺乏传统民居的身影,传统民居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现代建筑师可以从选址、布局、景观环境方面汲取传统民居的营养,从中获得一定的创作灵感,在村镇和城市中保留传统民居的特色,使其不断得到传承。

参考文献:

[1]杨大禹,朱良文.云南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刘成林.现代建筑设计中传统建筑语言的传承与交融[D].济南:山东大学,2015.

[3]刘天照.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的有机结合[D].长沙:湖南工业大学,2013.

[4]梁献超,李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1):34-37.

作者简介:

张宏超,硕士,丽江文化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建筑文化滇西北传统民居
滇西北生命体验的诗性吟唱——黄立康散文集《巴别塔的砖》解读之漫议
滇西北高原机场一次暴雨过程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当代中国主流建筑文化的新趋向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滇西北鲁甸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铀矿找矿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