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海洋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产学研融合特色培养策略

2022-10-31 09:53陈守刚于美燕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28期
关键词:海洋大学国际化研究生

陈守刚,于美燕,张 玥,王 巍,李 文

(中国海洋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引言

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2010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通知》指出,继续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着力扩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积极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和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反映了我国对人才培养需求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为主向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共同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而今十年时间过去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已经逐渐受到社会的认可,但其产学研的工程实践培养环节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完善。本文以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为例,分析了该专业研究生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融合培养模式。

海洋作为人们不断利用开发的新领域,在资源供给和促进全球环境改善等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科学工程是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没有高性能材料作为物质保证,海洋科技的发展和产业化将受到很大制约。把海洋环境作为应用背景,将材料科学与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化学学等学科相融合,产生了海洋材料工程这一新的针对性和交叉性极强的应用学科。而海洋工程材料是拓展海洋空间和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物资保障,培养以海洋特色的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是为推动海洋科技强国战略提供高水平和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海洋大学是以海洋研究为显著特色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在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工程和海洋材料研究等方面具有优势,为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建设及海工行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海洋强国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对海洋材料工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彰显学科特色与人才培养特色的一致性,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积极开展海洋材料科学研究的同时,以“海洋-材料-工程”为轴线,形成了贯穿海洋环境和海洋应用、既涉及材料科学,又包含材料工程与应用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凸显出海洋和材料科学、材料工程结合的特点。长期以来,海洋工程材料并未被纳入新材料体系范畴,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航空航天材料和生物材料。因此,如何发展好我国的海洋工程材料及配套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实现海洋强国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众所周知,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体现了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国家政策“双一流”建设,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具有探索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研究生,是“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人才培养存在的国际化视野不足、创新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结合海洋科技强国战略,确立基于海洋特色的材料工程研究生产学研相融合的导向性特色化培养策略,提高海洋工程材料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尽快达到培养海洋工程材料领域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目标。具体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海洋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2010年7月29日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因此,推进海洋为特色的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是极为重要的。以海洋为特色的材料工程属于新兴专业,我国在高端技术和装备方面非常欠缺,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是获得海洋材料工程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研究生教育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海洋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一)打造海洋材料工程专业国际化师资力量,营造国际化培养氛围

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研究生导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战略,面向世界邀请专业学者、教授前来讲学,引进多位海洋材料与防护领域国外短期兼职教授,采取暑期研究生集中授课模式了解本领域前沿,积极招聘国外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英才任教,着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并提供经费支持教师国外培训进修、访问、短期交流,全面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近几年,聘任国外兼职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生联合培养,并打造3门双语课程,学院研究生也积极申请赴国外进修。经过近几年的引进和培养,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海洋特色材料工程专业具有国外进修和交流合作的导师占了50%。

(二)开展国际化课程,教学内容国际化

以海洋为特色的材料工程专业在我国发展较晚,教学课程存在短板,利用“双一流”建设契机和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等平台,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采用原版国际专业化教材推行双语教学,同时引进国外高水平专家开设专业国际化课程,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准。例如,特种海洋材料专业课程涉及材料腐蚀与防护技术方面,学院可以邀请国外知名教授参与双语授课,重点讲解相关领域国内外进展;充分利用夏季学期课程,邀请国外知名教授为研究生开设海洋微生物腐蚀前沿课程,重点涉及海洋工程材料的微生物附着腐蚀与防护技术;鼓励研究生大量阅读与海洋材料相关的科研前沿英文资料,拓展海洋工程材料研究的国际化视野,鼓励研究生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用英文撰写毕业论文,从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海洋材料的知识水平。

(三)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合作和学习是实现教育国际化,促进研究生了解和掌握海洋材料专业科研前沿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海洋大学制定并实施了《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资助办法》等制度,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出国参加所在学科领域的重要学术会议,参与国际交流,拓宽视野。政策实施后,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方向研究生已有多人次受益,多人参与了国外高水平院校交流。此外,充分利用青岛海洋研究领域的学科优势,每年邀请相关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师参与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研讨会,利用国际合作交流项目每年暑期定期邀请美国、加拿大、乌克兰、荷兰等国家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多措并举丰富我校海洋特色材料工程研究生的重要学术资源,显著提高了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海洋特色材料研发的热情和主动性,大大提升了该方向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培养质量。

二、提高海洋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创新人才能够改进现有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艺,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海洋材料工程涉及海洋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海洋化学和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更加要求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深入理解海洋工程材料是作为拓展海洋空间和开发海洋资源的物质前提,是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也是提升海洋国防实力、维护海洋权益的物质保障。

(一)以产学研相融合的创新能力培养为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完善培养体系

以海洋为特色的材料工程专业已经在中国海洋大学材料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了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在海洋材料科学研究、海洋材料课程建设、海洋材料实践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等方面成果斐然。以培养人才的创造性为重点,从培养理念、教材选编、研讨交流、学科交叉、研究选题、科研过程、成果撰写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培养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将创新创业纳入我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汇编》中,并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程建设方案中设置“海洋材料概论”“特种海洋材料”“材料腐蚀与防护”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强化海洋材料培养特色的核心课程。其中,海洋材料教学改革成果获得校级和省教学成果奖各1项,功能高分子课程群获批山东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材料腐蚀与防护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案例库获批山东省研究生教研项目。该课程已在多所“双一流”高校作为课程资源使用。

(二)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导师要以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感染和带动研究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材料工程是新兴学科,给予了导师和研究生很大的自主创新空间。鼓励导师积极“走出去”,赴国外进修;组织海洋工程现场参观学习;积极引导教师参加国内海洋材料与腐蚀防护技术全国大会及海洋材料的各种学会,其中,我校10余位教师收到全国海洋材料相关学术会议大会邀请报告。同时,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和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相关导师申请到一系列海洋材料工程方向的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及省校教研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相关项目研究,其专业创新思维和海洋材料研发能力明显提升,创新精神和能力有所提高。

(三)建立创新基金和成果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自由探索、自主创新

以创新基金和创新项目为依托,为研究生提供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有效的奖励机制,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热情,有针对性地引导研究生自主创新,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近年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及本科生主持以海洋为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国家级19项,校级31项;学生参与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学生发表海洋材料相关科研论文200余篇,20余篇为高被引热点论文,16人次获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三、提高海洋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科研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中最重要的一环,关系着研究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应用能力的培养,“将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查贯穿作为专业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和学位审定的重要考虑环节”。目前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还是局限学术报告和现场参观等形式,不论导师还是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生产开发的能力不足,产学研模式单一,与企业需求相脱节,无法提高专业研究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针对目前国家对海洋材料工程高水平专业应用人才的需求,建立和完善优质的实践培养体系,以满足基于海洋特色的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一)完善海洋材料实践教学,增设海洋材料实验教学内容,提升实验教学水平

中国海洋大学和上海海事大学的材料专业已经开展了多年的“海洋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实践,以满足交叉学科教育需求。《海洋工程材料学》教材被上海天合石油钻采有限公司和上海东花涂装材料有限公司确定为员工培训教材。整合海洋材料与防护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特种海洋材料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等教学资源,创建集试验训练、科研开发、工程实践为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平台,为研究生解决与海洋材料相关的实际工程问题提供思路和技术支撑。同时,大力开发具有探究性、创新性和设计性的综合性实验项目,例如,材料腐蚀与防护、海洋防护功能涂层、微生物腐蚀、模拟深海高压环境测试浮力材料性能等实验,积极推进实验教学与创新。近几年,该方向研究生获批20余项山东省优秀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二)创建海洋材料相关专业研究生实践培养基地,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实践基地的联合学习与科研攻关是提升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工程化实践能力的关键。基于上述考虑,充分结合行业背景,利用青岛本地的海洋优势资源,学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建立海洋材料及其防护技术联培基地,通过联培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对船舶材料与防护技术的直观认识,强化对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视和认识;与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工程实践平台,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与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海洋装备用新型钢铁材料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海工钢和钢结构失效机理等方面的合作研究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双方优势与特色,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学院与上述单位已经联合培养研究生20余名,部分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在联合培养单位工作或者在联合单位继续深造。在与企业生产开发相结合的实践中,研究生可以直接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了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另外,海洋材料工程专业采用“两阶段、双导师制”,聘请联合培养基地相关教授为我校海洋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校外导师。研究生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在联合培养基地或企业实践基地完成科研和学位论文;基地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负责研究生的科研方向和论文工作,确保专业研究生的科研论文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科研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保证了产学研的有效融合。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提供鲜活的实践案例,丰富研究生实战经验,实现校企双赢

邀请海洋研发企业高管来校为研究生讲授职业规划课程,形成材料学院“企业家进课堂”;每年邀请中车青岛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海信集团、海尔集团、青岛钢铁研究总院、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人员与研究生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最直观地借鉴实践经验,拓宽学生实践的渠道;有机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让学生在实战实践中理解企业家精神,切身感受企业创业过程和生产经营,达到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结语

中国海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针对基于海洋的材料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取了特色化策略。采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策略,开拓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通过确立研究生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建设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立创新基金和成果奖励基金,激励研究生自由探索、自主创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设立优质海洋材料实践基地,采用“两阶段、双导师制”培养策略,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推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猜你喜欢
海洋大学国际化研究生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海洋大学作品选登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海洋大学 自主招生,让我同时被两所211大学录取
식민 상황과 이태준의 고향의식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La communication sino-française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