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中国古典舞教学的融合研究

2022-10-31 14:27
戏剧之家 2022年30期
关键词:身韵身体语言古典舞

李 冬

(烟台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分析传统观念对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影响。中国古典舞作为高校舞蹈课程的重要阵地,因其学科特殊性,本身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对中华优秀文化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本文从“中国古典舞”学科切入,分析主干课程当中的文化要素,并强调“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培养过程。接下来笔者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谈其对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中国古典舞教学剧目课的影响以及相关启发思考。

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典舞教学

(一)内外相和下的中国古典舞训练方法

在中国古典舞教学范畴下,基本功训练课是每个中国古典舞演员成型的必经之路。基本功训练课包括把上和把下两个部分,分别是把上身体各部位的激活热身以及把下身体重心转换和风格训练性组合。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以身法韵律贯穿始终,集中突出训练方法的同时展现民族特色、民族气质。从20 世纪“36次会议”到如今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其经历了无数次研讨,最终形成当下的训练模式。会议确定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方向,在理论上提升至舞蹈美学的认知程度,从本质上将中国古典舞的民族审美区别于之前机械地借鉴其他舞种的训练方法,从而明确中国古典舞训练思想,跳脱于国外训练的桎梏,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方法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外相和”是东方身体语言的高度凝练。其“内”与“外”不仅辩证地分析身体语言的多样性与可塑性,同时也塑造出“三节六合”独特的表达方式。“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笔者在教学一线的经验为内三合是舞者内心控制身体的不二法门。只有不断训练并且切身体会到“内三合”带来的内在的推动力才能明白其作为一种东方身体语言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外三合”是指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在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课堂中,不论是中国古典舞身体意识下的身法韵律展现还是组合编排都在强调“外三合”,这透露出一种“相对”与“变化”的身体美学。与芭蕾训练相比,芭蕾的训练方法古朴而纯真,可以简单地以“开、绷、直、立”概括其独特审美风格。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和严谨性的训练方法在训练过程当中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身体的诸多问题,从“自然人”过渡到一个有基础素质的“舞者”。这是两者训练方法的不同之处,同时也展现出中华传统的身体观念。

在“内外相合”观念的引导下,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在训练的过程当中要学习和借鉴其他训练方法的优点,但必须在保证自身民族风格不偏不倚的基础上进行。就芭蕾艺术的借鉴而言,学生在经过大一的芭蕾基训后,在二年级的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堂会更加游刃有余地完成基础腿部动作和上肢形态,这完全得益于芭蕾训练之于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的积极影响,其科学系统化的训练使得古典舞在推行过程当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高等教育的背景下,舞蹈艺术课堂应该更加注重审美能力和方法的培养。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程和其他类目的课程相比,从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上较为“稚拙”和“单纯”,但其作为基础性课程依旧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发挥着重要的承接作用。教师应当积极地在授课过程当中注重东西方训练方法的异同,学习不同方法的优点为自身所用,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讲好中国方法。

(二)形神兼备的身韵教学

身韵课程是基于东方身体语言观的现代化提炼,在中国古典舞课堂中占有重要地位。身韵的内容主体决定其训练过程和训练结果必须具有特定的审美特性。身韵课程主要以身韵元素、支干教材和主干教材构成,整套体系纷繁复杂,变化万千,对提升学生腰部灵活性以及舞蹈意识有很大作用。

“形神”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范畴,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堂中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是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文化内涵的强调。“形神”论有着悠久的历史,紧密联系着各时期的文艺思潮。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经历“神”“神灵”、客体“之神”、主体之“神”的转化。笔者主要从中国古典舞之于“形神”观的体现入手,分析其在身韵教学过程当中的指导意义。当下舞蹈课程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模仿阶段,而更加注重“形神兼备、身心并用”。教师在此阶段更加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学习,了解动作背后的审美内涵和文化意蕴,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热情,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文”与“舞”的学习当中,从而达到“文物相融、德艺双馨”的培养目的。

身韵课有着极为丰富的审美内涵,要坚持“形神兼备”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堂的运用。笔者在授课过程当中不断渗透、挖掘身韵组合的文化理念以及身体语言观。例如在女班教学当中的“摇臂组合”,以横拧作为其基础推动力,延伸发展出双肋八字交替划圆动律。组合当中不仅蕴含了中国传统女性的基础形态,更在节奏上有“抑、扬、顿、挫”的处理以及中国古典舞所独具特色的“拧、倾、圆、曲”的审美内核。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呈现出来的视觉感受才会给人以“杨柳依依”“亭亭玉立”之感,不能只追求动作的力度和幅度,不讲究组合的审美内涵和文化观念,这样只会给观者一种“干瘪”之感,如同嚼蜡。同时男生的身韵组合,也有较多传统文化的体现。例如男班身韵教材当中的《满江红》,便是以岳飞的事迹为创作背景,歌颂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在《满江红》组合当中,以大开大合云手为主题动作,其大幅度的开合收放展现出男性刚毅果敢、英姿飒爽的形象;同时在组合当中又有较多身韵舞姿造型,配以音乐,整个组合便在抑扬顿挫间展现出大气、厚重的力量之感。最后,不论是“杨柳依依”“亭亭玉立”,还是刚毅果敢,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的体现,同时更是东方身体语言观的生动再现。

(三)中国古典舞“游仙旨趣,舞致中和”的剧目组织

教学剧目的建设是中国古典舞教学训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之前谈到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课和中国古典舞身韵课程,从艺术作品和艺术接受的角度来讲,中国古典舞的实质成果并没有“形成”,而作品只有在“教室到舞台”的过程才是中国古典舞学科建设结出“果实”的过程。教学剧目是学科建设过程当中的有力推动者,教学剧目的推进可以有效促进中国古典舞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不拘泥于呆板的基本功训练以及一成不变的身段训练。其丰富的情感、抑扬顿挫的节奏处理以及剧目当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和作品思想主题都丰富充盈着学习者的身心。它进一步完善中国古典舞的教学体系,完美解决了课堂训练的目的问题,形成基训、身韵、剧目的有效闭环。

因为中国古典舞的形成特性,其本身从身体语言和精神表达上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观念。纵观古代舞蹈发展历史,我们能看到古人对仙人世界的浪漫幻想,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老庄“出世”的哲学营造到礼乐互补的政治诉求,再到天人合一的神仙境界,能看出中国古代舞蹈精神气质的变化。当下中国古典舞依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的经典剧目,在“游仙旨趣”中突出“和”的哲学观念。例如《黄河》《萋萋长亭》《相和歌》《踏歌》《扇舞丹青》《爱莲说》等。这些经典的古典舞作品在动作风格和情感诉求上充满各自的张力,但都是当下舞蹈工作者对于中国式“浪漫主义”的不懈追求。教育工作者在择取教学剧目时要深挖剧目背后的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在精神层面给予学生更多养分。

中国古典舞剧目《黄河》是一部经典的古典舞作品。从文化层面来看,“黄河”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源,是中华儿女精神的寄托,孕育出璀璨夺目的华夏文明。从红色层面来说,“黄河”见证了我党的光荣革命,其“奔腾不息”地激励着我们风雨无阻,坚毅前行,不断开启新征程。中国古典舞《黄河》以舞蹈独特的视角展现出中华儿女的英勇无畏。在剧目当中大量的古典舞动作如:“穿手”“摇臂”“翻身”“盘碗”,从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展现出黄河的澎湃气势,讴歌先辈的革命精神。最后,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我们不仅要从舞蹈的本体层面教授学生,不断精进学生的舞蹈基础能力,更加要注重“文化”对于学生的涵养,培养出“文舞相融、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

二、传统文化语境之于中国古典舞的启发

(一)中国古典舞的“一体多元”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同样,中国舞蹈在受到文化浸润的同时,在历朝历代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与功能,最终对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多元发展起到强有力的助推作用。从中国舞蹈发展历史来看:原始舞蹈最基本的特征便是其自然的律动以及抒情性。夏朝的奴隶女乐开启了中国舞蹈表演性的发端。到了周代,在经历了远古时期舞蹈的“洗礼”之后,此时期的乐舞艺术更为注重礼仪规范,并用于教化和祭祀。然而,到了汉代,与周代雅乐相对的“桑间濮上之乐”变得“热闹起来”,使得舞蹈中“舞以抒情”“自娱自乐”的属性愈来愈明显,这也是舞蹈艺术自身发展规律使然。舞蹈之于唐代,更是通过这样一种艺术的方式书写出整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再加之唐朝广博大气的外交政策,反而将此时期的舞蹈艺术推到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到了宋代,高度的程式化,局限了舞蹈的蓬勃发展。舞蹈艺术像落日黄昏一般,逐渐融入戏曲当中,成为戏曲艺术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在新中国成立后,舞蹈先驱们在踏古寻遗的路途中逐渐总结出东方传统的身体美学观念,逐渐形成当下“中国古典舞”的审美风格。

在如此的文化语境下,中国古典舞应该立足民族本位,遵循一个古典舞根基,不断渗透中国传统美学理念以及古典审美精神,借古传承更多元的舞蹈文化。从而建构多元古典舞蹈类别,如“身韵”“汉唐”“敦煌”“昆舞”“梨园”“唐乐舞”等。这些类型虽在语汇上有很大不同,但都属于一个“根系”的产物。

(二)“身韵”中的美学“直寻”

身韵作为中国古典舞语言的审美核心,精炼地归纳出东方肢体运动过程的审美意象与审美追求,在中国古典舞和中国传统古典美学二者之间架起桥梁,其内展和外延皆有无穷的力量。但又因其身体文化的精深,中国众多古典舞教师并未能切身体悟和感受身韵的美学追求,导致涌现出一批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不知所云的身韵组合。学生在模仿学习的过程当中,徒学其表,未领其神,最终呈现出的身体过程“似是而非”。

“直寻”是南朝梁钟嵘评判诗歌的标准,主张直抒胸臆地表达自己的内心和审美意趣。身韵课程的学习也应当如此。中国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古典美学承载着中华儿女千年以来厚重的精神品质和美学追求。在一线课堂教学当中,身韵的学习和传承过程应当多一些“芙蓉出水”的艺术风格,展现其古朴雅致、自然清新的追求。在这样的精神要义下,教师首先要掌握身体语言的核心要义;其次了解身韵背后的美学追求;最后直抒胸臆地“借其法,显其意”。这样不仅对传统古典美学有一定层次的解读,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情绪的渲染与表达可以起到直接的引导作用。最后学生也能更加积极地感受古典美学精神,学其形,学其韵。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美学源远流长,其充沛的养分时刻影响着我们。高校的舞蹈教育应当审视当下,不断分析课程教材,将自身学科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打破传统行课思维,认真思考设计课堂导入内容,做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其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猜你喜欢
身韵身体语言古典舞
身体语言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有关古典舞“身韵”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初探
论审讯中身体语言的运用与利用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