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概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与研究

2022-11-01 06:16王炜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37期
关键词:纺织专业课程

俞 丹,王炜

(东华大学 化学与化工学院,上海 201620)

引言

纺织行业多年以来都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母亲行业。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纺织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穿衣难问题,还为世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纺织类产品。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和独立的纺织工业体系,当然也是全球最大的纺织服装中间品市场和零售市场。伴随着纺织工业发展的同时,纺织学科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做好纺织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是研究和解答纺织工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不断推进其发展的重要保证。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因此,认真探索如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有用人才是高校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也是高校教师的使命和担当所在。东华大学作为国内重点纺织院校之一,属于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院校,且我校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作为“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三观”正确、创新能力强的工程技术人才中,不仅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也体现了“纺织人”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过程中的重要使命。“纺织概论”这门课的讲授为轻化学生学好纺织基础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染整专业的学习拓宽了思维。基于对如何上好“纺织概论”这门课,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与实践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教学内容上的思考

“纺织概论”是东华大学“双一流”学科本科轻化工程专业在完成基础课之后,于第六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过对该门学科的学习,轻化专业的学生能了解纺织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了解纺织学科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了解我国纺织工业概况和发展现状。通过对纺织专业知识的讲授,也能为轻化工程学生开拓思维,完善知识结构,为后续纺织产品的印染加工和功能整理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的教授是在学完本专业各类化学基础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后,与专业必修课程如“纤维物理与化学”“染整工艺原理”等同时开展教学,这个时间段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串联各种专业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纺织概论”虽然只是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但它的教学意义对于轻化工程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纺织品功能整理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将丰富的思政元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了解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及未来的发展概况,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激发学生以建设纺织强国为己任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纺织概论”相关思想政治课程开设过程中,应该根据当代纺织专业学生的自身特点,安排相关的教学设计与研究手段,并积极开展课后的总结及进一步优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同时,时刻关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方向,导师通过专业视角去辅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与道德情操的培育,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潜能。

(一)让理想信念生根发芽

目前,我国纺织行业形成了全球最大规模、最完备的产业体系。2019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达到了5600万吨,纺织品出口额达2807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34%,可以说我国的纺织产业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这一切的成果来之不易,枯燥的历史讲解并不能引起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需要生动讲述当年发生的故事。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对黄炎培说: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个人是我们万万不可忘记的,其中一位便是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具有忧国忧民意识的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初创时期最成功的一个棉纺织企业,开创了近代中国民营企业之先河,也为近代中国后来兴起的民营企业树立了榜样。1912年,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教学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再比如东华大学化纤学院的院长钱宝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于我国的纺织化纤工业建设与黏胶纤维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他首次成功研制出以棉绒浆为原料的黏胶纤维,因为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他的建议下,华东纺织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于1954年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化学纤维专业。钱宝钧注重言传身教,毕生培养了大批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为我国纺织科研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当讲解这些激动人心的历史的时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和为纺织行业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棉花消费国、第二大棉花生产国,年均产500万吨的新疆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纺织原材料。对于天然纤维的介绍,特别是棉纤维的结构、性能介绍,一直是“纺织概论”课程中的重点。作为最重要的纺织纤维原材料,由于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土质呈碱性,夏季温差大,阳光充足,棉花生长时间长,使新疆棉具有更多的优势。目前,新疆棉花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迅速。在授课期间要向学生说明科学家要有爱国精神,积极引导学生认清西方某些国家的谎言和污蔑,从讲授变为提问,主动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会明辨是非,坚定地与国家、与人民站在一起。

(二)科技创新是发展活力

紧跟时事,将先进的纺织技术发展现状介绍给学生,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充分的讨论。比如在讲到高性能纤维的时候,课程联系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研发,具体讲解如何在纺织发展史上开创性的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它的难度在于不仅要能经受住800度高温的耐火考验,还要经受住风、雨、雪的各项考验。此外,材料选择要轻,还要兼具艺术性和牢固性为一体。这个火炬的设计研发可以说是凝聚了纺织科学的结晶,采用石油产品加工而成的碳纤维为原材料,利用3D编制机的编织工艺体现了多曲面的空间体的优美曲线,再注入特殊树脂,随后进行打磨、激光雕刻、喷涂上色才具出型。不仅如此,燃料还采用了环保的氢气做燃料,能经受住近千度的高温。除了火炬之外,冬奥会的运动服更能体现我国纺织技术的水平,同时也助力于奥运健儿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课程中将加入我国自主研发的速滑服的制备工艺技术,众所周知,在速滑运动中风力产生的阻力是影响比赛的重要因素,因此首先采用3D打印技术为运动员建模,通过先测试出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运动形态,然后进行量身定做的比赛服能达到10%的减阻性能,这对于运动健儿的比赛成绩意义非凡。不仅如此,在运动过程中碰撞时有发生,选择防切割的面料材料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采用何种或是几种纱线的结合能达到这种超强、超韧的性能。

疫情特殊时期,各种医疗防护物资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纺织行业在保障全球防疫物资供应、维持全球纺织产业链顺畅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彰显了大国的风范与担当。当讲到非织造布的时候,那就不得不介绍非织造布作为医用口罩的制备及防护原理,着重讲述可降解纤维原料在防护性、舒适性、抗菌性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同时,对医用口罩常用的静电驻级熔喷布、纺黏非织造布和SMS复合非织造布的生产工艺,以及相应的后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在讲授纺织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纺织行业的重要性,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主动作为,扛起自己的责任。

(三)生态、绿色发展是未来趋势

2020年9月22日,中国政府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重视,出口世界的纺织产品也要符合生态纺织品标准,对纺织工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现行业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建立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推进绿色发展的创新性,比如引发学生思考,比如绿色浆料的使用,以及能耗及资源的利用等问题,可以穿插于课程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思考

疫情防控特殊时期,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呼吁之下,高校陆续开展了线上教学。在三尺讲台上站惯了的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开始在线上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线上教学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和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建立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实现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也能更好地利用多种网络资源。在课堂上需要教师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巧妙地通过点评和提问来引出背后的问题,针对目前研究的瓶颈指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另外,也能向学生推荐好的学习资源,比如“学习强国”平台东华大学郁崇文教授的“纺纱学”课程,该课程讲得相当详细,作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开阔眼界,为储备“新兴、前沿、交叉”的前沿知识打下基础。当然,线上教育的互动性没有线下教育强,教师不能通过学生当时的接受状态来及时调整学习的节奏,但这个问题可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方式来充分地讨论进行解决。此外,线上教学的回放功能,可以使学生对课上某个不懂的知识点反复多次观看,这对于学生学懂弄通知识点有很大好处,让学生的学习更为高效。

由于现在获取信息的过程更加便捷,学生在听课中容易出现思想开小差和时不时翻看手机等现象。上好“纺织概论”这门课,采用案例教学也是很好的办法。这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本质上的提出是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其最大特点是具有真实性、生动具体,且直观、易于学习和理解。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直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更多的是学生被动地接受。而通过讲解案例,则能鼓励学员独立思考。在上课前教师要提前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搜集必要的信息并积极地思索,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讨论,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关于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也促使教师在之前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思考,如何营造真实、活跃的讨论氛围,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理解进行补充或是强调,这本身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这种讨论还可以继续延伸为学生的实践项目,为学生参加全国“绿色染整”大赛、全国染整先进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提供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上课形式在新时代发展中也应更具多样性,比如可带领学生参观张骞博物馆、上海纺织博物馆、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等这些传承和发扬纺织文化的重要地方,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纺织学科的内涵,也可以观看《钱宝钧》等话剧表演,或是邀请优秀校友回学校开展交流,通过各种生动丰富的形式讲好中国纺织工业发展的故事,从而增强学生作为纺织接班人的专业认同和责任感。

结语

“纺织概论”是轻化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选修课,目前除了要培养学生扎实的纺织专业基础知识外,还要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深刻研究教材,并不断认真总结、反复改进讲课效果。争取牢牢抓住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并将爱国精神和对专业热爱的情怀融入课堂中,从而培养具有使命担当的新工科纺织人才。

猜你喜欢
纺织专业课程
澳洋纺织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