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伦理视域下看《红处方》中的生死观

2022-11-01 08:52李莹莹黄学杰
今古文创 2022年25期
关键词:生死观戒毒毒品

◎李莹莹 黄学杰 李 文

(温州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35)

一、引言

生与死吸引古往今来不可枚举的智者伟人的激烈探讨,生与死的讨论甚至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为了使人的一生富有价值,富有意义,人们不但需要‘人生观’,而且需要‘死亡观’,合而审之就是‘生死观’或‘生死哲学’”。

不同的人对于生死观有着不同的观点,诸如孟子的“舍生而取义者也”,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生与死的意义是什么,活着的时候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死后又会给周围的人与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都值得去探讨。

这种责任就是要求对己对他人对事对社会都有应尽的义务并且能够承担过失。而责任伦理要求责任主体要将责任贯穿行为的前后,即要求责任主体在行为发生之前对所做决定负责,然后就其行为预见行为完成之后可能产生的结果,敢于为行为后果承担起责任。责任伦理要求一个人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国家负责,对未来负责。

毕淑敏《红处方》这部作品,讲述了退休军医沈若鱼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写作素材,假扮成吸毒人员到好友简方宁的戒毒医院中。庄羽是一位女吸毒者,在多次戒毒失败后,最终走向末路。可悲的是,庄羽居心叵测设下陷阱,使得一心研究戒毒方法的院长简方宁也染上毒品。简方宁为了不被毒品所控制,最终为自己开出一张红处方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简方宁、庄羽和沈若鱼三位主要人物面对毒品时的态度、以及得知自己或别人在毒品的折磨之下必死的消息时候的内心感受,探究她们不同的生死观。

二、负责与放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对于生命的价值是这样描述的:“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每个人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的同时还要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

简方宁,身为工人的女儿,一心想要成为医学权威。为了实现梦想,她不惜牺牲自己的婚姻与幸福,另辟蹊径到军医大学读书,如愿成为了医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追求。

在高原部队工作的时候,她时常关怀一些被医生欺负的患者,以病人的快乐为快乐。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成为戒毒医院的院长,从接下这一份职责起,便兢兢业业致力于寻找戒毒良方,亲自参与治疗过程与实验制药,安慰自暴自弃的吸毒患者,将这些日常工作当作自己的毕生事业。

无论是在高原部队还是在戒毒医院,简方宁无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对待患者,都是全身心投入。也正是她真诚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让她赢得了众多的医生与患者的尊重。她对工作与患者负责任的态度,体现了她追求梦想、实现人生意义的生命观。

在无数人的眼里简方宁是高尚而神圣的,然而她的工作环境注定是复杂而暗藏风险的。患者庄羽给简方宁送来的一幅名为《白色和谐》的画,没想到却暗藏玄机,直接导致简方宁染上毒品,而且是基本不可攻克的毒性最强的“7”。

摆在简方宁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是按照治疗方案手术切除蓝斑,第二条路是按照庄羽的设计,走庄羽的吸毒路线”。对于第一条路,切除蓝斑后,她将永远失去快乐与痛苦的感觉;不会感慨美丽的自然环境;不再对亲情有任何反应;也不会因病人的死亡而痛苦。整个人就会变成没有感情的木偶人,生命还有何意义与价值呢?对于第二条路,简方宁见到了太多的吸毒人,也医治了许多吸毒人员,所以她知道毒品的可怕之处。对比之下,简方宁为了不让自己活成一个木偶人,最后选择给自己开出一道红处方结束自己的生命。

然而她忘记了自己的儿子还需要母亲,忘记了自己的好友还需要朋友,忘记了自己的同事因药方而被盘问,忘记了自己的患者还在毒品中挣扎,更忘记了药方还未制成。

在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刹那,简方宁抛弃了所有的人与事,只为了追求自我的一种解脱,从这一点来说,她对自己、对家人、对事业,都是没有担负起她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任性与忏悔

有一首古诗曾提到:“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人生的道路上,难免有时会误入歧途,但关键在于能否及时回头。活着的时候可能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到了死亡的跟前幡然醒悟,可是这时所留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了,所以要懂得悬崖勒马,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

如果要给庄羽的人生贴一个标签,第一个当属任性。出生于革命军人、高干家庭的庄羽,自小深得父母溺爱,一辈子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

庄羽有一个快乐无比的童年,在体育方面自小就崭露头角,多次为学校赢得奖项。校长对她袒护,说考试成绩无关痛痒,体育荣耀最重要,于是年幼的庄羽开始偏离其他学生所走的求学的道路,停课变成她的家常便饭,甚至在高考的时候选择五科拒考。

后来庄羽到部队,因其家庭背景的庇护,成为班长,部队发展她入党,她的入党申请书找人代写。最后选择复员做生意,然而她始终无法逃脱父亲的光环,她无法规划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于是,庄羽开始在吸毒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自己戒毒不成功,索性将老公支远也带上了吸毒的道路。在戒毒医院的时候,庄羽更是给简方宁也暗中投下毒品。庄羽的这一生用“任性”来形容丝毫不为过,很多人也像简方宁的好朋友沈若鱼一样,对庄羽恨之入骨,认为她是一个丧尽天良的人,“这种人只有早点死,才能对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

庄羽的任性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对社会的仇视,对亲人的疏离,对生命的漠视。正是她的任性,导致了简方宁的红处方之死。

在与沈若鱼对话的时候,庄羽表明她也曾忏悔过:“我偶尔也很为自己的举止后悔。我尽我的能力帮助简方宁”“庄羽也不是生下来就是一个恶毒的人,她的良心还未泯灭”。曾经有人通过BP机给简方宁留了三句话:“三重铁门,绝非桃源,警惕孟妈”;“不要在办公室待得太久”;“爱你胜过七。恨你胜过七。永别了!”开始的时候没有人知道这个人是谁,包括简方宁也找不到答案,后来沈若鱼才得知这些善意的提醒正是来自庄羽。

庄羽说简方宁太过于善良单纯,对人心以及人性毫无洞察,于是她多次暗中告诫简方宁要各种小心。虽然庄羽曾经将支远也带入到吸毒的队伍中,然而当支远戒毒成功之后,庄羽说不想再连累他,于是把他赶走。

庄羽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虽然她一度害了他们,可在生命最后一刻,她还是向他们认罪忏悔,即使她深陷泥泞无法自拔。生前最后一通电话中,庄羽每一个字都透露着辛酸,她说:“我是爱得太深,我向往光明。既然光明不肯接纳我,我就撕下一缕光明,带到地狱里面去,让地狱也温暖些,清洁些。”

庄羽也是一个肉体凡胎,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她也会害怕,最后的忏悔也是她对于自己的生命最后的总结。

四、畏惧与前行

每个人在面对危险的时候都会本能地后退,因为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但明知危险还是选择勇敢地前行,这就是无畏的精神。无论是退缩还是前行其实都是对自己的一种责任。

沈若鱼曾是一名军医,退休后开始写作,但苦于没有新鲜的题材可以供她参考。于是,她将目光转向了好朋友简方宁的戒毒医院。

但是在乔装打扮探查戒毒有关过程中,沈若鱼对于戒毒过程,吸毒人员的故事等无数次产生过畏惧与逃避的想法。从最开始的:“我可不想打持久战。好奇心满足了,我想回家,回到正常人的生活里去。”到后来去参观动物实验室时:“不,说什么我也不看了,马上回去吧。太可怕了……”再到最后的:“特别是迄今为止,她没有看到一个戒毒有效的病人。沙上建塔,水底捞月,失望像灰布缠住了沈若鱼的心,她再也不想忍受下去了。走!立刻就走!”恐怖且无效的治疗方案,成为沈若鱼心中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疯狂地想要逃离医院。

事实上,她也这样做了,虽然她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好朋友简方宁,但没有办法,这一切使她畏惧。在她回到家中的时候,丈夫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的她会有贼眉鼠眼的目光,会突如其来地发脾气,甚至有时候会恍惚傻笑。她意识到戒毒医院给自己带来的压抑恐怖的影响。沈若鱼热爱自己的生命,所以在危险面前选择了自我退缩,这是她对自己生命的自我保护。

然而,沈若鱼一直没有停止过前行的脚步,尤其是在得知简方宁的死讯的时候。“死亡伦理不仅要关心死亡事件的影响,意义,从而对与死亡相关的生者进行伦理关怀,生命教育”。

于是在参加简方宁的葬礼时,在沈若鱼终于看到简方宁治好的病人也来吊唁时,沈若鱼暗自下定决心。她找到景教授,并对她说:“我是想向您推荐一个致力于戒毒事业的医生,自觉自愿,身体健康,吃苦耐劳……业务算不上特别出色,但她会努力学习的。”

这句话表明了她要向简方宁学习,成为一名戒毒医生。畏惧是活着的人遇到危险时的本能,为了生而选择退缩。

然而,对于沈若鱼来说,是简方宁的死给予了她前行的动力,让她决定到戒毒医院当戒毒医生,继续完成简方宁未完成的戒毒事业,担起简方宁扔下的责任,为支持国家的戒毒事业勇敢前行,对未来付出努力。

五、小结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每个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赋予他们身上的职责也就不同,他们看待生死的观点也会有所不同。毕淑敏的小说《红处方》涉及形形色色人物,有医生、有患者、有勇士、有懦夫、有母亲、有伴侣,触及他们的灵魂深处,在面对家庭、工作、毒品、健康等等复杂的挑战面前,每一个人都是本色出演,体现了不同的生死观。由于时间有限,文中举例未必全面,还有一些人物没有能做进一步分析,留待以后进一步深化研究。

注释:

①蓝斑是人大脑中痛苦和快乐的中枢。

猜你喜欢
生死观戒毒毒品
销毁毒品
Dancing for theDead
话语杂糅中的生死观建构——“生前契约”语类分析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火烧毒品
浅谈戒毒康复爱心基金在戒毒康复工作中的应用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自首现象浅析
我国医学院校生死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