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分析

2022-11-02 00:37宋洋洋辛婷婷穆雪姣
人文天下 2022年1期
关键词:基地融合科技

■ 宋洋洋 辛婷婷 穆雪姣

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要求,加速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升文化领域科技应用与自主创新能力,科技部与中宣部会同相关部门分别于2012 年、2013 年、2019 年、2021 年分四批共认定85 家基地,其中集聚类44 家,单体类41家。文化和科技融合基地是加强文化科技基础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对于培养文化科技融合人才、推进文化科技项目建设、孵化文化科技企业、促进跨行业跨领域合作等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一、文化和科技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从过去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行业实践与政策探索来看,两者融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维度。

第一,重塑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和供需关系。科技创新能够重塑并更新文化产业创作—生产—传播—消费各链条环节。在文化事业领域,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文化数据采集、存储、再生、利用进程,革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式,并推动公共文化智慧场馆建设及公共服务高效精准供给。在文化产业领域,一方面,科技创新能够推动新闻、出版、演艺、文博等成熟文化产业提质升级;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推动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等新业态“弯道超车”,实现纵深发展。

第二,文化和科技融合是提升科技行业竞争力和价值追求的重要引擎。我国的科技创新经历了模式复制的本土化创新、吸收再创新到今天的自主创新阶段,对于自主创新而言,价值观、制度建设、知识分享等文化因素越来越重要。此外,文化对科技创新还具有软支撑作用:在宏观层面,关乎科技企业的价值观、规章制度、企业文化等内容;在微观层面,涉及设计、创意、故事、文化对科技类企业产品的美学提升、价值提升和品牌认知。

第三,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是我国经济社会新旧动能转化、产业创新的内在驱动力量。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内容,包括塑造制造业新优势、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人居环境质量等等,实际上都需要文化科技交融赋能。

二、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模式

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基于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探索出多种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本文根据对示范基地主要做法与模式的研究,总结提炼了以下六种典型模式。

(一)龙头企业集聚带动型

龙头企业集聚带动型是指集聚一批文化和科技领域的龙头企业,发挥其在技术研发、内容创新、市场运营等产业全链条中的发展优势,带动关联企业(园区)共同发展,全面提升本区域和本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例如,北京中关村示范基地坚持文化和科技双轮驱动,集聚了字节跳动、爱奇艺、百度、快手等文化科技龙头企业,以及寒武纪、旷视科技等80 多家独角兽企业,在媒体融合、数字内容、人工智能等领域都走在全国前列。深圳南山示范基地集聚了腾讯、华强方特、华侨城、迅雷等文化科技龙头企业,实现文化、科技、创意、资本、人才等行业要素的高度聚集与裂变;并以数字内容为突破口,形成了新媒体、动漫游戏、数字影视、数字出版、创意设计等优势产业集群,带动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有效转型升级。

(二)新技术集成应用型

新技术集成应用型是指以现代数字技术、移动互联网为核心支撑,以重塑新型产业链为切入点,实现传统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性发展,助力文化新业态再升级。例如,上海张江示范基地充分利用文本挖掘、语音识别、人脸识别等AI领域的核心专利技术,集聚180 多家具备VR、AR 业务能力的企业,形成了覆盖软硬件研发、内容研发、行业应用、渠道、线下体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将“VR+”这一新商业模式广泛应用于游戏、影视、视频、教育、培训等多个行业。故宫博物院示范基地借助科技手段,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数字博物馆以及数字资源开放共享方面成果显著。北京影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智能影像信息化、自动化技术,开发自动化视频内容生产与影像元素商业化两大技术引擎,构建“视联网”体系,为智能文娱、智能科教等领域提供全生命周期智能影像技术一站式服务。

(三)政策规划引领型

政策规划引领型是指制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及规划,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完善招商引资、人才、金融等相关配套,以政策规划引领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武汉东湖、南京、合肥等地的示范基地均制定了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例如,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从2013 年起陆续出台《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关于推进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推进文化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及实施细则》等多个专项文件,明确重点支持和发展的领域,在创新创业、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人才支持、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构建了扎实的配套政策体系。南京出台了《南京市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南京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等文化科技专项政策,明确了四个产业门类和十二个重点方向,将文化科技融合纳入全市文化和科技发展总体盘子,重点针对基地各文化科技园区和平台,综合运用项目补贴、贷款贴息、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和服务的示范推广。

(四)平台建设支撑型

平台建设支撑型是指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为支撑,打造协同创新平台、会展活动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为产业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例如,杭州的示范基地依托自身大数据库资源优势,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活动会展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等;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最新一代计算机技术,构建起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面向文化设计的线上线下协同创新平台,引导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与企业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建立专注为文化产业门类服务的技术子平台,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贴身、贴心的服务支撑。位于上海的智慧湾科创园基地以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为定位,打造集3D 打印、智能微制造、机器人等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将园区、社区、教育区、展区、商业区和以体育为主的休闲区融于一体,形成专业性众创空间。

(五)产业链延伸型

产业链延伸型是指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主导产业,并围绕主导产业进行上下游延伸以及全产业链布局,实现产业、资金、人才、技术“四大链条”有机统一。例如,马栏山基地围绕视频内容制作,以湖南广电等头部企业集聚带动,以项目的大投入、大建设做强产业发展基础,发展视频IP 综合运营和视频内容数字营销渠道(平台)建设,以视频数据运营、视频电商为支柱,延伸视频内容创意、金融服务、教育培训、软件设计开发、版权服务,形成围绕数字视频内容生产为核心的全产业链集群。蓝色光标推出“小蓝机器人家族”产品,涵盖目标洞悉、策略拟定、创意输出、精准投放、结果测评等智能营销全链条。

(六)产学研协同发展型

产学研协同发展型是指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依托人才优势、高精尖技术优势,解决企业在科研队伍、技术攻坚等方面的难题,助推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文化科技成果转化。例如,长春的示范基地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院所为依托,与吉林大学、吉林动画学院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了多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破解动漫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短缺问题,加快了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蚌埠示范基地内10 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50 多所省级研究院所以及100 多所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形成了基地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拥有多项业界领先的科技成果,为示范基地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科技发明和创新成果,为基地科技创新和产业成长提供了雄厚的智力支持。

以上六种模式并非孤立运行,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实践过程中虽各有所侧重,但普遍表现为多种模式并行使用。

三、示范基地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已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但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集约化水平、配套服务等方面来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基地发展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文化科技融合程度不高

目前,仍有较多文化企业对前沿科技不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科技企业缺乏对接文化产业技术需求的渠道,“文化、科技两张皮”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文化科技成果的供给方面,科技企业对文化企业的技术需求不够了解,在文化科技基础科学研究、原创技术研发、装备自主研制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在较大差距。例如,文化科技领域的先进生产力技术和核心技术需要从国外引进,以创意生产最前端的设计为例,关键生产力工具Adobe、MAYA、CAD 等软件皆由国外垄断,专业生产力较为落后。第二,在科技成果的集成和应用方面,文化企业对新科技不够了解,且缺少与科技企业对接供需的有效渠道,导致提升产品和服务体验的新技术手段应用不足,抑制了文化科技新业态、新生态的出现。

(二)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效应不强

文化科技涉及领域较为广泛,但各类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彼此关联性不强,各类业务独自开发、运营的情况较为普遍。在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内部,大多只是同类型企业实现空间上的集聚,但产业链层面缺乏深入的交流与合作。在文化科技企业之间,亦缺乏分工与合作,往往只在单个企业内部完成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业创新的内容与手段单一,大量技术、系统、装备研发重复投资,尚未形成社会化分工协作,不利于产业集群效应的发挥。文化科技企业在创意—生产—传播—消费各个环节尚未形成全链条交流与合作,产业链上下游难以实现有机协调。例如,供给方想为需求方提供精准、高质量的服务,但产业链下游分发体验端市场的用户数据难以反馈至上游原始创新环节,导致需求端的数据没有被供给方很好地利用起来。

(三)原始创新、协同创新有待增强

原始创新、协同创新合力不足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在文化科技成果供给方面,大多数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缺乏系统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方法,依靠国外引进的底层逻辑和核心技术,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基础研究层面的原始创新成果较少。二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出的科研成果大部分处于原型阶段,而市场需要的是进入小试、中试阶段的成熟成果,对离开实验室的科技成果进行产品转化的角色相对缺位,文化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不足。三是在协同机制方面,文化科技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设计企业乃至跨行业企业进行交流咨询和研发合作的深度不够,普遍仍未形成“产、学、研、媒、用、金”协同创新优势,协同创新合力不足。

(四)文化科技与实体经济跨界不足

文化科技企业和其他实体经济主体的跨界创新、协同创新有待加强。文化科技是现代创意设计的重要元素,创意设计作为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产业链前端,是微笑曲线的高附加值阶段,目前融入文化科技元素的创意设计对于传统行业的贡献度仍然较低。文化科技创新要素与产品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品牌塑造等环节相对脱节,进而导致文化科技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脱节,最终造成创新成果难以转化成现实生产力。此外,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与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衔接不够紧密,产业之间、部门之间的分隔情况仍然存在,限制了文化科技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带动作用。

(五)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匮乏

目前,人才队伍组建的质和量与市场需求仍未适配。由于学科定义和专业设置尚不健全,文化科技融合相关的学科基础研究理论零散、不成体系,通识性、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因此,目前培养的专业人才要么只懂文化,要么只懂科技,而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紧缺。除学历教育环节存在缺陷外,继续教育亦未充分开展,由于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局限,企业内的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也比较少。总体而言,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本高、招聘难度大、高端人才不足。具备文化科技领域人才研究基础的新型研发机构相对较少,以产学研为架构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文化科技人才相关政策与文化科技企业的人才属性不匹配,文化科技领域的大部分人才因缺乏职称评定标准等各类国家承认的资质,很难享受到人才政策优惠,进而造成人才外流和引进困难等问题。

四、示范基地的提升路径

(一)强化文化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融合力度

文化科技融合需要文化部门与科技部门共同推动,完善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快相关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形成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合力。下一步,行业内主体应立足文化和科技融合这一产业发展重点和企业需要,依托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这一载体,在政府引导下尽快搭建文化和科技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创新链与文化产业链合作。

企业管理者要全面梳理和系统分析基地内科技企业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关注技术领先、产业化前景好的科技成果,以及文化领域中技术约束明显的环节,促进科技企业创新链和文化产业链精准对接。科技企业密切关注文化企业的技术需求,着重研发文化产业发展共性基础技术与“卡脖子”关键技术;文化企业要密切关注前沿科技,加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应用,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和新场景。做好文化和科技融合信息管理、版权服务、展示交易、金融中介服务、法律服务、国内外交流等公共服务,推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

(二)增强文化科技产业集聚效应

依托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各有关主体需合力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特色产业集聚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产业政策咨询、创业孵化、企业投融资、成果转化、产品宣传展示、产业对接、职业技能培训及一站式办公服务等功能,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和创业孵化,形成多个特点明晰、差异协同的文化科技产业集群。文化科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形成全链条打通的完整产业链,进而实现信息和技术的共享。政府有关部门和基地运营主体需对基地内部及众创空间的区域分布、功能布局、人员架构、行业发展和社会效益等进行深入分析,按照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原则,集中各类资源做好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结构适宜、种类均衡的文化科技产业发展格局。

(三)加强文化科技原始创新和成果转化

面向文化科技前沿领域,聚焦文化建设重点需求,开展文化科技领域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力求形成更多前沿、原创的科研成果。企业与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应在文化科技领域积极开展合作:企业基于自身的市场经验、资源优势,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基于自身的人才队伍、理论研究和科技前沿探索等优势,协同联动、优势互补,共促科技成果转化和新模式形成。各相关主体合力推进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建设,培育和发展从事文化科技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文化科技服务机构,加紧推进文化科技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大规模产业化的实现流程。

(四)推动文化科技与实体经济跨界融合

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引擎作用,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从业人员应着力将中国特色文化元素融入高端制造业,运用文化科技提炼文化元素,辅助创意设计,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文化科技产品,形成新时代的文化表达,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文化科技企业开发团队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聚焦农业工艺改进和功能拓展,促进农产品实用功能及艺术功能的提升;第二,将文化创意、新科技与医疗、教育行业相结合,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能,充分发挥其社会化应用价值和教育引导功能;第三,积极迎合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向旅游、商贸、体育等产业延伸,不断拓展新的消费场景。

(五)加大文化科技领域的人才培养力度

有关部门需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文化科技领域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优秀人才储备库。支持高校、职业院校等科研院所与文化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共同建设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围绕文化科技融合及示范基地建设,建立高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对各类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并将其纳入特殊人才政策范畴;开通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绿色通道”,在户籍、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猜你喜欢
基地融合科技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