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武崇德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

2022-11-04 08:39健,杨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2期
关键词:尚武崇德武术

郜 健,杨 波

(广东理工学院体育系,广东 肇庆 526100)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汇集了各族人民的智慧,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武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天然联系,是一种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承载了中华文化思想的核心,其蕴含的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扶弱除暴、仗义任侠、坚韧不拔等东方伦理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在如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是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可替代的。

本文从武德伦理观念中尚武崇德精神入手,探索尚武精神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拓宽校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1 源远流长:尚武崇德的思想要义

1904年,梁启超在《中国之武士道》一文中清醒地看到了“我先民之武德,足为子孙模范者……以发挥其精神”,点明了尚武精神本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社会上就充斥着悍不畏死的尚武氛围。秦国自商鞅变法制定了军功爵制,极大地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汉朝也在“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中同仇敌忾,抵制外族入侵,培养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气概。唐朝吸取了南北朝和隋亡的教训,延续了尚武传统,开创武举选拔将军,使民间习武成为风尚,杜甫亦有“拔剑欲与龙虎斗”的气概,李白也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赞叹。尚武成为汉唐锐意进取的精神支柱,为开疆拓土奠定了基础。

自赵匡胤黄袍加身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国策,不再以立功疆场为荣,岳飞不禁发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尚武精神日渐式微,逐渐走向衰落。明清时期,尚武精神虽然有短暂的复兴,但伴随统治的稳固,逐渐忽视尚武精神,使军队丧失了斗志,同时清朝对民间组织习武教拳严厉禁止,人们对武术敬而远之,习武之风逐渐消亡。

在民族救亡图存之际,西方体育项目以“身体”规训的军国民主义思想进入中国,强化了民族的集体意识,唤醒了民众的奋起反抗意识,重塑了强悍的民族精神,对民族的救亡图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青年毛泽东深以为然,并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体育之研究》一文进行阐述,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自此,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被重新唤醒,虽然经历了很长时间沉寂,但依旧没有失去其效用,激发了民众在危难之际为民族而战的意识。在之后几十年的浴血奋战中,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日精神的涌现正是尚武精神的具体表现。尚武精神时常与武德交替使用,本质上都是对军人、习武人的行为规范,但尚武精神在普通民众中更偏向于是所提倡的一种精神品质。

2 源头活水:尚武精神中课程思政的元素挖掘与价值意蕴

尚武精神在流传中深受诸子思想的影响,吸收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容纳了墨家“兼爱”“非攻”的侠义之气,但更多的受儒家思想“仁”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爱国、坚忍、包容、承担、奉献、强健等精神内核。

2.1 精忠报国、卫国御侮的爱国精神

尚武精神所蕴含的爱国精神是流淌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的,忠于国家、甘洒热血的精神在诸多文人侠客和英雄好汉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如抗击匈奴的霍去病、精忠报国的岳飞、驱除倭寇的戚继光、强毅国民的霍元甲等民族英雄,正是因为爱国精神的长期教育,才让其在民族需要的时候、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所学武艺给挑衅者以重挫,体现了“一寸山河一寸金”的爱国情怀,以拯救国难,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了更强大的凝聚力。

2.2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坚忍不屈、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尚武精神所特有的一种进取的精神特征,是吸收了道家“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理念,要求君子应效仿天地刚毅坚卓,意喻高超技艺的修炼需要常年坚持。习武者通过练习外在的技术,培养内在的心态,经过持之以恒的艰苦锻炼,逐步养成了坚忍的品质和刚健有为的精神。中华民族虽饱经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每次在战乱和动荡中无数习武者都挺身而出,依靠的正是尚武精神所包含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韧精神。

2.3 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

尚武精神提倡“厚德载物”的品质,强调君子应像大地一样拥有包容的心态和海纳百川的胸襟,使习武者养成了不卑不亢、有理有节的处事原则。同时,受儒家文化“和而不同”的影响,提倡人们在礼的约束下,对待不同的文化要相互尊重,践行兼收并蓄,维持多元并存的和谐局面。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思想,塑造了习武者注重礼仪、和谐共生的品德。

2.4 扶弱除暴、勇于担当的承担精神

扶弱匡正、勇担当是尚武精神的基本操守,避免了以暴制暴而导致的武力泛滥,对习武者有了明确的要求,“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把武术由“伤人”的搏击术发展为“克己”的道德约束,习武者遵守惩恶扬善,更有持技伤人忘德行的忠告。纵使武艺高强,也要同情和怜悯弱者,不能恃强凌弱。正是对人性的尊重,才更能表现出尚武崇德精神的美德,这也成为习武者的崇高的精神追求。

2.5 仗义任侠、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

“侠义”是尚武精神在现实中最高的标准,是由墨家“兼爱”思想演变而来的,也使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的“侠客”在民间流传。所谓侠者,言必行,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阮困,千里诵义者也,其核心包含着正义、勇敢等多重追求,其把个人生命看得微乎其微,提高自身技艺便是为了更好地报效祖国、服务大众。“侠义”所代表的是习武者实现自身价值的最高境界,充满了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侠义也成为尚武崇德精神的特殊境界。

3 铸魂育人:尚武崇德精神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3.1 深化思政教育者正确认识尚武崇德精神

思政教育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课程思政的效果,因此,要想增强尚武崇德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功能,加强思想道德认识至关重要。首先,高校需要构建包括高校思政课教师、高校体育教师等学习尚武崇德的长效机制,深入挖掘武术文化内涵,将复杂多元的武术文化进行相应筛选和调整,将尚武精神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进行有机结合,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将尚武崇德精神落到实处。其次,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传授技艺的同时,要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通过动作、表情、语言等方式来影响大学生。从培养大学生精神的角度而言,武术等以身体直接进行对抗的运动对精神的培养是其他项目无法替代的。最后,学校也要加强思政培训,鼓励体育教师参加思政讲座,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让学校其他教职工也了解尚武崇德的思想内涵,形成内在的自觉性,配合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工作,做好全员育人工作。

3.2 构建培育尚武精神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校园氛围对提升思政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作用,因“校”制宜,发挥当地特色,改善校园环境,营造大学生认知与传承尚武崇德的校园氛围。首先,在校风中结合尚武崇德思想中的“精忠报国”“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勇于担当”等精神,开展特色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加深学生的认同。其次,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充分开展尚武崇德精神教育,如建设精忠报国、卫国御侮的文化长廊,扶弱除暴、自强不息的主题壁画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同时,体育教师还要利用大学生军训的红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爱国主义专题思政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政素养。

3.3 构建“礼仪+对抗”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程思政离不开课堂这一重要的载体。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过于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大学生学习兴趣与运动需求。首先,整合尚武崇德的文化资源,改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使其与“思政教育”相耦合,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大学生热情,可以采用历史典故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高校体育课程的枯燥性。其次,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形式大多为体育教师领做、大学生进行动作模仿,如武术教学多以套路或武术操为主要教学内容,体育教师重技术轻内涵,使大学生对武术中尚武崇德教学的内涵一知半解。因此,体育教师应遵循教材“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应用”的指导思想,形成“礼仪+对抗”的模式,用尚武崇德精神加以辅助,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体育教育新模式,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传授学生尊师重道、贵义轻利、保家卫国等原则,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3.4 注重尚武崇德精神的思政社会实践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组织相应的高校体育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尚武崇德精神。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武术社团、武术表演、武术讲座等方式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践行尚武崇德思想的育人功能,如武术社团开展武术文化交流、知识竞赛、赛事表演等活动;邀请武术前辈讲授习武心得;动手制作有关武术名人的手办和宣传小视频;等等,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结协作的意识,增强大学生自强不息、勇敢无畏的精神。另一方面,利用社区体育指导和中小学助教的机会,鼓励大学生进入学校、社区,对老年人、小学生进行体育技术指导,将自己所学所练回报社会,将课堂上所学到的内容用到实处,从中体验奉献与服务精神,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为其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 语

尚武崇德精神承载了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是长久以来先贤对习武者的伦理规范及实践准则的统一,其根本原因在于尚武崇德思想代表了武术的共同价值观,今朝重提尚武崇德这个话题,是从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角度去塑造大学生价值观、提升道德修养、增强文化自信、重振民族精神,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充分挖掘武德的思政元素,明确体育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打造育人角度准、育人意识强、育人效果佳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武德的德育功能与价值引领,真正做到高校体育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

猜你喜欢
尚武崇德武术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崇德镇“蒲公英农民诗社”诗教工作纪实
尚武精神:近代习武群体的凝聚力与社会思潮的影响力
走出尚武村
张尚武:是个人悲剧,还是制度之殇?
试论《左传》中的孔子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