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时代的文艺批评与数据库诗学的建构*

2022-11-04 08:35
中州学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弹幕评点文艺

何 榴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大众文艺批评呈现了值得关注的新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弹幕。“弹幕”一词源于军事领域,指对某一区域进行密集火力进攻。日本著名动画分享网站Niconico于2006年首次尝试在视频画面中实时显示用户评论,因评论在屏幕上快速滑动的形态类似飞行中的子弹被形象地称为“弹幕”。中国于2007年成立的第一家弹幕视频网站AcFun,以及2009年创建的年轻人潮流文化娱乐社区Bilibili(简称B站)均效仿此项功能。这类弹幕视频网站逐渐从早期以发布动画视频为主,演变为发布包括音乐、综艺、影视、游戏、二次创作、同人等视频在内的大众文艺作品。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交网络媒体的深入发展,爱奇艺、搜狐、腾讯、优酷等在线视频网站也具备弹幕功能,同时以抖音和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App(手机软件)也相继引入弹幕,弹幕的盛行使之从小众的二次元文化进入广泛的大众文艺视域。

弹幕评论的大众化凸显了文艺批评在社交时代的新变,即从“整体性”批评走向“碎微化”评点,进而引发文艺消费和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变革,从整体上表征了从传统叙事到社交网络时代数据库的文化转向趋势。在此背景下,传统叙事文化语境中的文艺观念将面临新的变革。

一、从“整体性”批评走向“碎微化”评点

弹幕最明显的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文艺批评的“整体性”论述模式。在传统印刷文化语境中,文艺批评需要经过长时间酝酿、构思、沉淀并书写,最终以具有严密逻辑分析的论述见诸纸质报刊。这种批评模式主要对作品进行整体观照,具有整体性的思维特征。进入网络时代,随着新媒介的快速发展,文艺欣赏和批评从纸质载体转移到数字化的网络空间,豆瓣网、贴吧、论坛等网络社区中出现了随笔、杂谈、漫笔等多种形式的大众文艺批评。这类文艺批评篇幅大小不一,文体形式不拘一格,语言通俗易懂,不刻意追求理论建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印刷时代文艺批评的学理性阐释,但这类评论维持的依然是文艺欣赏过程中作品的整体性。社交媒体时代兴起的弹幕则摒弃了对文艺作品的整体评价,表现出将有机完整的作品切分为零散的碎片要素进行评论的趋势。这一趋势已经覆盖当下各类文艺形式,并在文艺欣赏场景中愈发盛行,我们可称其为“碎微化”评点。相比传统的“整体性”批评,弹幕的“碎微化”评点呈现出重要的新质。

与传统“整体性”批评范式注重深度模式和宏大阐释不同,弹幕大多是文艺欣赏过程中的瞬间联想。以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为例,当出现赵处长“吃面”的场面时,观众便联想到《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的秦孝公,其相关性在于两个角色均是演员侯勇扮演,于是发出“老秦人穷怕了”的弹幕,一语双关。观众也会将《大秦帝国之纵横》中“张仪入秦”的经典片段与《武林外传》里的吕秀才串联起来,弹幕直接化用剧中台词“宣张仪进殿”为“宣秀才进店”,将同一演员饰演的不同角色特征叠加在一起。这些插科打诨、只言片语式的戏谑弹幕显然无意对剧情本身进行阐释,而是对视频片段进行调侃,在观众与文本之间产生“间离”效果,解构了原作的美学与意义感。又如《伪装者》中,当明楼要返回上海时,弹幕及时进行劝阻:“不要去上海,房价太贵”。《琅琊榜》中,霓凰对比林殊和苏兄的字迹发现不一样时,弹幕随即“解释”:“我苏,换输入法了”。《甄嬛传》中,甄嬛要去倚梅园祈福,弹幕打出“回来记得隔离十四天”和“你戴口罩了吗你就出门”。弹幕将不同事物和文化情境进行交织杂糅和想象关联,重构了文艺作品内外的对话关系。

如果说传统文艺批评注重完整的线性逻辑分析,弹幕则将众多碎微化的评论汇集起来,通过彼此印证、呼应、反馈、强化,在形式层面凸显作品的感染力,使观众于集体无意识中认同弹幕的符号意义而忽视文本的深层内涵,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会强化情绪感染力。在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当齐天大圣冲破内心阻碍、破除封印的那一刻,屏幕集体打上了“前方高帅,请控制手抖并防止屏幕帅裂”的弹幕,密集弹幕反复强化剧情高潮,引爆观众的童年记忆,传递的是观众的情感共鸣体验而非理性思考。

弹幕不仅出现在视频文本中,还被引入网络小说,被改造为与文字文本相适应的本章说。本章说使网络小说评论从PC端的长篇书评进入移动端的微观要素评点,即并非宏观上对小说故事世界、思想主题、人物关系、作者意图等进行评价,而是从微观角度对某段落、句子、词语等进行评点。本章说的微观评点还表现在读取形式上,本章说紧附于小说相关段落后,与特定文本片段一一对应,因而对本章说的读取与理解需回归相应段落。换言之,它们不断给读者提供多个选择入口,每个入口都在相关段落聚合中显现出来,读者欣赏的并非作者给定的一套完整固定的叙事,而是自己构建的多条叙事路径中的一种。同时,本章说总是对情节片段中的关键词展开日常生活的引申,脱离故事本身语境,从而大大扩展了社交时代文艺欣赏抵达的边界。

麦克卢汉认为:“马赛克是团体的或集体形象的形态,它要求受众作深度参与。这种参与是公共的而不是隐私的,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社交时代文艺批评的碎微化与麦克卢汉的论述有一定的契合度,但麦氏讨论的是电视这一旧媒介的马赛克形态。相比电视图像的马赛克呈现出块状拼贴的共时性,弹幕的“马赛克”实现了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异时空深度互动,历史弹幕与当下弹幕在剧情的时间点会同时出现,这使弹幕具有前所未有的互动性、灵活性和可塑性。

社交时代文艺批评的“碎微化”深刻地改变了文艺消费体验。传统文艺消费强调作品的连贯性,形成线性消费模式,弹幕则倾向从故事中提取“梗”“桥段”“槽点”“笑点”“萌点”等细节要素进行消费。同时,文艺消费对象也从叙事文本扩展到弹幕本身,不少网友表示在网上看综艺节目主要是为了看弹幕。弹幕在观众之间产生“连接”效果,在此意义上,社交时代的文艺消费与其说是内容消费,不如说是一种社交行为。

弹幕不仅使文艺消费“碎微化”,也让文艺生产呈现相似趋势。传统创作大多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叙事模式进行构思,在弹幕语境下,文艺生产开始吸收评论中富有创意的观点、段子等要素,并根据观众的消费倾向,针对性地生产剧情点和相应片段,这就是文艺生产所谓的“弹幕思维”。日本学者东浩纪将这种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而不断进行调整的行为称为“客制化”(Customize),认为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制造出读者去想象其他故事的“宽容空间”。

社交媒体语境中的文艺批评呈现出“碎微化”趋势,有些学者对此持消极态度,认为其缺乏深度、趣味低俗,是将文艺“玩坏了”的表现,但这忽视了弹幕蕴含的丰富文化景观与意义。文艺批评的“碎微化”不仅改写了传统文艺批评的定义,体现了新的文艺生产观念和消费秩序,也呈现了人类文化的深层变迁。

二、文化转向:从叙事到数据库

社交时代文艺批评的“碎微化”在整体上表征了从传统叙事文化到数据库文化转向的趋势。

美国当代媒介理论家马克·波斯特于1995年提出了“数据库”的说法。波斯特认为,与福柯通过“全景监狱”的话语/实践构建主体的方式不同,随着电脑数据库的降临,一种新的话语/实践在社会场中运作,这个社会场可被称为“超级全景监狱”,它重新构型了主体的构建。数据库话语作为一种运作于主体构建机制之中的文化力量,对抗着把主体视为中心化的、理性自律的霸权原则,加强了主体的多重化和去中心化。如果说福柯“全景监狱”中的主体构成过程属于“主体化”(subjectification),即通过某种特有内在性机制生产这些个体,那么作为“超级全景监狱”的数据库中的主体构建则采取“客体化”(objectification)这一相反路线,即通过分散的身份生产这些个体。波斯特看到了数据库对分散性、多重化主体的生成作用及其深刻的政治后果。

波斯特、马诺维奇与东浩纪的分析虽各有侧重,但都表明数据库文化已强势介入当代媒介文化领域。社交媒体时代的文艺实践与这些学者的数据库理论有一定契合性,但也有新的变化。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数据库已经触及当代每一个人的文化感知结构与生存方式,表征了网络兴起后从叙事到数据库的文化转向。分散的整体、高度聚合的片段化已经渗透到网络游戏、数据库电影、新媒体艺术、电视、社交、营销等领域,数据库文化正在与大众文化深度交融。

三、走向数据库诗学

社交媒体时代的文艺生活已被深刻烙上了数据库文化的印记,这也要求文艺理论有新的建构。

第二,在文艺批评范式上,弹幕和本章说这类评论可看作是中国传统点评在社交时代的重建。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小说评点模式也具有一种片段性,虽不是长篇大论但却灵活机趣。弹幕、本章说依托社交媒体的信息分享机制,实现了流动性与交互性,拉近了文本与批评、读者与作者、不同读者之间的距离,文艺批评的现场感大为增强,弱化了文艺评点的私人化而走向公共性。在虚拟公共空间中,文艺评点既回归了口头传统的自由交谈,又具有传统文艺评点难以企及的灵活性,表现出对中国传统评点的吸收和更新。

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反思当下批评机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正如民族叙事的开放性既体现在时间上对民族传统的反思性传承和对民族未来的创造性建构,也体现为空间上与“世界舞台”上的“他者”共在和对话。中国文艺批评范式也理应如此。中国文艺批评受西方影响,借鉴西方理论与批评规范对本土文艺现象进行长篇大论的阐释。这种阐释有深度,但很多情况下也偏离了批评的本意,远离了普通大众。虽然这种批评模式在线性文化叙事语境中有其合理性,但是在面临网络文艺这类文艺现象时,便显得阐释乏力。以弹幕和本章说为代表的文艺评点显然已经偏离西方文艺批评范式,其数据库文化新质为文艺批评范式的建构提供了可资探讨的方案。

认知集合为数据库诗学的建构提供了启发,从数据库角度研究网络文艺,可以实现对多个文本相关或相似要素的聚合,破除单一文本研究的思维定式。数据库思维还有利于打通各文艺研究门类之间的壁垒,实现跨文本、跨艺术门类乃至跨虚实空间的互相阐发。如文艺研究可以从小说文本联想到电影、戏剧、音乐、绘画等多门类的艺术作品,由日本动画、游戏作品中的虚构角色联想到现实中的人物,解构二次元与三次元的界限。而这些也与当下网络文艺实现跨媒介改编、虚实的越界相一致。

当然,数据库诗学并不完全排斥传统印刷文学观念,数据库诗学的反叙述并不是不要叙述,而是反单一叙述。从数据库诗学角度去理解和阐释社交媒体语境中的文艺现象及交往活动,既是一条重要的研究路径,也是对当代文艺批评的积极探索和必要补充。

猜你喜欢
弹幕评点文艺
1942,文艺之春
HOLLOW COMFORT
“弹幕”防御大师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大拨弹幕正在向你袭来……
书评点讯
□文艺范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