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军教育及其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2022-11-04 08:39卢天凤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2期
关键词:童子军青少年技能

张 鑫,卢天凤

(同济大学体育教学部,上海 20009)

童子军教育从1907年创立至今,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美国诸多领域的精英人物是童子军出身,接受了童子军长期系统的训练教育。例如,在12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中,有11名经历过童子军的系统严格的训练。童子军教育在美国有“为塑造优秀美国公民和杰出领袖训练营”的美称。童子军教育为何能够受到欧美乃至全世界青少年和家长的追捧,又对中国学校体育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中“唯分论”使学校、家长常忽视对青少年的身体与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校体育教育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升学考试如果有体育加试,教师、家长就会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如果没有体育加试,有些中小学则干脆取消体育课,以语数外等文化课取而代之,但体育教育对青少年的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因此,本文研究通过童子军教育中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及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经验,来反思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建议。

1 童子军教育起源

布尔战争期间的英国军事英雄,罗伯特·斯蒂芬森·史密斯·巴登·鲍威尔(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Powell ,1857—1941)于1907年 创办发起了童子军运动(The Boy Scout Movement)。当时,血气方刚但思想尚不成熟的爱德华七世时代的青少年面临着对帝国未来工人和士兵的政治激进、道德堕落及身体软化的恐惧,罗伯特·鲍威尔希望能够从少儿时代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兼具身心的优良教育。于是,鲍威尔将自己毕生在军队的训练方法、户外生存经验,结合战时和侦察活动特征,并采用了一些艺术技巧、教育手段,在白浪岛组织实施了第一次童子军训练。此次训练中,12名青少年招募自上层社会,29名青少年招募自下层社会,成功打破了阶级分层的社会弊端,同时预示着童子军运动是没有阶层观念、没有种族偏见、没有宗教区别、没有国别歧视的风靡世界的青少年运动。鲍威尔认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从事一项事业要拿出如他热爱网球或足球般的那股劲头,同时需要从小培养这份热爱,而这种热爱应该在适当的领导下,才能使青少年意识到自己最适合的、作为毕生工作的事业。换句话说,童子军运动的初衷是将男孩的精力从在街头闲逛或制造有害恶作剧转移到成就一番有意义的事业上去。这与体育教育

的社会安全阀作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综述法

以“童子军”“童子军教育”“学校体育”“体育教育”等关键词在CNKI、Jstor等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研究,探究目前童子军教育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并梳理童子军的历史发展脉络,为进一步分析童子军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奠定理论基础。

2.2 比较分析法

本文研究通过分析童子军教育的起源、目标、课程设置,对比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现状与现存问题,进而提出值得借鉴和参考的经验与启示,以指导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

3 童子军教育目标

3.1 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并存

罗伯特·鲍威尔自创立童子军伊始,始终坚持将童子军运动搬到户外、搬到大自然中进行,在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帮助青少年认识大自然、熟悉大自然,同时了解并学习诸多生存技能,如生火做饭、搭建帐篷及急救手段等,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因为在户外活动中,童子军教育设置了野外露营、森林冒险、远足、丛林追踪等训练科目,急救、救生、跟踪敌人、侦查信号、航海技术等侦查技能,这些训练科目和侦查技能具有一定的难度系数,对青少年的体力和心理都是一种挑战。即使在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下,青少年也得坚持完成训练项目;即使某个青少年在丛林中不慎掉队,也必须沉着冷静应对,这对强健体魄、磨炼意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童子军教育具有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并存的教育目标。

3.2 品格教育与公民素养并存

虽然童子军教育一贯强调“边做边学”的做事能力以及训练观察和演绎延伸能力,但始终也没有忽视对爱国主义、诚信友善、拥护和平等品格教育和公民素养的双重教育目标的追求。例如,美国童子军在国内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和尖锐的社会背景下,率先提出了“五反运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即反对饥饿、反对毒品、反对虐待、反对无知、反对失业(又包括帮助青年人就业)。在开展运动的过程中,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抵制不良诱惑、传播正能量。另外,从《美国童子军手册》中也可以窥探出童子军教育对青少年的品格教育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明确严苛的要求,使他们终身受益。

3.3 体验教育、团队发展与人本主义并存

体验教育理论强调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单向传输上,应该是亲身经历、体验、观察和反思、归纳和总结,进而应用到实际中这一连续的过程,也就是库伯所建立的体验式学习模型。童子军教育正是采取这样的训练教育模式,让青少年从动手参与开始,边做边学寓教于乐,让其动手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思考,鼓励自己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依赖于被告知如何去做。如此一来,青少年对技能的掌握、对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团队发展需要经历组建期、激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休整期5个阶段,这就是塔克曼提出的“团队发展五阶段”的发展理论。童子军教育通过组建团队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训练活动,在团队合作与发展中密切关注童子军的个人成长和集体发展,并不断促进个体和集体的同步成长,培养青少年的团队合作能力、凝聚感、集体荣誉感。人本主义是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一个教育流派,主张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我完善。童子军教育虽然以团队集体为开展形式,但与青少年的个性培养并不矛盾。其通过赏罚分明的方式来激发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鼓励每个人在团队合作中追求个人荣誉的获得。因此,童子军教育是集体验教育、团队发展与人本主义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4 童子军课程设置

每个国家会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在坚持鲍威尔创办童子军初衷的原则基础上,对童子军课程进行本土化特色化改革,但大同小异,本文研究以发展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美国童子军课程设置为例。

4.1 幼儿童军课程

幼儿童子军始于1930年,虽不是设立最早的,但参与人数和受欢迎程度却是最高的。参与者在6~10岁(大致一至五年级),其中又细分为“虎童军课程”(Tiger Cub Scouting)、“狼童军课程”(Wolf Cub Scouting)、“熊童军课程”(Bear Cub Scouting)和“威贝乐士课程”(Webelos Scouting)。“虎童军课程”要求参与者完成“让我的家庭变得与众不同”“我成长的地方”“保证健康与安全”“我应该如何表达”“我们一起到户外”5项任务。“狼童军课程”需要完成“技能专长、拥护国旗、保持关注健康、熟悉家庭和社区、生活的世界、修理技巧、建筑工具、收藏、烹饪、饮食、对上帝的职责、决策”12项必修任务,另外还有23项选修课程,童军可根据自身爱好自主选择所修课程。“熊童军课程”则根据国家、社会、家庭、个人4个维度设置了更为精细化、针对性的课程,为了从小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每一项户外任务几乎需要耗费一定的体力,尤其是提出了“学习游泳、自行车、锻炼肌肉”等和体育运动相关的目标任务。“威贝乐士课程”的特殊之处在于由家庭合作转向了和其他童军成员的团队合作,并且增添了身体技能奖章、精神技能奖章、社区活动奖章、科技奖章、户外活动奖章。身体技能奖章的评比不仅考察青少年的运动能力,而且考察其如何科学地运动、运动恢复、运动膳食等。

4.2 童军课程

童军课程是针对11~18岁的青少年开设了童军智能、森林知识、露营技能3个主题课程。童军智能通过向青少年讲授“领导力、公民素养、健康、急救、水上运动”5个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之后的野外生存活动做准备。森林知识是让青少年尽可能了解大自然的规律和魅力,并告诫大家在大自然中行走的过程中不要留下垃圾等废弃物,简称为“不留痕迹”课程。露营技能是教会童军徒步旅行、搭帐篷、烹饪、航海、做木筏等生存技能。另外,童军课程还设置了一些更具挑战性、规模更大的活动,如地区性童军野营会、暑期夏令营、四年一度的国际童军大会和全国童军大会。

4.3 探险童军课程

探险童军课程的招募对象主要是14~20岁的青少年,与前2个童军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鼓励男生和女生都积极参与,没有性别之分。对青少年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需要青少年从头至尾自行设计参与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在招募童军之前,童军组织会调研清楚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专长技能,在开展童军活动前给予青少年适当的角色建议,兼顾平衡兴趣爱好和专长技能之间的关系,使每一个青少年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快乐、得到成长。这一阶段的课程培养更是对青少年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等公民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系列童军课程的最高标准和最终课程。

5 童子军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启示

5.1 走进大自然,进行身体和心理教育

童子军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长期将青少年禁锢在室内或封闭校园中的局面,带领青少年走进大自然、探索大自然。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借鉴童子军亲近大自然的户外教育模式,让青少年在学习基本体育技能的过程中,认知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学习压力,而不是仅仅在操场上进行机械的队列练习。例如,每学期开展1次校外野营素质拓展活动,让青少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生火做饭、搭建帐篷、探险丛林等。学校也可以和军营进行合作,让青少年体验军营生活,一方面感受军人气魄,另一方面养成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总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要打破应试教育的僵局,使青少年在童年时期拥有一段和大自然零距离接触的美好回忆,既锻炼了体魄又培养了坚忍顽强的性格,这正是所谓的“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

5.2 边做边学,打破单向教学模式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一贯以体育教师示范教学为主,忽视了对青少年主动探索能力的培养。而童子军教育的初衷就是让青少年在“边做边学”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增加体验。“理论来源于实践”,体育知识也不例外,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除了体育教师必要的示范外,还要鼓励引导青少年发掘自己的体育爱好,并不断尝试改进提高体育技能,将自身的学习心得及时反馈给教师,进而得到精准指导。这种边做边学、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让青少年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上体育课,就自由活动”的懒散混乱局面。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其体育教育从幼儿阶段就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因此其他城市可以在借鉴童子军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体育教育改革经验,进行本土化改进提高。

5.3 传递“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主动健康生活方式

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该考虑到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化的教学内容,积极教导青少年体育锻炼和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密切联系,使青少年认识到“体育”是新时代的一种潮流生活方式,是一种有效的社交手段。虽然将“体育锻炼”转化为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具有一定难度,但体育教师可以以身作则,采取个性化教学模式,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心得与青少年进行交流探讨。通过传递“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主动健康生活方式,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并融合一些娱乐活动、生存技能的传授,活跃课堂气氛,将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发挥出来,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5.4 发挥体育的迁移价值,重视体育的育人价值

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曾提出“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他认为运动可以帮助青少年拥有敏锐的感觉,发展主动意识,即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优秀品质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因此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最有效、最适当和最有趣的方法。童子军教育中就将体育可以影响品格和公民素质的养成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我国学校体育教育除了教会青少年基本的体育技能,也要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贯彻进去,既培养青少年个人层面坚持不懈刻苦训练的品格,又要帮助青少年树立国家层面的爱国主义思想、社会层面的友善互助的公民素质。而这些品质正可以通过体育教育的团队合作、体能培训培养出来。

5.5 开展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体教课堂

体育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教师的努力,也应如童子军教育将家庭、社区、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唤起家长对青少年体质教育的重视;在社区开展各类体育活动,为社区营造“人人参与体育,人人喜爱体育”的锻炼氛围;学校定期举办“走出校园,全民健身”的活动,在全社会掀起全民体育的浪潮。

猜你喜欢
童子军青少年技能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美国童子军组织因丑闻申请破产
美国童子军只有男孩才能加入吗?(答读者问)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小鲜肉不可不知的生存技能
童子军:百年历史,强悍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