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遗址第1和第2地点2014年发掘简报

2022-11-04 01:45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北方文物 2022年3期
关键词:乌兰台面原料

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内容提要〕 乌兰木伦遗址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发现的一处旧石器中期遗址,发现于2010年。自发现以来,经过多次发掘,每年都收获大量文化遗物。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2014年发掘石制品347件、第2地点发掘石制品27件。石制品原料有石英岩、石英、硅质岩、砂岩和燧石等,其中石英岩占原料的大多数。器形以中小型为主。剥片和修理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工具毛坯以石片为主,类型主要有凹缺器、刮削器、锯齿刃器、石锥、尖状器、石刀等。

乌兰木伦遗址于2010年发现,至2014年已进行了2次试掘和4次正式的考古发掘,每年都获得大量的文化遗物。其中,2010—2013年度发掘的主要收获已有相关报道①。2014年度对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和第2地点均进行了发掘,并获得了一些新的发现。现将2014年发掘的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和地层

1.地理位置

乌兰木伦遗址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2号桥东乌兰木伦河北岸,西距乌兰木伦河20米,西北距鄂尔多斯市政府2.5千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9°35′03.5",东经109°45′42.0",海拔1.281千米(图一)。

图一 乌兰木伦遗址地理位置图

2.地层

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地层堆积最大剖面厚度大于7米。依据土质土色的不同,遗址地层划分为①—⑧层,其中②—⑧层均出土有丰富的文化遗物,并保留有多处由灰烬、木炭、烧骨、石制品等组成的用火遗迹(图二)。其地层堆积可与萨拉乌苏进行对比,最新测年结果为距今5万—6.5万年②。

图二 摄于2014年的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地层剖面

二、第1地点

2014年,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发掘出土石制品347件(不含筛洗)。石制品包括石核15件、石片220件、工具38件、断块21件、碎片53件。原料以石英岩最多,约占原料总数的85.6%,此外,还有石英、硅质岩、砂岩、燧石等(表一)。

表一 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发掘石制品原料种类数量统计表

1.石核

15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4.3%。可分为单台面石核和多台面石核两种,分别有10件和5件(表二)。原料有石英岩和石英,分别有12件和3件。

单台面石核 14KW1⑧720(图三,9)。原料为青色的石英岩。毛坯为长圆形砾石,最大长、宽分别为69.3、40.6毫米,厚38.1毫米,重190克。人工台面,将砾石开料形成平整的破裂面,再以破裂面为台面进行剥片。平均台面角76°,这个角度仍可进一步剥片。最大剥片疤技术长、宽分别为15.1、16.2毫米。

多台面石核 14KW1⑧728(图三,8)。原料为青褐色石英岩。毛坯为圆形砾石,最大长、宽分别为51.4、46.5毫米,厚51.7毫米,重68克,平均台面角85°。有3个台面,最后形成的主工作面可见剥片疤最多,遍布石核四面且大小不一,多层重叠,形状多呈长条形。其余两个工作面为主工作面的对向和转向两个方向剥片,从残留的可见疤看,转向剥片只留有1个较大剥片疤,对向剥片留有约7个剥片疤。石核整体利用率较高,只留有一长条形的石皮,且上面布满打击痕迹。

2.石片

220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63.4%。石片的分类,按照Toth的方法③,根据台面和背面疤的情况可分为Ⅰ—Ⅵ型石片。其中Ⅲ型和Ⅵ型石片最多,Ⅴ型石片次之,Ⅰ型和Ⅱ型石片最少,Ⅳ型石片不见,分类结果详见表二。石片的原料有石英岩、石英、硅质岩和砂岩4种,其中石英岩176件,占大多数,接下来是石英36件,硅质岩和砂岩分别有5件和3件。

表二 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发掘石制品分类统计表

Ⅲ型石片 14KW1⑧719(图三,4)。原料为褐色石英岩。形态呈不规则状,技术尺寸大小与最大尺寸不同,技术长、宽分别为36.9、45.6毫米,厚15.7毫米,重21克。自然台面,台面长、宽分别为15.2、44毫米,台面内角104°,台面外角82°。腹面微凸,打击点比较集中,放射线、锥疤和同心波可见。侧边形态呈汇聚状,远端呈背向卷。背面凹,可见多个来自三个方向的剥片阴疤。

Ⅴ型石片 14KW1⑧717(图三,6)。原料为浅黄色石英岩。形态呈不规则状,技术长、宽分别为32.4、28.4毫米,厚7毫米,重5克。破裂面台面,台面长、宽分别为5.8、16.7毫米,台面内角95°,台面外角86°。腹面微凹,打击点清楚,半锥体浅平,放射线和锥疤可见,未见同心波。侧边形态呈汇聚状,远端呈羽状。背面较凸,石皮比例50%。

3.工具

38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11%。工具类型包括凹缺器16件、刮削器12件、锯齿刃器9件、石锥1件(表二)。原料有石英岩和硅质岩,分别有36件和2件。全部采用锤击法加工。

凹缺器 14KW1⑧529(图三,3)。原料为青褐色石英岩。标本形态呈不规则状。长、宽分别为29.6、27.7毫米,厚10.5毫米,重7克。在毛坯左侧边反向加工,凹缺器刃口由多次打击形成,可见两层修疤,修疤小而细密。缺口宽6.7毫米,缺口高2.2毫米,凹口弧度0.64;修理后角度相对原边缘变钝,刃角65°。

刮削器 14KW1⑧900(图三,7)。凹刃刮削器。原料为褐色石英岩。毛坯为Ⅵ型石片,形态呈三角形。最大长、宽分别为38.3、24毫米,厚12毫米,重9 克。选择石片的远端边缘加工修理成刃,反向修理,刃部修疤分两层,第1层为一片较大修疤,起到打薄刃缘的作用,第2层修疤较小,针对刃部形状凹弧的形成进行修理。刃部锋利,留有微小崩疤和裂痕,修理刃缘较凹,长31.8毫米,刃角70°。

刮削器 14KW1⑧427(图三,2)。凸刃刮削器。原料为黄色石英岩。毛坯为Ⅴ型石片,形态呈不规则形状。最大长、宽分别为63.3、38.8毫米,厚21.7毫米,重41克。以石片的右侧边缘为修理对象,采用正向加工方法,修理成刃。修疤形状大小不一,但较密集层叠,刃部锋利,呈微小的锯齿状,修理刃缘较凸,长35.5毫米,刃角57°。石片背面刃部的一侧保留部分石皮,另一侧为保留石片疤。

图三 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发掘的石制品1.石锥(14KW1⑧794) 2.凸刃刮削器(14KW1⑧427) 3.凹缺器(14KW1⑧529) 4.Ⅲ型石片(14KW1⑧719) 5.锯齿刃器(14KW1⑧433) 6.Ⅴ型石片(14KW1⑧717) 7.凹刃刮削器(14KW1⑧900) 8.多台面石核(14KW1⑧728) 9.单台面石核(14KW1⑧720)

锯齿刃器 14KW1⑧433(图三,5)。原料为灰色石英岩。毛坯为Ⅲ型石片,形态近似梯形。最大长、宽分别为33、24.9毫米,厚12.5毫米,重9克。选择石片的右侧边缘加工修理成刃。修理方面为正向,有4个明显的修疤形成4个凹缺,可见5个凸起的尖刃。刃部薄锐锋利,修理刃缘平直,长27.8毫米,刃角48°。石片背面凸起,布满打制留下的剥片痕迹。劈裂面平坦,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清晰可见。

石锥 14KW1⑧794(图三,1)。原料为浅褐色石英岩。毛坯为Ⅲ型石片,形态近似菱形。最大长、宽分别为44.8、35.1毫米,厚11.3毫米,重14克。采用锤击法在石片的台面和右侧边反向加工。其中,台面加工部位主要位于台面上部,有两层修疤,连续修理;修理刃缘平直,长24.8毫米,刃角58°。右侧边修理基本贯穿整个边缘,有两层修疤;修理后刃缘长26.1毫米,刃角72°。

4.断块

21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6%(表二)。原料有石英岩和燧石,分别有20件和1件。形状个体差异较大,且不规则。最大长11.5~51、最大宽8.7~35.8毫米,厚3.4~18.6毫米,重2~51克,平均最大长为21.5、宽15.2、厚9.1毫米,平均重11克。

5.碎片

53件,约占石制品总数的15.3%(表二)。原料均为石英岩。绝大多数是小于10毫米的石片碎屑,应为剥片和修理工具时产生的副产品。

三、第2地点

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在第1地点西约50米处,地层堆积与第1地点相似④,主要是河湖作用的结果。堆积剖面厚度约8米,上部为风成砂堆积,厚约5米,下部为河湖相三角洲沉积,厚约3米(图四)。

图四 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地层剖面

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的发掘采取整个发掘面往下的工作方法,即一次性布较大面积的探方,然后按照自然地层和水平层相结合的方法同时向下揭露。在2011年试掘探沟的基础上,扩大布方面积。本次顶部布方面积达100平方米,到文化层布方面积则为20平方米。2014年的发掘,出土石制品27件(不含筛洗)。石制品包括石核3件、石片8件、工具10件、断块4件、备料2件(表四)。原料有石英岩、砂岩、硅质岩和燧石等。分别有22件、3件、1件和1件,其中,以石英岩最多,约占原料总数的81.5%(表三)。

表三 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发掘石制品原料种类数量统计表

1.石核

3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11.1%。都是单台面石核,原料为石英岩、砂岩和硅质岩,分别有1件(表四)。

单台面石核 14KW2ⅡbK8-27(图五,6)。原料为浅褐色石英岩。毛坯为长圆形砾石,最大长、宽分别为37.1、67.3毫米,厚51.7毫米,重128 克。台面角82°~92°。以节理面为台面进行剥片,只有1个剥片面,可见一大两小三片成功的剥片疤。剥片面积较小,仅约占石核的面积的1/4左右。

2.石片

8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29.6%。石片的类型只有Ⅲ、Ⅵ型和Ⅴ型,分类结果详见表四。原料包括石英岩7件和燧石1件。

表四 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发掘石制品分类统计表

Ⅲ型石片 14KW2ⅡbL8-24(图五,2)。原料为青黄色石英岩。形态呈不规则状,技术长、宽分别为24.3、18.2毫米,厚9.7毫米,重3克。自然台面,非常平整,台面长、宽分别为10.2、18.5毫米,台面内角65°,台面外角53°。腹面平,打击点和放射线清楚,半锥体、同心波等均不见。侧边汇聚,末端形态为羽状。背面凸,可见1个向下的阴疤。

Ⅵ型石片 14KW2ⅡbL7-29(图五,8)。原料为深灰色石英岩。形态呈不规则状,技术长、宽分别为47.3、40.6毫米,厚16.5毫米,重30克。台面为不平整的破裂面,长、宽分别为8.2、12.4毫米,台面内角107°,台面外角82°。打击点集中,放射线清楚,半锥体较突出,同心波、锥疤等不见。侧边平行,末端形态为羽状。背面较凸,可见来自多个方向的阴疤。

Ⅴ型石片 14KW2ⅡbK10-7(图五,1)。

原料为青褐色石英岩。形态近似三角形,技术长、宽分别为14.1、18.1毫米,厚4.9毫米,重1克。破裂面台面,不平整,台面长、宽分别为4.3、5.1毫米,台面内角64°,台面外角56°。打击点散漫,放射线不清楚,半锥体、同心波、锥疤等技术特征不见。侧边形态呈扇形,末端形态呈背向卷。背面较凸,可见来自1个向左的阴疤。

3.工具

10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37.1%。工具类型有凹缺器3件、刮削器2件、锯齿刃器2件、石刀2件和尖状器1件,共五种(表四)。原料有9件石英岩和1件砂岩。

凹缺器 14KW2ⅡbL7-25(图五,3)。原料为浅褐色石英岩。毛坯为断块,形态近三角形。最大长、宽分别为35.9、27.5毫米,厚18.6毫米,重14克。选择石块的薄锐处打击形成一个缺口,一次打片形成。缺口较大,留有明显打击点。缺口宽13.5毫米,高3.5毫米,凹口弧度0.52;修理后角度相对原边缘变钝,刃角92°。

尖状器 14KW2ⅡbJ9-11(图五,4)。三棱尖状器。原料为浅褐色石英岩。毛坯为Ⅲ型石片,形态呈不规则状。最大长、宽分别为51.7、 33.4毫米,厚 17.5毫米,重28克,刃角34°。对石片的两条侧边进行正向修理,在远端形成一个尖刃。右侧边较陡且修疤较大,左侧修疤较多,自尖部向下留下多层修疤,右侧修疤较小,只见两片。尖部尖锐,有微小的疤痕。背面凸起,中间留有石皮。劈裂面较平坦,有少量打制留下的疤痕,可见打击点。

刮削器 14KW2ⅡbH9-18(图五,9)。汇聚型刮削器。原料为黄褐色石英岩。毛坯为Ⅵ型石片,形态呈不规则状。最大长、宽分别为49.7、50.5毫米,厚19.5毫米,重36克。以石片两条侧边为修理对象,使用锤击法加工。石片的右侧边采用正向修理方法,石片左侧边采用反向修理方法,两条修边在石片远端汇聚。左侧边加工长度指数为1,加工深度指数为0.18;刃缘长55.2毫米,刃角63°。右侧边加工长度指数为1,加工深度指数为0.46⑤;刃缘微凹,刃口形态指数为-13⑥;刃缘长40.1毫米,刃角56°。背面凹凸不平,有剥片留下的疤痕。劈裂面凸起,打击点集中,半锥体突出,放射线清晰可见。

图五 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发掘的石制品1.Ⅴ型石片(14KW2ⅡbK10-7) 2.Ⅲ型石片(14KW2ⅡbL8-24) 3.凹缺器(14KW2ⅡbL7-25) 4.尖状器(14KW2ⅡbJ9-11) 5.锯齿刃器(14KW2ⅡbL9-4) 6.单台面石核(14KW2ⅡbK8-27) 7.石刀(14KW2ⅡbH10-17) 8.Ⅵ型石片(14KW2ⅡbL7-29) 9.汇聚刮削器(14KW2ⅡbH9-18)

锯齿刃器 14KW2ⅡbL9-4(图五,5)。原料为深黄色石英岩。毛坯为断片。最大长、宽分别为47.5、19.6毫米,厚7.9毫米,重8克。加工方法为锤击法,选择断片的较直且薄的一侧正向加工修理成刃。修疤多层重叠,外层较大起到打薄刃部作用,内层较小形成小锯齿。加工长度指数为0.8,加工深度指数为0.5。修理后的刃缘呈凸弧状,刃口形态指数为16;刃缘长26.1毫米,刃角55°。背面凸起,布满剥片留下的疤痕,劈裂面平坦光滑。

石刀 14KW2ⅡbH10-17(图五,7)。原料为灰色石英岩。毛坯为Ⅲ型石片。形态呈半椭圆形,最大长、宽分别为53.6、25.1毫米,厚17.5毫米,重20克。采用锤击法对石片的两侧边进行修理,正向加工,但不连续。远端边缘则未进行任何修理,但锋利薄锐,为石刀的刃缘,刃缘长52.2毫米,刃角34°。

4.断块

4件,约占发掘石制品总数的14.8%。原料有石英岩3件和砂岩1件,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最大长9.5~34.6、最大宽6.7~31.5毫米,厚3.6~12.7毫米,重在2~18克之间;平均最大长为11.1、宽9.5、厚4.1毫米,平均重5克。

5.备料

2件,约占石制品总数的7.4%。原料均为石英岩。平均最大长、宽、厚为35.1、22.4、9.6毫米,平均重16克。备料表面不见钙斑。

四、结 语

1.石制品一般特征

从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和第2地点2014年发掘的374件标本来看,石制品文化特征基本相似,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制作石制品的原料包括石英岩、硅质岩、石英、砂岩和燧石。其中石英岩使用较多,约占原料总数的85.3%;其次为石英,约占原料总数的10.4%;硅质岩约占原料总数的2.1%;砂岩和燧石最少,均约占原料总数的1.1%。总的来看,制作石制品原料比较单一,并且在乌兰木伦河两岸的砾石层中常见,比较容易获得⑦。

(2)石制品以中型和小型为主,类型丰富多样。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碎片和备料。石片的比重较高,约占石制品总数的61%;碎片和工具次之,约占石制品总数的14.2%和12.8%;断块和石核较少,约占石制品总数的6.7%和4.8%;备料最少,约占石制品总数的0.5%。由此可见,最大尺寸小于10毫米的碎片数量较多,这也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组合的一大特色。

(3)石片的剥片方法以锤击法为主,工具的修理方法均为锤击法。

(4)从石核的剥片技术上看,多选用尺寸适中的石英岩进行锤击剥片。

(5)工具类型组合比较丰富,有凹缺器、刮削器、锯齿刃器、琢背石刀、尖状器和石锥六个类型。其中前三者约占工具类型总数的91.6%;琢背石刀约占工具类型总数的4.2%;尖状器和石锥分别约占工具类型总数的2.1%。

2.初步认识

2014年度的发掘显示,第1地点较第2地点出土的石制品数量多,但出土石制品在原料和组合上基本一致。两个地点的石制品原料均以石英岩为主。石制品组合总的来说以石片为主,石核和工具较少。石核多为单台面石核,其次为多台面石核。石片类型基本一致,完整石片较多,其中Ⅲ型石片最多;第2地点的石片数量少于工具数量,并且没有碎片,这在2010—2013年第1地点和第2地点的发掘中没有出现过。工具类型组合也几乎一样,刮削器、锯齿刃器和凹缺器三种工具占绝大多数;工具都以小型为主,毛坯主要为片状毛坯,加工较为简单,大多选择合适的毛坯直接修理刃缘,个别工具有多个刃缘。修理方法为锤击法并以单面加工为主,加工方向以正向为主,反向次之。

通过第1地点和第2地点出土石制品的对比分析,发现除出土数量和原料略有不同外,出土石制品所表现出的工业特征基本一致,应属于同一个工业类型。从目前已发表的资料来看,本年度发掘的石制品与2010—2013年发掘石制品相似,都显示出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工业的一般特征⑧。此外,两个地点的地层堆积连续,层位关系清楚,每层都出土石制品和哺乳动物化石,反映了古人类在遗址活动的延续性⑨。

执笔:包 蕾 刘 扬 侯亚梅

注 释:

①④王志浩、侯亚梅、杨泽蒙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兰木伦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考古》2012年第7期;包蕾、刘扬、卢悦:《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2010—2011年发掘出土石制品的初步观察》,见董为主编:《第十四届中国古脊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海洋出版社2014年,第223—234页;刘扬、包蕾:《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2地点2011年试掘简报》,《草原文物》2014年第1期;包蕾、刘扬:《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2013年发掘简报》,《文物春秋》2017年第4期。

② Rui X., Zhang J.F., Hou Y.M., et. al. Feldspar multi-elevated-temperature post-IR IRSL dating of the Wulanmulun Paleolithic site and its implication.Quaternarygeochronology, 2015, 30∶438-444.

③ Toth, N. The Oldowan reassessed∶ a close look at early stone artifacts.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1985, 12∶ 101-120.

⑤ Kuhn, S. L., A geometric index of reduction for unbifacial stone tools.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1990,17∶ 583-593.

⑥ 高星:《关于周口店第15地点石器类型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人类学学报》2001年第1期。

⑦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等:《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原料产地以及可获性》,《人类学学报》2017年第2期。

⑧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等:《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的工具类型与修理技术初探》,《人类学学报》2016年第1期。

⑨ 刘扬、侯亚梅、杨泽蒙、包蕾:《试论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地点的性质和功能》,《北方文物》2018年第3期。

猜你喜欢
乌兰台面原料
苏轼和他的超然台、乌台、啸台
高频电液振动台用台面的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做拔丝菜四要点
那些草裹紧我的身子
台面都上不了,怎么成功
杨艺晗??《壶》
俄第一工程旅接收首辆“乌兰”—14无人灭火车
关键是要求出四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有机合成的常规方法与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