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助力数字家庭建设,密码保障隐私安全

2022-11-04 09:24李瑾张涛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数字家庭信息安全试点

文|李瑾 张涛

2021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工信部、科技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16 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数字家庭 提高居住品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提出数字家庭建设的国家战略,并部署落地实施规划:“到2022年底,基础条件较好的省(区、市)至少有一个城市或市辖区开展数字家庭建设,基本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生活服务模式。到2025年底,构建比较完备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新建全装修住宅和社区配套设施,全面具备通信连接能力,拥有必要的智能产品”。为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建设目标,2022年8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市昌平区、青岛市城阳区等19 个地区开展数字家庭试点建设工作。

回顾过去20年,中国人居观念已从生存型到舒适型发生转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了这种转变。人们不再只局限于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和体验,更注重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与转变。

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数字家庭的功能和服务内容不断扩充,数字家庭行业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据统计,2021-2025年中国数字家庭市场规模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8.5%,到2025年,中国数字家庭市场规模将达到18568 亿元人民币,在如此庞大规模的市场建设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

缺乏统一的标准体系

数字家庭产业发展速度迅猛,场景内涵丰富,但业内对数字家庭的定义及理解还没达成完全统一,各类产品终端相互独立,多个系统间存在技术壁垒,应用场景单一,无法与外部服务体系形成互动(例如: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等)。出现这类问题是由于数字家庭建设仍缺乏规范的顶层规划。行业内缺乏统一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导致试点城市在建设时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借鉴,进而影响试点建设整体的效果与示范作用。

缺乏系统有效的组织领导

数字家庭建设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顶层设计、投融资、项目交付、落地运营等环节,并非只凭借一方的力量就可完成。因此,责任部门除了优化政府部门内部的配合机制,还要与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进行多元化合作,共同推动数字家庭试点的落地。

信息安全重视不足

数字家庭建设涉及一系列物联网终端设备,终端间的数据传输以及家庭隐私都与信息安全密切相关,安全问题不容小觑。目前,数字家庭的建设还是基于智慧社区或智慧物业平台承载的一些内容实现的,对于信息安全的工作还没有受到充分重视,还没有城市应用相关安全平台来对数字家庭业务平台进行数据的安全保护。同时,大多数城市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运营,数字家庭平台也一般由第三方出资搭建,由于第三方的水平和能力参次不齐,对信息安全的重视力度及推广力度有限。

数字家庭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乘政策东风,《指导意见》就加快发展数字家庭、提高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提出了15 项意见,同时明确了数字家庭建设的发展目标。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家庭、社区、城市之间的物理设备及数据信息连接正在不断加强,数字家庭已然从住宅延伸至社区及城市,而这样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实现智慧城市发展的必要元素。

在市场层面,以“90 后”为代表的“数字原生”一代已经长大成人开始成家立业,同时老龄化和少子化时代到来,以及疫情带来的居家数字工作和数字生活增多,都对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居住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带来了强烈新需求和新体验。更为关键的是,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也更加明确了数字家庭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指导,给行业指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在今后数字家庭试点建设工作中,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26)正在承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2年科学计划项目《数字家庭系统基础平台关键技术与标准体系研究》,同时为支撑数字家庭试点项目,坚持标准先行,正在组织行业开展《数字家庭工程安全规范》《数字家庭建设标准》《数字家庭信息安全技术要求》三项数字家庭标准制定工作,欢迎行业内单位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标准编制,完善数字家庭标准体系,为数字家庭建设试点做好技术支撑。

猜你喜欢
数字家庭信息安全试点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船舶信息安全预测
信息安全不止单纯的技术问题
加快数字家庭示范社区建设
PCT协作式检索和审查(CS&E)试点将于2019年3月1日重启
国资委力推国企改革“十项试点”
2014第十五届中国信息安全大会奖项
湖北广电与思科合作开展数字家庭业务
《数字家庭》读者俱乐部调查表
家庭网络和数字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