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雁绘画之美
——以边寿民、刘鼎臣、薛怀作品为例

2022-11-04 03:46淮安市博物馆江苏淮安223001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0期
关键词:淮安芦苇画家

王 伟(淮安市博物馆,江苏 淮安 223001)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①鸿雁,又称沙雁、芦雁,性喜结群,随季节迁徙,于蓝天之上,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秩序井然,徐徐向前。飞翔时前鸣后和,声音洪亮,在空中能传数里之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鸿雁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传递书信的使者、游子远行的离愁别绪、磨难坎坷时的落寞孤单、男女之间的相思情爱,如此种种,都是古人的情感寄托。

鸿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寓意使其成为文人画家重要的绘画题材,以物寓意,借物抒情,体现和传达了画家内心淡泊隐逸的心境,这也是雁题材绘画长盛不衰的原因之一。现在所知最早的芦雁题材绘画是东晋时期顾恺之的《木雁图》。五代至两宋时期,官方画院的成立,推动了绘画的理论发展,丰富了绘画实践创作。花鸟画创作也空前繁荣,此时的风格以工笔为主,画意写实严谨,富丽工整。元代取消了画院制度,除少部分服务宫廷的专业画家外,大部分画家为士大夫、文人阶层,从而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化,在创作理论上弃貌求神,放弃了之前追求形似的工笔风格,转而写意,重视画家主观情感的抒发。至明清时期,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出现了一些以地区和名家为中心的绘画流派,画家追求的多是笔墨趣味,没骨写意画法盛行。

淮安市博物馆收藏有数幅清代画家所绘的芦雁绘画,画家边寿民、刘鼎臣、薛怀,均为淮安地方名家,其中边寿民为芦雁画题材的创作高手,其作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艺术表现力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他画家在创作时,笔意画法或多或少都受其影响。

边寿民(1684—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楚州区)人。一生工诗词,为 “曲江十子”之一,著有《苇间书屋词稿》《苇间老人题画集》。边寿民能书善画,花卉翎毛,均有别趣,尤以泼墨芦雁驰名于江淮,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扬州八怪”之一。传世芦雁作品形式众多,有《芦雁图册》《芦雁图轴》及《芦雁图》手卷等。边寿民有着深厚的芦雁情节,是芦雁绘画题材中极为重要的一位画家,自称“平生雅爱随阳鸟”②。他在52岁时回到淮安,在水泊芦苇中建造书屋,只为能近距离观察芦雁的神态和造型,潜心绘画芦雁,晚年创作了大量芦雁题材的绘画作品。清代评论家秦祖咏称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鸣、游泳之趣,一一融汇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③淮安地区水塘密布,房前屋后的河汊、芦苇皆为芦雁生活的场所,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路径之一。从画中芦雁的体型特征来看,应为每年南北迁徙途经此地的灰雁。

《平沙叫月芦雁图》为纸本,纵139厘米,横74厘米。画面左侧伸出数枝芦苇,苇叶低垂,被风吹拂,倒向一旁。芦苇下方绘有两只芦雁:一只远眺张望,姿态优美;一只昂首望向天空,似乎是在招呼空中的同伴。整幅画面采用三角形的构图方式,画面上方的芦苇和下面的两只芦雁使得整体画面稳定而平衡。边寿民喜欢用大笔挥写芦苇,表现芦苇高低起伏。笔墨老辣、线条用笔随意挥洒,线条流畅,平淡中蕴藏着非凡气势。苇枝、苇叶疏密得当,多而不乱。用墨浓淡相间,既自然又富有生气。芦雁的用墨为大泼墨技法,从脖颈处到尾部,墨色逐渐加深,雁嘴及掌蹼处用淡彩。尾部的翎羽间,自然地留出白线,使形象轮廓清晰明快,立体感加强。整幅画面很好地展现了边寿民飘逸、洒脱的艺术风格,尽显文人品格。右侧空白处落款为“平沙叫月,绰老人边寿民”,应为其晚年作品。

芦雁团扇作者刘鼎臣,字石甫,举人,淮安人。贫而嗜学,虽客游,攻苦不辍。工大小篆,精铁笔,绘芦雁尤有名,得绰绰老人遗意,求者塞户。每南宫试,虽老尤橐笔一赴,年七十二卒。

此画为绢本,直径27厘米,为仿“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画意而作。画中两只寒雁相互依偎,凫于水面之上。一芦雁低头戏水,一芦雁似为芦苇间某物吸引而引颈寻视,旁边秋日里经霜的芦苇依然挺立于水中。晨雾弥漫,水天一色,一对寒雁与芦苇相应和,画中所体现的意境,正如边寿民在其某幅画中所题:“菰米足疗饥,江寒泊最宜。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④画家在用笔上能注意细节刻画与大笔阔写的结合,阔笔浑厚中饶有风骨,用色上注重浓淡轻重的对比,泼墨中微带淡赭,在谋篇布局上讲究疏与密、大与小、高与下。对立与统一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形式美感。落款为“壬午初秋仿苇间老人大意,伯旬仁兄大人,正属即政,石甫弟刘鼎臣”,钤印“石甫之印”。

《芦雁册页》作者为薛怀(1717—1804年),字季思、小凤,号竹居老人,江苏桃源(今泗阳)人,居山阳(今江苏淮安),著名花鸟画家,为边寿民外甥,自幼在淮安随边寿民学画,故耳濡目染,得其真传,亦以芦雁驰名。薛怀工书善画,其花卉小品清远绝俗。他喜用勾勒,再以枯笔渍染,阴阳向背,极为明豁。他也是将宜兴茶器入画的第一人,推动了宜兴茶器向高雅艺术转变。

册页一套四张,纵20厘米,横23厘米,纸本,设色水墨画。图三中绘有三只芦雁,两只卧于沼泽之上,曲颈理羽,缩首酣睡。一只站立于旁,引颈远望,将视线引向册页右上方的题款。题款为《调寄浪淘沙》:“暂尔息沙滩,芦荻霜残。称梁何处暮天寒,漫自离乡轻万里,水宿风餐。回首白云间,无限关山。到兹方识路途难,更指前程栖止地,一望漫漫。”落款为“竹居怀并题”,下钤“竹居”方形篆印。

图四中绘有两只芦雁,一只隐于芦苇之后,俯首觅食,一只低头清理翎毛。左上题款为:“秋水盈盈照浅沙,水云深处便为家。怎机自分同鸥鹭,相伴芦花与荻花。”落款为“怀写并题”,下钤“薛怀印”“竹居”白文篆印。

图五中两只芦雁,一只在空中作俯冲式下落姿态,似乎为寻找同伴而来。题款为《调用好事近》:“结伴好随阳,翔集总无时节。生计稻粱菰米,惯披霜卫雪。晚来风定荻芦间,絮白同皎月。千里水天一色,看高低明灭。”落款为“薛怀”,下钤“竹居”白纹印、“怀”朱纹印。

图六中两只芦雁立于水边,双足没于芦苇沼泽之中。一只俯首吸水,一只似在引吭高歌。题款为:“北风吹雪满沙滩,旅影双双恋碧潭。犹幸疗饥足菰米,不应辛苦到江南。”落款为“乙未清和月朔日竹居薛怀写”,时间应为嘉庆四年四月初一,时年薛怀已82岁。故画风老辣,笔力苍劲。其所绘9只芦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说明了作者观察细微,对芦雁的习性了如指掌,描绘芦雁得心应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薛怀写雁,在用墨笔法及构图上,酷似其舅边寿民,雁的头、尾用浓墨,雁身略淡,淡黑处再以浓墨点染,显出强烈的立体感,表现出雁翎斑斓,韵味十足;在喙、足部施赭红,使墨彩达到和谐统一。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出,“边”雁和“薛”雁有不同之处。文人作画,常常以书入画,边寿民书习颜体,字体宽博圆厚。薛怀书习柳体,骨力遒劲,结体严紧。所写之雁,在笔法方面虽说也是写意画,但描写细腻,多了一些工写结合的趣味。边寿民曾说:“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这也是薛怀在得其舅意后的一些个人审美。图上的芦苇,疏而苍劲,随风摇曳,不但使人感到秋风之劲,也仿佛听到芦苇所发出的飒飒之声。

中国文人自古以来喜欢借物抒情,通过诗歌、书法、绘画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也即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芦雁题材作为中国历史长河中独具特色的花鸟画艺术形式,在文人画家的笔下,不是对真实世界大雁的简单摹写,而是自己内心理想、情怀的表达,是沟通作者和赏者精神世界的一座桥梁。

注释

①《小雅·鸿雁》《诗经》。

②贺万里:《苇间飞鸿:边寿民诞辰330周年学术专辑》,广陵书社,2015年。

③[清]秦祖永:《桐阴论画》三编卷上,黄亚卓,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④[清]边寿民:《题双雁》。

猜你喜欢
淮安芦苇画家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石磨豆腐
芦苇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酷炫小画家
芦苇
看啊,芦苇